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升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毕升(?~约1051年),中国宋代发明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也说过,“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

在公元600年左右的隋朝,人们从雕刻印章中获得灵感。经过反复研究和改进,我国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技术很复杂。一般用梨木、枣木、梓木、黄杨木、银杏、无患子等木材做板材。

雕版印刷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全盛时期。此时,不仅政府的“官刻”、“监刻”,民间刻字业也十分盛行,遍布全国。当时四川、福建、杭州等地最为发达,不仅雕版众多,而且精美绝伦。宋代以后出现了铜版画和专色套印,说明雕版印刷技术已经达到了极其精通的水平。

雕版印刷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雕刻需要时间、人力和材料。刻一本书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木材。如果刻一个内容很多的大作,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二是不方便存放大量书籍。宋太祖开宝年间印刷的《大藏经》有5000多卷,13万页,13万块* *刻本,会占很多地方。第三,纠正错别字不容易。

当时的北宋刚刚从五代十国的局面走向统一,社会生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带来了文化、科技的繁荣,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

文化的繁荣必然需要先进的传播工具。由于以上原因,雕版印刷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改进印刷技术成为时代的要求,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人就是毕升。

毕升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时期。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被称为布衣。他从十几岁开始就在一家私人书店当学徒。毕升到书店后,好学好奇,很快学会了刻字。学徒期间,他从不放过雕版印刷的每一个环节,刻苦学习,掌握了印刷的全部程序和雕版印刷的技术。几年后,毕升终于成为一名熟练的书店印刷工人。

毕升从学徒晋升为印刷工人后,很快成为书店里的得力骨干。他负责书籍雕版印刷的每一道工序,工作非常认真。渐渐地,他发现了雕版印刷的弊端。公元1041年左右,毕升开始制作单活字,用了毕升八九年的时间。毕升最早使用木材作为制作活字的材料。但是因为木纹不规则,吸墨膨胀,文字模糊而失败,下次不能用。

这次失败并没有让毕胜气馁。他试了几种材料,但没有一种适合活字印刷。受陶罐上工艺图案的启发,毕升开始尝试制作泥活字。

毕升先将粘土混合均匀,做一个同样大小的方形小粘土坯,小粘土坯的四角擦得很平。然后,字符被整齐地刻在每个小泥坯上。毕升把人物的字画刻得凸出来,凸出的部分有古代铜钱的边缘那么厚。泥坯细腻柔软,比木头好雕刻多了。把雕好的泥坯在阴凉处稍微晾干,然后放在火里烧硬。

这一次,毕升终于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清晰、不吸水、牛角坚硬、黑色有光泽的粘土活字。毕升花了七八年的时间,辛辛苦苦制作了上万个泥塑刻字。

在制作泥活字的过程中,毕升很会动脑筋。考虑到一本书的一页中经常有很多重复的字,为了方便书的印刷,他通常会为每个字刻上几个泥字。特别是古籍中的“之”、“乎”、“者”、“也”等字使用频率很高,毕升就把这些字分别做成20多个泥字,用起来非常方便。

用一套活字印刷,不能马上把书印出来。要印这本书,必须先把活字做成版。

制作活字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印刷前,他都要拿出一个铁板摆好,在上面均匀地撒上一层松节油、蜡、纸灰等粘性物质,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架,然后根据要印刷的手稿挑出需要的泥型,一个个按顺序排列在铁架里。排一整帧,你就有一页了。把排列好的版本拿到火上加热,铁架里的树脂、蜡等物质受热就会融化。这时,用一块平木板将封条压平。当铁架中的物质冷却凝固后,架中的陶土人物会牢牢地粘在一起,布局会非常平整。最后通过着墨可以得到印刷效果非常好的书籍。

据说毕升用泥版印刷的书很好看。

为了提高印刷效率,毕升设置了两块铁板交替使用。当印刷第一块时,从第二块开始排版。

毕升在印书的时候,有时会遇到一些生僻字和生僻字。他立即找来一些涂抹物,做成小块的泥,刻上所需的文字,拿到草堆里烧了,很快就做成泥型印章。毕升的方法非常简单快捷。毕升还做了很多木架,分格,专门用来存放不用的泥活字。为了在使用时能方便快捷地找到,毕升把自己所有的泥活字按元音字母分了几类,排列得整整齐齐。每首韵文的泥型都用纸糊起来,做上记号。挑词时先看记号,再根据记号找出需要的陶土种类。

毕升是世界上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第一人,他的泥活字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活字。德国人古腾堡在毕升粘土活字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比毕升晚了很多年。活字印刷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化的又一伟大贡献。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骄傲。

与雕版印刷相比,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有许多优点:速度快,印刷经济,书籍质量好,劳动强度降低。

毕升发明的黏土活字印刷术虽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毕升是一个普通的工匠,地位卑微。书店老板也认为自己无所事事。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技艺。他努力制作的一套活字印刷没能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毕升因过度劳累抑郁而死。在他去世之前,他要求他的家人好好照顾粘土类型。

毕升去世几十年后,他精心制作的泥活字传到了大学者沈括那里。沈括视之为珍宝,精心收藏。在《孟茜笔谈》一书中,他详细记录了毕升发明印刷术的过程。

用粘土活字印刷书籍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但这项技术一直被后人不断模仿,不断发展。活字的材料也不断改进,从泥型、木型等非金属活字到铜型、铅型、锡型等金属活字。

从元代一直到清代,人们都在不断地模仿泥活字。

毕升尝试用木头制作活字,但失败了,于是改用黏土制作活字。元初的科学家王镇成功地制作了木制活字。他花了两年时间,设计并指导工匠用梨木、枣木制作了三万多种木制活字,并印制了《景德县志》一书。为了普及木活字印刷,王镇把他制作木活字的方法写成了一本书《制作活字印刷书法》,附在农书的背面,详细介绍了他的木活字印刷方法。王镇的这本书是世界上最早系统描述活字印刷的文献。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很快就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后来,印刷术传到了欧洲。西方人继承并完善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德国人古腾堡创造并采用了铅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很快从德国传播到世界各国。

17和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后,机器应用于印刷业,铅字印刷走向机械化,西方从此告别了印刷技术的手工时代。到19世纪,这些技术传入中国,很快取代了古代的雕版印刷。

当今世界,虽然照相排版印刷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但传统的刻板仍然风靡全球。这种印刷技术自15世纪发明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基本、最常用的印刷方法。究其根源,其基础是我国的毕升,其基本原理与毕升的泥型如出一辙。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风靡全球,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功绩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