只要安徽是回族,就需要安徽详细的村县。
明洪武元年(1368),合肥白家从辽宁辽阳迁来。寿春回民卞、梅、赵、米、王、张是从山东枣庄老满巷迁来的。
洪武五年(1372),阜阳穆等穆斯林从山东枣庄迁来。舒城的马姓回民来自河南全敏和开封。
洪武八年(1375),“田凤阳,一个真正定居山西的无产阶级”(《明史&;S226毛本纪”)。凤阳宋姓迁自真定燕窝;蚌埠人钱、李、惠、是山西平阳人。
洪武十年(1377),太和县李惠人从北京金家胡同迁入。张是从今天北京的椿树胡同搬过来的;马,河南项城市人;哈来自南京,他筹集资金修建了一座清真寺。
洪武十四年(1381),马从云南调到安庆卫,大量回民兵进入安庆。
洪武二十年(1387),马等人从和县迁到河南新乡。
洪武二十二年(1389),摩诃才由河南迁至安庆卫,“是在怀宁为迁皖始祖”(安庆敦岳堂马氏宗谱)。
明初,砀山县苏7户、马8户、徐17户从山西洪洞县老窝窝迁来,以捕虾为生。今固镇县任、杨、陈等回民从山西洪洞县鹊巢迁入;颍上县的姚是江苏金坛人,江西安福县的王,河南桑坡的白。临泉县长关镇的马、穆、杜等回民从山东枣庄迁来。凤台县的胡、白姓是从陕西传过来的,村名是胡家营、白家营,过去叫“回回营”。明初“蓝(玉)案”后,王莹奉命剿灭“蓝党”,率部至定远县王会岗。王莹和他的部门大多是回民,后来他们留在王惠岗。一个姓沙的穆斯林从南京迁到合肥;一个叫陶的回民,从合肥迁到江西贾坝。洪武年间,他们集资建庙,“色目人拜之,还其职(今李三安一带)”(清康熙《合淝县志》)。元末居中城的阿达,明初由甘肃陇西迁至贺州,后居贺州。原属朱元璋在江阴指挥的沙厚德将军留在河州;卢氏家族从广州迁到贺州;文健元年(1399),佐佐木回民从陕西迁至贺州西门。
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山西平阳回迁钱氏至潮县。宣德五年(1430),陕西杨姓回民迁居歙县。宣德年间(前1438),赛氏宗族从山东文登县经池州迁至贺州。明初陈家从西域迁至全椒县,陈景通父子随朱元璋征战天下,任校尉。成化年间,和县王回民从山西太原迁来。泰昌元年(1620)前,又有一位王惠从河北宛平县迁来。
明末清初,形成了回民迁入安徽的第二次高潮。
明朝五年(1571),宣城回民詹,秀才出身,祖上迁居西域,世代居住在宣城。崇祯年间(1628 ~ 1644),哈、赵、马、梅四姓回民从山东枣庄迁居长丰县。崇祯末年(1643)至清顺治元年(1644),嘉善回民李、马、索从北京大兴县椿树胡同迁入。清顺治六年(1649),一批来自山西、河北、河南的回民迁居寿县。贺州回民是从陕西Xi安迁来的。康熙八年(1669),河南项城市马姓回民迁入地界。
清初,富阳县回民从湖北绵阳迁来。穆姓迁周琛(今淮阳);马姓已避难江宁(今南京)。乾隆年间,又有一个回民叫哈,从太和江宁迁来。此外,清初全国各地大量回民涌入芜湖,“集资建庙”(清康熙《芜湖县志》)。山西省镇定县一户姓李、姓张、姓袁的回族家庭,搬迁到金谷镇任桥。后来,一部分回民迁到临泉、定远、贺州等地。
随着回汉交流的增多,不少汉族和回族通婚后皈依伊斯兰教,成为回族。吴山(今长丰县)有一个叫吴的人,到定远县二龙县村去请惠做帮手。张见吴憨厚,便招其为夫,一切风俗随回民,后改为回民,一直沿袭至今。明朝成化年间(1465 ~ 1487),郭瓯(今利辛县)一个汉族青年,与邻村一个汉族姑娘订婚,后来因为战乱逃到淮河南岸的贾家冲,娶了一个回族女子。动乱后,他带着妻子回到家乡,娶了一个原来已经订婚的汉族姑娘。回族的老婆孩子是回族,汉族的老婆孩子是汉族。从此,家族线就是两个族群,代代相传。郭楼又称“回汉郭楼”。今天寿县的陶器商店可分为前陶器和后陶器。由于前陶与回族通婚,前陶皈依伊斯兰教,改国籍为回族,后陶仍为汉族。怀远县韩晖乡的李姓分为前李姓和后李姓,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