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妇女内容概述

甘肃陇东黄土高坡上的董志远,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被迫辍学。青梅竹马的郭艳萍考上了大学,离开了董志远。秀秀嫁给了他不喜欢的黄东东。大学毕业后,郭艳萍回到村里当了乡长。为了支持郭艳萍在村里的实验项目,秀秀负债累累。黄冬冬被金钱引诱去偷窃,进了监狱。

秀秀离开家乡去城里打工。偶遇正在党校学习的郭艳萍。带着美好的憧憬,秀秀回到了家乡。在奶奶和郭艳萍的帮助下,秀秀带领村里的妇女创办了一家刺绣厂。年轻的秀秀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黄土女儿——“中国女红”发掘甘肃印章

根据青阳女作家王玉芝的小说《黄土姑娘》改编的20集电视剧,目前已经开始剪辑,该剧有望在年底登上央视荧屏。昨日,记者了解到,这部以庆阳民俗、民俗文化,尤其是地域特色浓厚的黄土文化、农耕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黄土姑娘》已被注册为商标,希望挖掘带有甘肃印记的《中国姑娘红》教育资源。据悉,在甘肃用一个新颖的名称注册商标是比较少见的。

“中国女红”是一种教育资源。

庆阳女作家王玉芝的长篇小说《黄土里的女人》反映了陇东农妇“绣工”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带头人的曲折故事。剧情以流传于黄土高原的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为切入点,通过主人公坎坷的一生,以凝重的笔触,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普通人所经历的历史沧桑。该小说荣获甘肃省精神文明产品“五个一工程”奖。今年3月,由该小说改编的23集电视剧作为今年我省重点文化精品创建项目在庆阳开拍,预计开拍后年底在央视播出。

《黄土少女》拍摄期间,各界人士关注。陇东大学哲学系和数学系的老师刘存智认为这部电视剧制作完成后会在央视播出。“为什么不把‘黄土姑娘’注册成商标,借机更好地促进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他说,‘中国刺绣’是一门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艺术,也被称为‘母亲艺术’。王玉芝解释说,庆阳香包不仅是一种原生态文化,也是一种小说形式的教育资源。她用文学的语言阐释了“中国女红”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态度的影响。“这恰恰证明了香包文化是一种教育和培养技术精神和态度的文化。”刘存智认为,这就是研究民俗文化的教育意义。

“黄土姑娘”成为一种地域符号。

记者了解到,有着千年历史的甘肃庆阳香包,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年产值上亿元的大产业。2007年庆阳有近6543.8+0.5万人从事香包生产,香包产值首次突破6543.8+0.5亿元。目前,庆阳香包已在北京、上海、广州、Xi、兰州等30多个城市及美日韩等20多个国家销售。“把‘黄土姑娘’注册为商标后,可以考虑以‘黄土姑娘’为商标开发各种刺绣工艺品,不局限于香包,让‘黄土姑娘’这个独特的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刘存智告诉记者,“黄土姑娘”就像一个地域符号,是带有甘肃印记的“中国姑娘红”文化。

“是刘老根启发了我!”在谈到为什么要注册“黄土姑娘”时,刘存智毫不犹豫地说,2003年,电视剧《刘老根》在全国上映,东北出现了注册“刘老根”商标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内注册“刘老根”商标的案件就有上百起。“当然,相比‘刘老根’的注册,‘黄土姑娘’的商业利益更小,但她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所以注册这个商标更多的是出于对庆阳民俗文化发展的考虑。”

这部小说的书名已经被王玉芝注册为商标。作者会怎么想?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王玉芝。“刚开始刘老师给我建议的时候,我有点不情愿,认为我有炒作的嫌疑,我怕被读者误解。但我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凡是对庆阳的民俗文化有一点点好处的都应该去尝试一下,于是接受了刘老师的建议。”

作者:记者郭实习生刘

《黄土少女》主要人物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