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刺绣

山西民间刺绣

山西省是民间刺绣作品生长的地方。山西民间刺绣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点。

山西民间刺绣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简单,色彩鲜艳,构图简单,造型夸张,针法多样,刺绣精美。这些民间刺绣艺术作品大多来自农村劳动妇女。

山西的刺绣以忻州和晋南影响最大。

忻州刺绣

忻州民间,刺绣在群众中相当普遍。在代县地区,刺绣具有严谨、华丽、典雅的特点。五台县及附近城乡,刺绣风格秀丽端庄;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绣品风格比较古朴美观。

忻州刺绣大致可分为三类:服装、日用品、祭祀用品。

民间服饰,传统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一种穿着的装饰。这些装饰大多是在妇女和儿童身上。在女装刺绣中,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图案。“腕袖”(上衣袖口)通常饰有包含平安、吉祥、如意的两个连续图案。“领口”多如刺绣中的云朵,饰以花卉图案。“裙”是古今女性常见的服饰。是前面一片,后面一片,常绣,颜色多为黑、蓝、红。“外衣”绣在胸前,常用的图案是鱼戏莲、牡丹花。“丁字”上常绣有蝴蝶、荷花等图案。在“鞋”带上,绣有最近的爱情花和月桂树等图案。“凉冠”是女性在夏天扎头发用的,经常绣在黑色的背景上,非常精致。农村孩子的“抱腹”多为红边刺绣,一般饰以象征吉祥、繁衍的图案,如贵子出世、长春满楼等。还有绣五条毒虫,意思是不近而取毒。男孩身上的“围兜”经常绣着双虎头、二狮头和五福的长寿。姑娘的“围兜”上绣着五只蝴蝶捧花、五个莲花座、五条鱼打莲花等图案。冬季护耳的耳罩多为桃形,常绣有吉祥的动物花鸟。“童鞋”多为虎头鞋,虎头在前,虎脚在侧,虎尾在后,向上翘起。前面绣一只绿色的蛤蟆鞋,名为蛤蟆,内含“月上得月桂,金钱落地”的寓意。新洲村,有猪鞋,小狗鞋等等,都和当地习俗有关。女生的鞋和男生的一样,只是鞋前的刺绣图案吉祥欢快,装饰有寓意的花鸟。

日用品:忻州地区有枕花、虎枕。虎枕中有双头虎、一脸虎、虎头鱼尾、蟾枕。这些枕头缝制精美,具有独特的图案和形状。它不仅是儿童的枕头,也是儿童的玩具。

“楼花”是忻州地区妇女用各种颜色的破布制作的各种生活用品。如坐垫、书包、鞍座等。

“鞋垫”常作为未婚女青年送给未婚夫的礼物,并常绣有无边幸福、万事如意、莲花童子等图案。

“钱包”有不同的用途,如装钱和香烟。一般情况下,“荷包”绣工比较精致,多作为男女的信物,但往往是女性送给男性的信物。

还有,在传统节日期间,忻州边陲很多地方还会给孩子绣一些节日用品。

在端午节,母亲们为她们的孩子绣五谷“香囊”。

通常,人们还会绣“枕头”给老人坐;刺绣、插花、铺花制作的座椅配件“坐垫”;以及新人结婚用的轿子,车上装饰的绣花“轿帘”和“车衣”,等等。

祭祀用品:这类刺绣品往往饰有龙凤鹤福禄犀首光影八仙等精美刺绣。,用于清扫殿内礼仪灵堂、坛裙、神龛帘等。此外,材料和刺绣工人对丧葬用棺盖上的刺绣和死者的“寿仔”和“寿库”都很有讲究。

晋南刺绣

在晋南农村,人们的生活用品、衣服、帽子多以刺绣装饰,如领口、袖口、裙摆、披肩、帽子、鞋子和被套、枕头、婚礼帐篷、生日帐篷、桌围、椅垫等。,有不同的刺绣图案。

晋南民间刺绣多见于临猗县、万荣县、襄汾县、洪洞县、蓟县、临汾市、运城市。这些地方的刺绣图案多以通俗内容为主,如洋洋得意、喜鹊邓梅、宋河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这是晋南民间刺绣的一般题材。果蔬、鸟兽、山川、亭台楼阁等。都是生活中的各种刺绣流派。

晋南民间刺绣多由普通农家妇女制作,这种传统刺绣技艺往往是一家一家传承,相互交流。这里的姑娘,年轻时受家庭影响,开始学刺绣。随着年龄的增长,刺绣自然成为他们成长中重要的艺术活动。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和技艺,并在长辈的影响下,从模仿中独立创造出新的图案,形成了独特的晋南民间刺绣风格。

晋南民间刺绣的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各种技巧来表达他想象的主题。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造出无数既有装饰性又富有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品。

灵宝民间刺绣

灵宝民间刺绣历经世代传承,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可以概括为:

