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卷烟厂的历史
凤阳西留守教师和刘福小塔寺的“丝烟”分布均匀,富有弹性,在黄淮地区颇有名气。每年秋天,著名的凤阳烟草总是吸引许多山东、河南和皖北的商人前来购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国初年,凤阳以其悠久的烟草生产历史和便利的水陆交通,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青睐。
1917年,英美烟草公司派人员带着烤烟品种(佛光品种)到凤阳。经过实地考察,它选择了刘福官园村进行试种。外国老板为了让烟农改种烤烟,分发烟种,传授栽培方法,提供设备,引进烘烤技术,建炕房,高价收购烟叶。丰厚的经济收入对贫困的烟农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仅仅两三年的时间,凤阳的刘福、吴店、五营一带,烤烟已经逐渐取代了晒烟的传统地位。烟草生产是季节性的。每年秋季,大量仍含有大量水分、易霉变的初烤烟叶必须复烤后才能长期储存,以满足卷烟行业均衡生产的需要。为此,英美烟草公司于1919年在芒托台子买下了100多亩土地,投资兴建了专门从事烟叶收购和复烤的工厂,史称芒托台子烤烟厂。经过两年多的筹备,烤烟厂于1921正式投产。
建厂初期只有两个仓库和一个大烤烟房,里面有5台1.2吨的锅炉,一台7.5马力的蒸汽动力带动复烤机运转,每天可以复烤200担烤烟叶。当时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在国外也是同行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大厂。这家外资工厂常年雇佣20人,旺季临时雇佣400人,平均每年开工不到4个月。厂务委托给天津人王·。五店地主王,精通凤阳一带,家财万贯。他还是英美烟草公司的经纪人。随着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烤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了1930年代,烟田已经越过县界,跨过淮河,延伸到定远、五河、怀远、灵璧。
由于烟农的精心栽培,加上良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烟叶的品质越来越优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凤阳烤烟叶片薄,质地细腻。腌制后的叶子色泽金黄,味道香醇。虽然有点异味,但是容易燃烧,刺激性小,属于烤烟的浓香型。专家称之为“中医中的甘草”——味甘、润喉、提神。是制作中档卷烟的良好原料,也是高档卷烟不可缺少的配料。高产优质的凤阳烤烟在我国烟草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到抗日战争前夕,安徽凤阳、山东潍坊、河南项城市已发展成为中国三大烤烟产区。
每年初秋,炕上都会冒出新的烟。英美烟草公司趁机打压价格,向烟农勒索钱财。成千上万担廉价烟叶在门口的餐桌上复烤,装进大木桶(每桶1000斤),用源源不断的汽车运到上海。其中少数漂洋过海来到欧美,大量在上海卷成各种香烟销往全国各地。达来烟厂的兴衰蓬勃发展的植烟业为蚌埠地区卷烟业的兴起准备了丰富的原料。20世纪20年代,津浦铁路已经通车10多年了。蚌埠作为一个新城镇已初具规模,交通、商业、服务业、粮食加工业相继建立。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社会活动越来越频繁。与干烟、水烟相比,香烟(当时称为洋烟或香烟)更美观、大方、携带方便,越来越多地用于交际场合,为香烟生产提供了商品市场。
1925年,英美烟草公司翻译范雨田在太平街买了一块地和50多间房子(现32中),吸收少量股份集资。他从上海买回了两台“花旗”牌卷烟机和部分设备,请来了几位上海的技术人员,创办了卷烟厂,这就是蚌埠历史上最早的卷烟厂——达来烟厂。大来烟厂于1926年春开工建设,50多间平房改建为车间和仓库。在撕、碎、卷、包的过程中,只有香烟是机器操作,其他都是手工操作。
