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一定要用刀杀鱼。为什么一定要用鱼来撞刀?
为什么印度人杀鱼是因为“鱼撞刀”而不是“刀砍鱼”?
在这个问题上,有人认为与印度的宗教有关。印度人信奉印度教,不允许杀生,于是想了一个竖刀杀鱼的办法。“鱼撞刀”的意思是鱼“自杀”而不是“杀人”,所以杀鱼的人不算犯戒。真的是这样吗?
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是世界宗教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印度教是印度人中最受欢迎的宗教,约占全国宗教人口的83%。
印度教自古就有“不伤害”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早期并不代表“不杀生”。大约公元前15世纪,印度教中已经体现了“不伤害”的精神,但当时只是“不伤害祭祀”。
古人非常重视祭祀活动,无论在世界哪个国家。在古印度,用于祭祀的动物是牛,但是我们也知道,牛在印度一直被认为是最纯洁最神圣的东西。印度人视牛为珍宝,在印度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牛。这种对牛的崇拜也是从“无害”的宗教思想发展而来的。
但是印度人根本不会杀牛。如果他们根本不杀动物,印度就不会有屠夫这种职业。其实屠夫在印度一直都有,只是地位很低。一般情况下,牛在古印度是作为祭品使用的,但是事后,作为祭品的牛还是可以食用的。
印度教从“不害”到“不杀”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是到了早期的奥义书(约公元前6世纪),印度教中“不杀生”的观念才开始慢慢发展。直到近代,在甘地等名人的宣传下,“不杀生”的思想基本在印度高种姓人群中生根发芽。现在印度很多婆罗门都是素食主义者。
印度教将“杀生”列为禁忌,其本意并非保护动物。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早期古印度法律《论摩奴法》中有很多与印度教禁忌相关的条款。
比如在摩奴律中,对食物的要求非常严格,规定高种姓(婆罗门、Khshatriya、吠陀)的人不允许吃大蒜、洋葱和蘑菇。这些食物在佛教中被归类为“好食物”。
无论是在早期的法律中,还是在早期的印度教中,这些禁忌都是为了保证高种姓人群的“纯洁”。古印度人认为越纯净的人越容易被污染,所以高种姓的人有很多禁忌;但是对于种姓低的人,会认为这些人受到了污染,限制较少。所以在印度从事屠宰动物和制作皮革的人,几乎都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所以从印度的历史可以看出,印度的种姓制度与“不杀生”有一定的关系。不是所有的印度人都不杀生,低种姓的人还是会从事屠夫这个职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杀鱼的鱼贩自然不需要担心自己是否犯戒。他们本来可以杀动物,而在印度人口体系的约束下,这些职业基本上是代代相传,屠夫的儿子还是屠夫。
印度“鱼撞刀”的历史
为什么印第安人用刀子打鱼来杀鱼?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们可以看看生活在印度底层的人们。他们不仅用竖刀杀鱼,还用来切蔬菜、香料和肉。
这种竖刀在印度历史悠久,但只会出现在穷人家里。印度的富人不会用这种刀。有些有钱人虽然不杀东西,但也会像我们一样用案板和普通的刀,哪怕是切菜切水果。
原因是过去印度穷人家里几乎没有炉子,甚至连案板都没有。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直接坐在地上处理食物,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竖刀更适合他们。对于长期使用竖刀的印度人来说,已经掌握了熟练的技巧。他们不仅可以用竖刀杀鱼切肉,甚至可以切丝切水果和蔬菜。但是用这种刀是不可能剁馅的,所以如果你在这些人家做客,估计很难吃到饺子。
印度人用来处理食物的竖刀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现在这种刀在印度的一些普通家庭也用的比较少了。用案板和普通刀处理食物的方式更多,更卫生,危险系数也低。但是,对于鱼贩来说,他们习惯使用竖刀。更重要的是,这种刀不需要案板,占用空间小,处理鱼更快,更适合“商务”。
印度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数学。最早的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现在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然而,印度人在烹饪和加工食物方面不如中国。他们的菜最重要的是调料的使用,不太注重食材的加工方法。无论是鱼还是鸡,都是切块直接煮熟,再配上各种调料。这种方法对食材的加工程度要求不高,所以古老、简单、快捷的“撞鱼刀”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