丰富多样,寓意吉祥。

灵宝的民间刺绣多以实用为主。所有生活用品和衣服(主要是妇女和儿童)都用刺绣装饰。如袖口、衣领、裙子、围裙、窗帘、被子、窗帘、童帽、手帕、袜子鞋底等。这些物品上装饰着寓意不同的吉祥图案,表现了女性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灵宝民间刺绣的图案通常是幸福和好运的象征。或者通过发音相同的“同音字”。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渗透了豫西的民俗风情。如“莲花生贵子”、“喜鹊登梅树”、“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冰笛华莲”、“凤凰戏牡丹”、“鲤鱼穿莲花”、“百鸟朝凤”、“狮子滚绣球”、“凤凰戏牡丹”等等。

传播爱,展现母爱。

灵宝还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乡,“道情”、“河南梆子”、“皮影戏”等各种民间戏曲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因此,民间戏曲、皮影戏艺术中的故事、服饰、色彩、人物造型都直接或间接地移植到民间刺绣中。最突出的内容是爱情故事,如《拾玉镯》、《柜子边》、《梁祝》,都是姑娘们在荷包、枕头套、门帘、帘边、被套、床沿上精心绣出的。男女刺绣人物,形象简单纯粹,色彩鲜艳,寄托了姑娘们对爱情生活和婚姻幸福的美好心情。孩子们的帽子、肚子、布老虎、妇女为孩子绣的香囊,都倾注了她们全部的母爱。

它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在灵宝县,根据不同的节日和时尚,妇女们根据婚姻、爱情和儿童健康绣出不同内涵和内容的刺绣和玩具。姑娘结婚是一大喜事,一定要“蓝缎鞋,绣红花。过门之后,她就要管了。”新娘和新郎的新房必须装饰得繁荣喜庆。是什么样的?"鸳鸯枕,龙凤帐,绣凤红绸帘."新娘的婚礼桌是一件美丽的艺术品,正如民歌所证明的那样:王晓娇是一位新娘,她正忙于刺绣和结婚。四角绣第二只表后,彩云飘过各处;三更过后,喜鹊会被送到梅花处,以求好运。四更绣完,夫妻其乐融融;吴庚绣完龙,演完凤,跟我飞是鸳鸯。女人生个“满月”也是很隆重的。外婆家会送虎皮靴,虎皮帽,绣花口袋,相公帽(都离不开刺绣)。五月的“端阳节”是汉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民谣说“五月底太阳红,做香囊驱走毒虫。”灵宝农村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巧婆婆,开始绣各种香布袋,八仙、生肖、孙悟空、动娃、抱桃娃、鸡心、寿桃桃、佛手、蝴蝶。香囊内装有苍术、白芷等芳香草药,不仅能驱赶蚊蝇,还很香。女孩们小心翼翼地绣上它,作为爱情的象征送给她们的爱人。母亲们精心刺绣,以保护孩子的安全和健康。

完全保留和继承了传统的刺绣技艺。

灵宝民间刺绣的代表针法有“拉链”、“辫绣”、“冲绣”。此外,常用的针法还有“包针”、“小点针”、“平针”、“板针”、“补针”等传统工艺。其中“拉花”和“补绣”的技法尤为引人注目。拉花是用针引单纱绣出生动的花朵,廖廖把针数成放射状。虽然是辅助技法,但在刺绣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针法通常用在布制玩具上,比如在威严的老虎额头和肋骨上拉伸一朵小花,让凶猛的狮虎露出几分天真,形象十分可爱。“补绣”在刺绣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其特点是能使绣物产生浮雕效果。“补绣”又细分为以下几种:“填绣”,类似于“叠绣”。它用布、丝或其他材料裁剪出所需的图案,在底料中填充棉花,然后用针将图案周围的花边绣牢,使图案凸起,出现立体效果。在黑色的图案中,衬托出五彩缤纷的图案,对比强烈、明亮、根深蒂固。这种刺绣方法多用于绣花鞋垫、袜底等生活用品;“叠边绣”是一种复杂的刺绣工艺。它的手法是将裁剪好的原片用布一块一块地贴上,然后粘贴在底料上(底料的颜色仍以黑、蓝为主),再用平针从图案中心向外绣上各种颜色的线条。刺绣时,在图案边缘均匀留下一条细线,白色的轮廓在五彩缤纷的图案底座映衬下十分别致。

锡伯刺绣

民间珍宝:锡伯族刺绣捕捉生活之美

锡伯族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锡伯族女性更是心灵手巧,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风景。锡伯族妇女在祖国西部生活了200多年,她们的刺绣作品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欣赏和认可。锡伯族刺绣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服装、头巾、枕套、鞋子、窗帘等。我来到了伊犁扎布尔县的艾欣舍日镇和那达奇鲁牛乡,有幸看到了锡伯族妇女的刺绣工艺。

