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找到关于虎头要塞的纪录片?

虎头要塞军事工程

虎头炮台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原中苏边境的军事基地,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留下的最重要的罪证之一。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虎头镇万达山周围的山麓地带,西有火石山,东有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伊曼隔河相望,南有莲子山,北有湖北山。中心区正面宽度12km,深度6km。在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 * *有十余座堡垒,由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五个阵地组成。其中虎山为主阵地,虎东山、虎北山为其两翼的前沿阵地,形成以南北线为守卫阵地的钳形,虎西山、虎啸山位于虎山主阵地以西,为虎山后的二线阵地。

主阵地虎山,由中虎山、东虎山、西虎山三个山头组成。四周都是沼泽,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中虎山是日本虎头前沿警备司令部所在地,海拔111.8m,距东虎山和西虎山制高点分别为350m和300m,距乌苏里江约2000m。地下工程以中虎山为中心,通过隧道与东、西虎山的下堡相连。地下工事包括指挥所、通信室、士兵休息室、厨房、浴室、粮库、弹药库、电站等。,并且有直通山顶观测站的竖井、通风口、排气孔、反击口等通道。

关于虎头要塞

日本关东军修建虎头要塞的目的是将其作为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由于虎头的军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恰好是仅次于勃利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心点,扼住了苏联远东乌苏里铁路的咽喉,同时也是远东苏军进入中国东北腹地的捷径。

为了达到战略进攻苏联的目的,虎头要塞的兵力和火力极其强大。1939年3月,关东军成立第4前沿警备队,下辖3个步兵旅、5个炮兵中队和1工程中队。自那时以来,该机构已多次扩大,以增加部队人数。早期由少将沧州藏任司令,驻军以步兵、炮兵12中队为骨干组建旅,共8000人。1941这一年,是虎头边防守备部队建立和装备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虎头要塞仓库中储存的粮食、衣物、弹药和燃料,可以支持10000多名士兵三个多月。各要塞的守备兵力也增加到1个师,12000人。各要塞的火力装备方面,除步兵常规武器外,在湖东山西侧还部署了两门30厘米口径榴弹炮和两门24厘米口径榴弹炮。6门口径为1.5厘米的大炮部署在中虎山西侧;8门口径为10 cm的榴弹炮部署在胡晓山南侧和东虎山北侧。每个步兵中队分别装备17山炮、16 92步兵炮和8门迫击炮。此外,虎头要塞还设置了高射炮阵地,配备18高射炮和10高射机枪,用于要塞的防空。

为了加强重炮的威力,在西虎山西北山麓修建了巨炮阵地,将东京湾要塞的海防巨炮40厘米口径榴弹炮交付虎头要塞。炮身直径1 m,长约20 m,最大射程20 km,炮弹长4 m,弹头直径40 cm,长1.2 m,最大装药量10。巨炮阵地的炮塔是半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炮口正对着苏联东南部的伊曼铁路桥和拉佐水塔。这种巨炮的任务是在对苏战争中对乌苏里铁路运输中心进行毁灭性打击,摧毁伊曼铁路桥和拉佐供水塔,摧毁苏军铁路运输设施和供水设施。与此同时,在虎头镇西30公里的火石山修建了火车炮阵地。驻有一个列车炮中队,装备24厘米口径列车炮,最大射程50公里,用于切断交通、切断水源、骚扰后方补给、炮击军事目标等远程作战。最初的基地位于湖头。因为射程远,机动性强,被挪到了火石山。

为了防御敌机和大口径重炮的攻击,虎头要塞的地下工程全部开挖在山脚下,所有地下设施顶部浇筑水泥混凝土,重要部位钢筋混凝土厚度达到3米。在地面上利用地形围绕山体修建战斗掩体和交通壕,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地面工事,便于平面立体交叉发挥火力,并有通道、观察站、射击孔和通信设施进出地下堡垒,使地上地下军事设施融为一体。为了防止敌人坦克进攻,每个阵地周围都设置了铁丝网屏障。

正是由于其分布广、工事规模大、军事设施齐全、防御强、攻击力强,日本关东军自诩为永久要塞和“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日本关东军耗资上亿,征用劳工10万余人,建设如此庞大的军事工程,耗时六年(1934开工,1939完工)。在建造堡垒期间,无数中国劳工和战俘被残酷奴役和杀害。可以说,这座堡垒是用中国劳工和战俘的尸骨建成的。

“七七事变”前,修筑虎头堡的华工主要来自伪满和中国山东省。日伪当局抓住“飘浪”,强迫伪满洲国为国效力,引诱中国农民在湖头修筑工事。“七七事变”后,大批中国战俘也被迫从事虎头要塞建设。

残酷的劳动,非人的待遇,食物的匮乏,过度的体力劳动,导致大量的工人死亡。冬天的时候直接扔到草甸子里或者扔到野林里,尸体被狼啃咬,惨不忍睹。据在虎头要塞服役的日军士兵川三加纳王国回忆,入伍第一年,他亲眼目睹了许多被遗弃在虎山背后山野的劳工的尸骨。这些死去的劳工在工事完成后被日军集体屠杀。

有多少日本劳工被迫修建虎头堡,又有多少被折磨致死或枪毙?因为当时虎头要塞的建设是秘密进行的,日军为了保护军事机密,秘密处决中国劳工,所以很难统计出确切的数字。但根据日方资料,“每年春天约有2000名日本劳工和满洲爱国队被派往要塞修筑军用道路和炮兵阵地”。照此计算,6年期间至少要强征12000名日本劳工。除了少数侥幸逃脱的,这些劳工大部分不是被折磨致死,就是被秘密处决。据日本兵冈崎哲夫所写的《日苏虎头会战秘录》记载:“昭和18 (1943)年某日,因堡垒设施基本完成,将被俘劳工集中于虎山(虎谷)西麓洼地,设宴犒赏,以食酒相待...突然,重机枪喷火了。

1945年8月9日,苏军远东第一军向虎头要塞发起进攻。日军守军以坚固的工事激战至26日,苏军终于攻克了虎头要塞。65,438+0,400日军和要塞周围数百名日军开拓团和军属,除53人逃脱外,最终都成了这场非正义战争的牺牲品。

虎头要塞现状

现在虎头炮台已经成为历史遗迹,修建了虎头地下炮台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证了日本侵华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