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喜火锅商标

在中国的民族品牌圈里,一直有一些“小商品,大品牌”。

比如老干妈、王致和、卫龙,还有“王守义十三香”。

南有老干妈,北有十三香。这句话完美诠释了这两个品牌在调味品行业的霸主地位!

作为调味界的“女神中的女神”,她们很像但又不一样;同样,都坚持“三不”——不融资、不上市、不贷款。不同的是,一个高调,一个出奇的低调...然而,这两个品牌在中国调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却因为继任者成为“无奈的傻子”而损失惨重。

十三香低调。热爱烹饪和美食的人一定用过。很多人会在各种肉、饺子、汤中加入十三香。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在中国,调味品在王守义是十三种香料的代名词。

不得不感慨,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成了神。十三香无疑是中国香料之神!

说到十三香,我不得不提到王守义。这个以100元创业的老人,在小调味品领域耕耘了几十年,把一袋调味品做成了年销售额5亿的大品牌。

今天,就让我们来讲讲“中国烹饪之王”、民族老人——王守义和十三香的故事吧!

一个

不久前,在2020年河南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上,王守义十三香仅排名91,远未达到其在调味行业的霸主地位。此外,就整个调味品的市场份额而言,“王守义十三香”一直处于落后阶段。

2020年收入21.5亿元,老干妈的一半,海天叶巍的十分之一。专门为“海底捞”提供底料的益海国际,2016上市,到2020年,总营收已经达到53.6亿元。同样来自河南的中经食品登陆创业板,市值高达百亿。

王守义作为中国最早的复合调味料之一,可以说这个品牌在鼎盛时期也是家喻户晓。但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被其他竞争对手赶超,使得这个老品牌在调味品市场不再辉煌。

从民族品牌到创历史新高,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市场边缘化,王守义十三香是如何从开业大王走到今天的困境的?

王守义十三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的兴隆堂。兴隆堂最初建于北宋首都东京,即开封市。起初,它的业务是销售草药和香料。

北宋的一个官员擅长烹饪。辞去职务后,他在开封开了一家药店,取名“兴隆堂”。

公元1101年,兴隆堂制作了一种秘制调料,因其独特的酱香味在北京非常受欢迎,因此被纳入皇宫供皇室享用。

从65438年到0959年,居住在河南开封的回族王守义被迫谋生。他在这个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用二十多种纯天然中草药香料研制出十三种香料,沿街叫卖。

由于王守义十三香口味独特,受到当地人的追捧和喜爱。再加上“薄利多销”的营销模式,“王守义十三香”的生意越来越好。

中国,一个中原的小城市,是商人和游客从南到北旅游的地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称为“天下第一”,即“中天”。是河南驻马店。

好景不长。1969年,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王守义被迫停止销售十三香。谁知这一停就是十几年。

时间很快来到1984,王守义带着孩子来到驻马店定居。

60岁的王守义不想再冒任何风险,但他放弃了自己65438000元的积蓄,开了一家商店,开始销售十三香。

1987年,王守义开始改进和重新设计十三香的包装。两年后,十三香通过工商局认证,注册成功。

父子二人随后在河南驻马店创办了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走上了企业稳健发展的道路,从而结束了中国长期使用五香粉、八味等单一调味品的旧格局,十三香也开创了中国调味品的新潮流。

1998年,十三香集团公司成立,注册资金8000万元,当年销售额4亿多元。要知道一包香料的利润才八毛钱。

次年,王守义完成商标注册,“王守义十三香”首次亮相央视春晚。从此成为中央一套黄金时段广告位的常客,以王守义头像为防伪标志的品牌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2003年,十三香销售额突破5亿元。当时国内很少有人不知道十三香外包装上的老人。

2011年,王守义十三香销售额达6543.8+004亿元,上缴税金8002万元,利润6923万元。2014年,这些指标已增加到6543.8+05亿元、6543.8+07亿元和6543.8+02亿元,调料产量6万多吨。

2015年销售额16亿元,上缴税金达2.6亿元;2016年盈利3亿多元。2018年,王守义十三香在河南省100强企业中排名第97位,营业收入28亿元。2019年营收突破30亿。

更不可思议的是,每小盒40克装的十三支香,产生的利润只有8毛钱!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2003年,十三香的创始人王守义带着他毕生的成就离开了人世。

这位传奇老人的一生在这里走到了尽头。临终前留下遗言:“不做公司多元化发展,不做上市,不做资本运作,不做家族的房地产生意。”

这位传奇老人的一生在这里走到了尽头。临终前留下遗言:“不做公司多元化发展,不做上市,不做资本运作,不做家族的房地产生意。”

但显然,他的后代并没有遵守老人的遗言,他们面临着来自外界的巨大诱惑。完全忘记了老人的遗言,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跨界之路,在这条路上徘徊了十年,让王守义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当时十三香集团有各种副业,包括房地产项目、广告公司、纸箱公司、贸易公司、建筑设备租赁公司等。

2008年,餐饮业在经济危机中崛起,澳门捞豆火锅风靡全国。他们看到了一年销售十几亿包香料的机会,他们认为借助餐饮渠道,可以促进香料的销售。

2009年6月8日,王守义新豆捞店在郑州金水区试营业。“王守义”的头部标志被醒目地标记在新店的内部和餐具上。

曾计划在全国开500家店,但没有流行起来。

多元化惨败后,王家二代掌舵的十三香的“跨界”步伐终于停下来了。

挥霍

据说三代长孙王太白是最让王家头疼的。这个年仅20岁,拥有数千万资金的“富三代”,是集团第二代掌门人王银良的侄子,也是他曾经刻意培养的“接班人”。

留学过程中。有意投资房地产行业,买了几十套房产,没想到金融危机突然爆发,只能靠家里人支撑。

回国后,王太白萌生了让王守义上市的想法,但由于家族长辈的坚决反对。最终,这件事被搁置了。然而,虽然上市受阻,却彻底调动了王家的心思。那些年,各行各业都能看到王家的身影。

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能在这些事业上取得成功。多元化惨败后,十三香的“跨界”脚步终于停了下来。

在王氏“二代”“三代”在不熟悉的领域不断碰壁的同时,中国调味品市场悄然进入新时代,竞争对手一个个“弯道超车”,十三香要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赶上。

作为历史长河中“中华老字号”的杰出代表,王守义十三香从走街串巷到年入30亿,成为陪伴消费者30多年的香料领军企业。多年来坚持一个工业领域,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传承与创新的融合,真正把一个“小产品”变成了“大产业”。

但是,十三香要找回逝去的岁月,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参考资料:

东方美食“为什么王守义豆捞馆不香?”》、

中国商人的策略“十三香在王守义”,他们为什么不“闻”呢?》、

电商观察网“60岁创业,100件发家,1年卖香料净赚3亿!》、

世华的产品是垂直的,专注于主业,王守义“只做一件事,就是完成麻辣调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