工厂有130多人,大部分是失业的当地市民。几位上海技术人员负责配料、操作和维护机器。生产原料,烟叶来自凤阳,卷纸和香精都是在上海采购的,烟盒上的商标也是在上海印刷的。达来烟厂生产的第一批“弗莱”牌卷烟,是蚌埠最早的卷烟品种。“弗莱”牌是一种中档香烟,淡黄色的烟盒,商标上画着一只狗,这源于中国的说法“猫来贫穷,狗来富有”。烟厂的创始人范玉田是天津人。尽管他受雇于英美烟草公司多年,但他对香烟生产并不太了解。
工厂开业后,由于经营不善,质优价廉,在市场上远不是上海同类香烟的对手。第三年,范雨田死了。这个时候,工厂亏损,负债累累。为了偿还债务,它不得不把工厂卖给王。王瑞有强烈的意图,决心重整旗鼓。他招募杨树成(即宝兴面粉厂老板杨三)等人集资入股,对工厂领导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组。选了两个精通业务的宁波人管理工厂:立眉为经理,主管会计业务;桂宝鼎任厂长,询问生产技术。
重组后生产逐渐好转,产品销售随即打开。工厂每天生产近10盒香烟,产销趋于平衡。继“弗莱”牌卷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后,达来烟厂又生产了一种“邦京”牌卷烟。烟盒上有一幅贻贝的画,张开翅膀,中间站着一位古装美女。这种装饰设计不仅色彩鲜艳,而且符合史书记载的淮河沿岸河蚌育珠的传说,想象力丰富,地方色彩浓厚。
20世纪20年代末,蚌埠市场出现了手工卷烟。手工卷烟当时也叫私烟,因为不上税。一些无业市民从烟草商店购买烟叶,也从商店购买纸和香精的托盘,自己切割混合卷烟,用手钳(简单的卷烟工具,木制品)卷制卷烟,自己生产销售。或摆摊出售,或沿街叫卖,或整包出售或按分店计价,销售方式十分灵活。大部分用户是城市里的搬运工和农民。由于手工卷烟免税,价格低廉,薄利多销,还能养家糊口,到抗日战争前夕,个体户手工卷烟已有240家。廉价的手工卷烟充斥了市场,抢走了大烟厂的生意,影响了地方税收。
当局计划在两年内分四批禁止手工卷烟。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这个计划没有完全实施。1937年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国内弥漫着战争气氛。为避战乱,达来烟厂决定迁出蚌埠,扬眉吐气,与刘福烟草公司老板李喜珍协商,暂租其烟草公司维持生产。夏天,达来烟厂的机器设备被运到刘福安装。很快。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军大规模入侵,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千里。达来烟厂复工不到两个月,蚌埠沦陷,日军随即出兵凤阳。支持眉、桂宝鼎、李喜珍离开工厂去四川,工厂被日军占领作为兵营。至此,开了12年的达来烟厂毁于战火。
抗日战争初期日据时期,日本烟草公司接管了英美烟草公司在沦陷区的全部资产,垄断了凤阳、蚌埠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烟草收购业。当时蚌埠烟叶收购点设在宝兴面粉厂(现第三毛纺厂)南边的院子里。为了一个家庭的唯一利益,被占领地区的私人卷烟厂也被禁止。65438年至0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五个年头,禁令放宽。蚌埠、皖北市场香烟短缺。善于赚钱的杨三贿赂日本军方,作为大来烟厂的股东,从刘福运回两台卷烟机。与上海人周子林合作,在宝兴面粉厂大院里开了一家卷烟厂,仍以达来烟厂为厂名。这家工厂由杨三出资,周子林提供技术和管理经验。厂房其实是一栋楼(即宝兴北楼),楼上有烟,楼下有烟。切割机、卷烟机、烘干机等设备由电机驱动,动力由宝兴面粉厂的发电机输送。生产方法比较先进。全厂约100人,生产“三只骆驼”、“红枪”、“飞剪”三种香烟。其中“三拓”牌香烟劲道十足,劲道十足,相当适合北方人的口味。