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既是适应白族人民生产、劳动、生活文化和气候特点的产物,也是美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影响白族人民审美观念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服饰方面,白族男女崇尚白色,白色的衣服显得高贵。大理男人大多穿白色双排扣衣服,黑色衣领。海东(洱海东部)男子穿一件鹿皮领,或几件皮缎领,俗称“三滴水”,腰间系鹿皮或绣腹,裤为蓝色或黑色。女装因地而异。在大理,人们经常穿着白大褂和红马甲,或者浅蓝色的外套和黑色天鹅绒领子的外套。右钮饰有“三须”“五须”银饰,腰间绣有短腰、蓝宽裤、绣“百鞋”。未婚女子把头发编在上面,已婚女子改成万昌。海东梳“凤凰点头”的发型,用丝网罩住,或缩成筒状,都用绣花毛巾或黑布罩住。剑川未婚女子戴着小帽或“鼓钉帽”或“鱼尾帽”,上面盖着玉兔和银泡泡。大人小孩都乐意报羊皮。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陆城镇的大多数妇女都是缠足的。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逐渐被抛弃了。解放后,白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民族服饰也向更有利、更高雅的方向发展。在女性头饰中,女生的头饰很有讲究,最具民族特色。他们喜欢自己梳辫子,用一个采花头巾,把它折成一条条加在上面。然后用红绳缠上长辫子,往上拉,编成一条龙,挤在中间,上成龙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流苏系在左耳,风一吹,银珠闪闪。额前的几绺流苏,既展现了少女长发之美,又凸显了辫子下五彩缤纷的头巾,酒味十足,自由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的独特魅力。

过去,海东的女孩在结婚前会戴上一个绣花凤尾。有两对用细弹簧支撑的彩球,两边绣上翅膀,再用银链连接,套在辫子上。从远处看,它像一只明亮的金凤凰。结婚后,女性通常不会用头巾裹住头发。而是把头发梳成三条辫子,放在后脑勺上挽成发髻。他们把它梳成女王的头,用黑色的丝网罩住,用椭圆形的发罩网住,插上管子,戴上凤冠或头巾。和女生相比,颜色越来越优雅。中老年妇女扎着高高的发髻,裹着蜡染和扎染的黑色头巾,给人一种庄重感。女装也因年龄不同而略有变化,主要表现在颜色的选择、蕾丝的使用以及腰围的长短差异。女生穿白色、粉色、蓝色的无领大排扣衣服或红色、浅蓝色领的衬衫;领子和长袍是用金丝绒、灯芯绒、呢子或化纤制成的。颜色取决于年龄。少女和少妇喜欢水红色,老年妇女喜欢黑色和蓝色。用一条五寸左右宽,几尺长的绿带把腰扎得紧紧的,然后系在腰上。女人从老到少都穿四方腰。一般女生都喜欢短腰、单层、白绿相间、镶有蕾丝、绣有长寿花、万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图案,甚至还绣有“鸭舌”和丝带。适当遮盖膝盖以上的腰部,展现青春活力和女性姿态。中老年女性腰膝双修,颜色由暖到凉,由复杂到简单。还有一个妇女的腰部周围绣丝带,两端有两个双面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