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造纸工艺

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如下:

1.砍竹浮塘:制纸工在山上砍竹后,将竹浸泡在塘中,将砍下的竹浸泡在塘中100天。取出时,他用力拍打、清洗,去除青壳和树皮,以软化竹子。

2.慢煮:将软化后的竹材与石灰水混合,放入木桶中浸泡8天,使原料中的木质素、胶质、树脂等杂质去除。然后把煮好的原料拿出来在清水池中冲洗干净,再放入锅中浸泡在石灰水中煮,如此反复十几天。经过反复蒸煮和漂洗,竹纤维逐渐分解。

3、汤入帘:将煮好的原料取出放入石臼中捣成泥状。将粉碎的原料与适量的水混合,成为纸纤维的悬浮液,然后倒入纸槽中。然后用薄竹帘在纸浆中过滤,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纸膜。

4.盖帘压纸:将捞出纸浆的竹帘倒扣在木板上,然后取下竹帘,这层纸膜就落在木板上了。慢慢叠起一层层的纸,然后用重物挤压,将纸中的水分排出。在重物的挤压下,纸膜也慢慢成型,变成一张方形的纸,这样纸就基本成型了。

5.烤纸的通道是由两块土坯砖砌成的砖墙。烤纸的时候,先在巷子里生火,然后用薄铜镊子把湿纸摊在墙上。缝隙里散发出来的热气让纸慢慢变干,干了就是可用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