曾出口天津,被天津人誉为“小电池”。烟草业的高额利润吸引了扬州的两兄弟——江银冠和江宏。当时哥哥蒋银冠在老街(现青年街北段)开了一家“童生布店”,哥哥蒋宏则协助父亲蒋在街(现青年街南段)经营“祥生钱庄”。1943年底,两兄弟集资3000元,在天桥东端(现和平电影院)成立了“兄弟卷烟厂”。起初,工厂有65,438+050人,42所房子,3个手摇制烟机和65,438+0台梗压机。半年后,增加了65,438+0大型卷烟厂和65,438+0发电机。兄弟烟厂生产了第一批“钱宝”和“宝马”香烟。新品牌上市时,客户拒不认可,产品积压。眼看生产难以维持,为了打开市场,蒋氏兄弟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绑上花车,敲锣打鼓,开车上街宣传产品,招揽顾客;2.往烟袋里放一张彩票,购买者就中奖了。彩票上画着《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肖像。中奖者可持彩票来厂领奖,一等奖自行车,二等奖电唱机或毛毯,三等奖水瓶、毛巾等生活用品。半年后,烟贩陆续前来订购,市场从此打开。在此基础上,蒋氏兄弟还增加了“圣母院”和“橄榄”牌卷烟的生产,扩大了花色品种;聘请上海技术人员改进配方,添加香料,努力提高香烟的内在质量,从而使这家工厂的香烟拥有越来越多的烟民。尤其是“钱宝”牌,烟味十足,清香醇厚,不仅畅销蚌埠地区,还被卷烟经销商运往徐州、开封、扬州等地,与沪产卷烟和当地名优品牌争夺市场。
到解放前夕,兄弟烟厂已发展到500多人,房屋108间,大型卷烟厂3家,日产量40多箱,成为蚌埠乃至安徽首屈一指的烟厂。1945年5月,由几个刘福人经营的江淮烟厂开业了。原烟草公司老板李喜珍是经理,天成布店老板康振林是副经理,李喜珍的堂弟李是厂长。工厂地址在舞台街与胜利路交叉口(一中校门今略东,旧址已不存在)。工厂有近65,438+000人,65,438+00多间房屋,65,438+0台手摇烟机,每天生产2箱“仲晶”牌香烟。到年底,新增大型卷烟机1台,发电机1台,日产量提高到7箱,生产稳步发展。空前而短暂的繁荣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党政府将刚刚从日军手中接管的门台子烤烟厂改为第九后方医院,烟农不得不将烟叶运到蚌埠销售。在当时各行各业都不景气的情况下,蚌埠烟草收购业畸形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据统计,在日本投降后的短短两年内,蚌埠的私营卷烟公司数量猛增至107家。
三经街(现太平街南段)是烟草公司集中的地方。从今天的第一线厂到南岗第一加油站,有万和烟草公司、大成烟草公司、兴隆烟草公司、新大烟草公司...几乎一个接一个。当新的香烟上市时,这里的交通非常繁忙,每天都有数百担烟叶出售。为了维护本行业的经济利益,协调本行业内部的各方面关系,蚌埠烟草工会于1946年秋成立。蒋家岗人蒋被提拔为蚌埠烟草工会主席。烟草收购业的蓬勃发展刺激了卷烟业的发展,给卷烟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短暂繁荣。
从1946到1947,蚌埠烟厂出现了“烟厂热”。短短两年时间,卷烟厂从3家增加到61家,生产数百种卷烟。从火车站到南岗一路的狭长路段,散落着60多家卷烟厂。或位于市中心,或在郊区,或建在街边,有的是独资,大部分是几个合伙成立的。其中除了大来、兄弟、裕民、汇丰、清华、江淮、中兴、阜丰等几个大烟厂外,还有几十个生产方式落后,只属于手工业作坊。比如当时裤裆街(现中区菜市口)有三家卷烟厂,相距不过几步。每个厂2间平房,10人,1手摇烟机,很小。因为这些小卷烟厂没有资金周转,一旦产品滞销,马上就倒闭。当时舞台街中段有一个小烟厂,从开业到关门只有五天时间,以至于工厂关门几个月后很多同事都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烟厂。
还有许多中小型烟厂做得很好,如钟会烟厂、怀光烟厂和派克烟厂。钟会烟厂由65,438+08股东共同出资组建,于65,438+0946+00年6月投产。18股东多为卷烟经销商和个体户手工卷烟,出资额从1万元到仅1万元不等。山东卷烟经销商王凤河任厂长,厂址位于舞台街与六安街(今建国路)交叉口(今胜利三小)。