随处绣是锡伯族广泛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锡伯族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用灵巧的双手把大自然赋予的美好事物绣进了自己的作品。刺绣图案包括人物、山川、树木、花卉、鸟兽等。其中,蝴蝶和菊花成为锡伯族的吉祥物,象征着自由、宁静、和平和美丽,也给予锡伯族一种精神力量,鼓励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锡伯族妇女的刺绣作品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服装、头巾、枕套、鞋子、窗帘等。,以及一些小物品,如桌布、装饰品和香包。

青海民间刺绣

青海的刺绣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唐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入藏,路过青海,红花公主嫁给青海吐谷浑国王。中原丝绸大量涌入,人们开始用刺绣装饰自己,美化生活,传递友谊,寄托感情,使这项民间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代代相传,不断发展。

青海刺绣应用广泛,品种丰富,花样繁多。纵观各种刺绣,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实用性的,主要是鞋、袜、带、辫、枕,这些都是刺绣的实体;二是观赏类,主要是钱、领、袖、钱包、口袋件等;三是礼仪,主要是钱包、笔袋、腰带、生活账目、对联、字画等。四是宗教用品,用刺绣塑造佛像,装饰寺庙。这只是一个很大的区别。其实很多东西既是实用的又是仪式的,很难严格区分。

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族主义是青海民间刺绣的一个突出特点。青海刺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个民族由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节日礼仪、文化娱乐、生活风俗习惯的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必然会在民间艺术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精神和意识,尤其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刺绣。

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其刺绣多体现吉祥八宝、狮象等宗教内容,相当一部分刺绣直接为宗教服务。

濮阳刺绣

刺绣是濮阳的传统民间工艺,濮阳刺绣使用的针法都是宋绣的传统工艺。濮阳民间刺绣流传甚广,尤其是老黄河两岸。有些女孩不熟悉剪纸,刺绣工认为这是无知。刺绣随处可见,如童鞋、童帽、童肚、童盾等。其中孙制作的戏服,工艺精湛,图案华丽,刺绣精良,在豫北享有盛誉。

藏绣

藏绣吸收了唐卡的构图技法,也学习了汉绣的技法。刺绣注重观赏价值,追求浅浮雕、瑰丽的艺术效果。藏绣装饰性很强,许多图案巧妙地组合成相互交织、相互缠绕的和谐布局,体现了团结友爱、互不分离的民族性格。

土绣

土绣做工精细,针显示基本功,线显示效果。刺绣讲究整体关系,以线圈绣为主体,以精绣为基调,以大绣为特色。一件件刺绣烘托气氛,令人眼花缭乱。由于耗时的精工细作,刺绣经久耐用。土绣应用广泛,民间刺绣十分活跃。今天,土族妇女从头到脚都用刺绣打扮,打扮得漂漂亮亮。

回族和撒拉族刺绣

回族和撒拉族刺绣典雅秀丽,针法精致典雅,刺绣精美典雅,且受伊斯兰教影响,很少使用动物图案,多为植物花卉。

青海汉绣

青海汉族刺绣人才济济。既有中原刺绣,又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构图色彩。还接受宫廷刺绣的技艺。从构图、题材、色彩、绣法等方面刻意追求,全面发展,绣品古朴华丽。

地域特色

地域环境对刺绣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著名的刺绣包括苏绣、湘绣、蜀绣、广绣、京绣、顾绣、等,它们都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诞生的,并形成了独特的刺绣品种。

虽然青海的民间刺绣不能完全与其他地区的专业刺绣相比,但由于高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同样效果的美。蓝绣最大的特点就是古朴,每一件绣品都仿佛体现着远古的印记。

就本省而言,由于地域辽阔,地域差异体现在刺绣上。田园牧民刺绣以夸张的造型、庄重的色彩、泼辣的笔触、强烈的对比、简洁的构图、粗犷的线条,表现出粗犷的草原气质。青海东部从事农业的各民族不仅绣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而且讲究构图饱满,形象生动,朴实无华,色彩纯正,技法多样,以工艺精细著称。

苗族刺绣

刺绣和蜡染一样,是苗族服饰最重要的装饰手段之一。刺绣的概念是用丝线、羊毛或有色布料,通过针刺和缝纫,在各种服装和布胚上形成图案的方法。

苗锈主要用于头巾、衣领、袖子、袖口、肩、背、钟摆、腰带、腰、裙、打底裤、鞋、围脖的装饰。

刺绣技法大致有12种:平绣、桃花、锁绣、堆花、贴布、籽绣、断线绣、针绣、锡绣、马尾绣等

摘要

民间刺绣渗透了无数女性的智慧和美好愿望,春风充满了火热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一个熟练的绣工,他的针线就像画家的笔墨,可以绣出鲜艳美丽的画面,表现她的个性,展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

早期的刺绣注重实用性。直到纺织品的出现,刺绣艺术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间刺绣更加活跃。为了适应刺绣艺术发展的需要,各种刺绣针法应运而生。在刺绣女性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下,刺绣针法不断改进和丰富,形成了刺绣艺术品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