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发2号文件出台了哪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始终把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扶贫开发示范区。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重点,全面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探索积累经验。

到2020年,每个村庄基本上都有石油。推进重要节点客货运站和农村客运站建设。

推进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实施电子政务推广工程和“三农”信息服务工程。

加强水利建设。到2020年,灌溉供水保证率达到75%,增加有效灌溉面积51.5万亩,改善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71.5万亩。

关注石漠化综合治理。把石漠化治理与解决农民长远生计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多种方式增收致富。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加强山区特色经济林建设,因地制宜支持发展花椒、金银花、猕猴桃、火龙果、核桃等经济作物。抓紧生态移民工程的研究和论证。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村土壤环境,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体系。

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贵州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支持城郊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积极发展小城镇,强化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搞好村庄规划,节约农村建设用地。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城乡基层组织保障条件。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将在城市有稳定工作和住所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饮水、道路、供电、沼气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直接惠及农村群众的中小型民生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防治高氟污染水和微生物病害,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和通畅工程,推进村庄道路硬化。加强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全面实现城乡用电同价。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沼气、生物质能。以水电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实施农村水电增容改造。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全面改善贫困农民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城镇和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富在农家乐、学在农家乐、美在农家乐、乐在农家乐”创建活动。

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走高产、高效、优质、绿色有机、精细加工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所提高。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旱涝保收,确保人均基本口粮田不低于0.5亩。通过稳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30亿斤以上。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立足不同区域特色,巩固发展油菜、马铃薯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积极推进茶叶、干鲜果品、中药材、酿酒高粱、油茶等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薏米、苦荞、芸豆、芭蕉芋等小杂粮,实施山区高效立体农业工程,建设贵阳、遵义、毕节等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铜仁、黔东南、黔南生态农业示范区。完善农业区域布局,重点建设黔北粮食、畜牧、茶叶生产基地,面向珠三角地区的南部地区蔬菜、精品水果生产基地,西北地区草食畜牧业、马铃薯生产基地。稳定生猪生产。重点支持特色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基地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继续实施种植脱毒马铃薯种薯良种补贴,逐步扩大原种生产补贴规模。深入开展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道路、供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扩大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化经营的成果。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支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加大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开发保护力度,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

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贵州农业科研院所基础能力建设,搞好粮食经济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丘陵地区农机技术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机械推广和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示范县建设。支持农村市场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农村物流企业发展,对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给予补贴。支持贵阳花溪农产品、遵义虾子镇辣椒、黔东南榕江、黔南独山、黔西南册亨蔬菜等项目建设。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有效途径。

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农业的深度和广度,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业、山地农业、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项目,带动农民就近转移就业。进一步加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为农村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发挥劳务中介组织的作用,扩大劳务输出。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探索农村集体和农民参与当地资源开发项目,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深化扶贫开发,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着力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完善扶贫开发工作布局。根据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乡、村为突破口,以贫困户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布局。推动武陵山区区域发展和扶贫规划实施,加快滇黔桂乌蒙山区和石漠化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规划编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扶贫开发水平。进一步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支持马山、瑶山等深度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规划,整合资金,继续实施整村推进。促进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积极推进参与式扶贫,让农民通过投资参与扶贫项目。

加大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贵州的投入。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制定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贵州倾斜,优先在贵州实施扶贫试点。支持贵州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加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打响扶贫攻坚战。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每年选派一批贫困家庭学生到省内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接受免费职业教育。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鼓励社会救助和慈善捐赠,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新格局。

优先考虑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新建、扩建和利用闲置校舍改建一批幼儿园,力争到2015年,所有城市社区和城镇至少拥有1所公办幼儿园。

继续办好村教学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分批开设“小饭桌”。鼓励边远少数民族村小学开展双语教育。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支持校舍建设,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到2015,基本解决小学寄宿生问题。积极稳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

加快建立农村医疗急救网络,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加大重大传染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防控力度,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村书店、文化资源、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

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支持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定向补贴政策。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贵州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最后我补充了一句,我要亲自去好好看看二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