厂里手摇卷烟机3台,碎纸机2台,工人110,其中撕烟叶30个,包烟30个,都是计件工资,剩下40个人在厂里做运输、摇机等零工。工厂保证伙食,每个月只给点零花钱。部分工人是附近农村的农民,农闲时来厂里打工,农忙时回村种地。卷烟机和碎纸机都是靠人力摇,劳动强度大。该厂生产“真善美”、“福星”、“双鱼”三种香烟。因为价格低,质量尚可,所以销量一直很好,不仅在蚌埠这个卷烟厂,在附近的县也是如此。蚌埠市卷烟工会成立于1946“卷烟厂热”,清华卷烟厂老板、刘福人王子兴任工会主席。
1947下半年,大量沪烟从北方过来,倾销到蚌埠市场,逐渐供大于求。当地卷烟滞销积压,一些中小型烟厂倒闭破产。与此同时,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胜利,一些大烟厂的老板们慌了,忙着调机、运钱,逃到长江以南,致使一些烟厂陷入瘫痪。到1949,61卷烟厂的数量锐减到33家。
蚌埠烟草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建立在烟区卷烟工人和烟农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的。工人农民的辛勤汗水凝结在香烟里。到解放前夕,蚌埠有卷烟工人3500多人,约占全市产业工人总数的70%。主要的卷烟厂都成立了工会。与此同时,蚌埠的地下组织还深入卷烟工人中宣传真理,培养骨干,以各种形式团结工人同资本家进行斗争。资本家南逃后,广大卷烟工人在解放军胜利消息的鼓舞下,齐心协力保厂,坚持生产,翘首以待解放。东海烟厂的建立和迁移,几乎与洋山大来烟厂的开办同时,苏北益林镇诞生了一个七人半的小烟厂。这是东海烟厂,以后几次迁到蚌埠,为蚌埠卷烟工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40年代初,新四军主力驻扎在苏北盐城、阜宁。伊林,阜宁县的一个边缘镇,距离大海100多英里。有几百户人家,一条小河穿街而过,可以通往射阳河,进入大运河,交通便利。当时是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后勤机关的中心。1942年,余金标、高明明、宋长河、安、何等8名原陕北红军战士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负伤,离开榆林休养。其中7人轻伤,1人重伤致残(有人称之为“半人”)。
当时苏北香烟短缺,很多战士抽豆子呛人。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趁机从外地运烟到苏北,高价出售,牟取暴利,加剧了根据地的财政困难。于是,余金标等人一合计,就买了三个刨,三个推,在益林附近的一个小村子里开了一个小烟店。这是东海烟厂的早期萌芽。手工卷烟效率低。刚开始的时候,每人每天只能为部队卷20支烟。1943年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几道封锁线,从淮南军区马飞烟厂(当时新四军第一师在天长县创办)运回一台手摇烟机。随后,工厂逐渐增加到70人,“黑猫”牌香烟日产量为500支(2盒)。厂址也从村里搬到了镇上一个旧的商业用房里,有十几间房子。因为盐阜地区靠近东海,所以烟厂取名东海烟厂。
1943年秋,东海烟厂在苏北家喻户晓。为了扩大生产,盐阜区财政委员会拨出30元华中币,成立烟厂交易所,经营大豆、猪、油等。,而这些农副产品被走私者运到上海,换取了4台手摇烟机,1发电机和卷纸机。此后,生产迅速发展,工厂越来越兴旺。到1945,工厂已经初具规模。工厂有300多名员工,建了20多栋房子,还经营着一家石油公司。工厂用柴油机发电进行生产,用一台载重50吨的小型蒸汽机为工厂采购原材料。香烟日产量增加到3000支,最高时达到5000支。品种也从原来的黑猫增加到了黄猫、胡锦、飞虎、飞马。这些香烟不仅供应部队,还在当地销售,畅销苏北,其中几个“胡锦”牌物美价廉,已远销扬州、宝应等地。