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镇的经济发展
三和镇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花友蜂场全国有名,职工100多人。60年代办起了农具厂、农机厂、砖瓦厂等企业。80年代中期,三和镇“两条一锁”——三和镇毛条厂、三和村毛条厂和上海求精锁厂海门分厂称雄海门。88年成为第一批工业经济超亿元乡镇。1990年,有企业33家,职工2105人,工业总产值1.5亿元。200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1亿元。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4亿元。主要包括:机械五金、纺织绣品、电子材料和汽车相关产业等4大支柱产业。
2003~2007年中***流转土地7339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8%。全镇新增、扩建农业项目60个,实际完成投资2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农业园、城郊农业园、绿色循环农业园和休闲农业园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产业群;全镇中高效作物面积达到178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通过观念引导、技术培训、资金扶持,围绕果品、禽畜、蔬菜、特经作物四大优势产业,做足做好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三大文章,***获省无公害基地5个,总面积29000亩,无公害农产品7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农产品注册商标4个。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动物疫病防控、抗旱防汛等工作,维护了农业生产的安全和稳定;我们切实执行农村税费制度,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度,全镇各村取消了农业税;在实行“一事一议”筹资中,按每劳50元标准,年收取一事一议74.5万元,五年***收375.19万元,给每劳减轻负担100多元;近几年中,及时发放涉农补贴,累计兑现各类惠农资金130万元,有效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7年预计全镇可实现农业总产值1.48亿元,同比增长12.5%。通过盘活资产,整合资源等措施,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村营收入由2002年的31万元增加到52.5万元,增长了69%。同时,我们积极重视和发挥好专业合作组织的中介、推动作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家,其中南通市“四有”合作组织1家,海门市“四有”合作组织3家,新注册合作组织6家,***吸收社员600多,带动农户5000多户,做到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村村有特色。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5218元,提高到今年的8890元,年均增长11.5 %。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实现工业发展速度与运行质量的同步提高。通过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健全并完善集中区基础设施,不断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有效地树立工业集中区品牌,提升工业集中区档次。我镇先后投入近1000万元,完成了工业集中区内道路、自来水管网、10KV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三和工业集中区于2003年被南通市政府评为示范工业集中区。同时加快投融资体制创新,积极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先后建成了山鹰中小工业园、辉煌创业中心和扬博工业园三大区中园,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截止目前,工业集中区***落户企业146家,完成建设总投资18.5亿元。预计2007年全镇可实现工业经济总产值50.5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5.4倍、5.6倍。
第三产业亮点凸显。依托我镇特有的区位优势、通道优势、人文优势,大力发展以品牌汽车销售为龙头,以汽车装饰、美容、维护、保养和汽车金融保险、零配件销售等为一体的现代汽车服务特色产业,全力打造三和服务业特色板块。汽车服务板块从无到有、目臻完善,目前,已建成尼桑、广本、别克3家汽车4S店,另有两级汽车销售点——大众、昌河、乐风等10多个品牌,人民西路汽车一条街已初具雏形。同时,进一步加大服务业特色村建设,组建行业协会,发挥协会效能。五年来,先后引导、建立健全兄弟村玻璃仪器行业协会、双高村无公害小青菜行业协会、三江村酒酿行业协会和三和村猕猴桃协会,这些协会不断完善协会职能,通过注册商标、制定行业标准,鼓励优品开发,抵制不平等竞争,从而提升了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扩大了市场份额和在外知名度,真正把我镇的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2007年,我镇可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8亿元,在2002年的基础上,实现了五年翻番的目标。
建筑经济稳步发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全镇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5亿元,在2002年的基础上,实现了五年翻两番。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创新思路,创优环境,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外出招商活动。五年来,先后引进智利、南非、澳大利亚和台湾、香港、上海、浙江、江苏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司、企业来我镇投资置业,引进1000万元以上项目68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总投资16.06亿元。2007年实际到帐外资180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590万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10倍、12倍。近些年,尽管用地指标日趋紧缩,但通过内部挖潜,向上争取,积极化解土地瓶颈,五年来,全镇***征用土地105棕,面积1638亩,从而为我镇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打下了扎实基础。
财税收入稳步增长。通过拓宽“聚财、理财”思路,积极应对和消化土地出让金减少等不利因素,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协调力度,深入挖掘各方面增收潜力,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积极培植纳税大户,全镇新增年纳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镇财力和发展后劲逐步增强。2007年可实现预算内收入6806元,同比增长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