东海烟厂的建立和发展,有力地打击了奸商的投机活动,为增加财政收入、供应部队需要、支援战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16万大军,向中原、华东、华北、东北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扬言要在三到六个月内消灭解放区和人民解放军。七八月间,在苏中地区七战七胜后,苏北部队逐渐外移,继续开展运动作战。东海烟厂受上级指示,把工厂分成两个分厂。第一个支部随北方部队撤出山东,第二个支部留在苏北一段时间,坚持生产。为了躲避空袭,二厂搬到了益林附近的一片小树林里进行生产。两个月后,我向北搬到了杨寨。不久,敌人侵入盐阜地区,二厂奉命离开苏北,向鲁南进发。
1946初冬,东海烟厂二分厂70多人背着烟卷和少量烟叶在黄淮平原上跋涉。一路上有敌机轰炸,有追兵紧逼,土匪和地主武装经常骚扰拦截。他们日夜兼程,跨越新沂河和陇海线,历尽艰辛。途经朱墩时,土匪袭击,经理于金标和警卫被围。幸运的是,他们在被杀害前被部队救出。年底,二厂员工进入鲁南,到达莒县的门店,与之前到达的一厂员工汇合。大店,位于沂蒙山南麓,集镇附近有一座天齐庙,被东海烟厂临时用作厂房。会后全厂还有100多人。此时,他们在转移过程中已经和上级失去了联系,补给也被切断。另外,大部分人都是初来山东,生活不习惯,没有棉衣御寒。情况很困难,但大家互相鼓励,积极生产自救,克服困难,革命热情很高。
1947年4月,国民党政府以山东为进攻重点,集结34个旅,25万余人,逼近山东解放区。在敌人的压力下,东海烟厂转移到山区,先后入驻逍遥、桃罗、李家桑园。山东是革命老区,觉悟高,基础好。东海烟厂的工人在人民的掩护下,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巧妙地对付敌人。平日里,他们高度戒备,一边生产一边练武。敌人伏击,他们打了就走,及时转移。有时机器被埋在地下,或者在被带走之前被扔进池塘里。敌人一走,他们马上重装机器,争分夺秒增产支援前线。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成功地进行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一举歼灭了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从而扭转了整个山东战场。下半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击。陈粟的军队经过艰苦战斗,收复和发展了豫皖苏鲁解放区。年底,上级命令东海烟厂分水旱两路返回苏北。陆上人员由部队护送,过陇海路,进入豫皖苏边区。航道人员租了民船,分两批从莒南县岚山头出发前往南航。有些人在连云港附近被海盗船和国民党军舰扣押拷打,但因为身份没有暴露,最后还是死了。
1948年,东海烟厂100多名职工跋涉千里,终于回到了苏北。上级把他们集中起来,安置在洪泽湖畔的王小纪子(泗洪县)。当时解放军正准备发动淮海战役,东海卷烟厂工人依靠仅剩的三台手摇烟机加紧生产,支援战争。1949 65438+10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蚌埠解放。为了扩大生产,东海烟厂3月离开苏北,迁到蚌埠。从此,东海烟厂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解放以来,蚌埠卷烟厂生产了40多个品牌的卷烟,不仅销往本省,而且销往祖国各地。杜江、金叶、团结、白寿、黄山等香烟已成为名牌,在烟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蚌埠卷烟厂每年为国家创造上亿元的产值,上缴的税收占蚌埠市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目前,蚌埠卷烟厂正在新的长征中奋进,为祖国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