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茶社
在广东水乡,茶馆是一大特色。
?每个村子,百步之内必有茶馆。这些茶楼,不像广州的大茶楼,可以容纳上百人:每个小“屋”大概只能容纳七八个方桌,二十个茶客。如果来的人多,茶馆老板也不会慌张。在河边水榭处,海湾里停泊着三两只彩绘的小船,每只船上有四把椅子和一张茶几。船上的茶也挺好喝的。
?茶馆的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一半以上面朝江面,小半靠在岸边。地板和河之间有一条缝隙。这几年茶馆的建筑变化很大,多为混凝土水边结构,砖木结构,但我更喜欢竹料茶馆。它以竹子为骨架,金色的屋顶上覆盖着麻纤维或松树皮,河的周围还有松树皮做的女墙,可以在吧台边品茶,四面八方都是风。即使在三伏天,这个茶馆也是一个凉爽的世界。
在过去,茶馆的名字经常被用在诸如“姬发茶馆”和“长园茶馆”这样的字号中。现在水乡人也讲斯文,经常可以看到“望江楼”、“临江茶室”、“清心茶馆”等雅号。
在老水乡茶馆,有很多“一杯两块”。所谓“一杯”,就是一个铁口茶壶,一个小陶杯。壶里多放些不经意的茶叶,茶味涩涩的,没有香气,只能用来洗胃。所谓“两块”多为粗糙的大松饼、芋头饼、萝卜饼之类。虽然不是很好吃,但是也能填饱肚子,水乡干粗活的人觉得挺实惠的。目前,水乡人越来越重视品茶。茶居里不再马虎,铁口壶被淘汰,换成了雪白的瓷壶。柜台上陈列着洞庭君山、云南普洱、西湖龙井、英德红茶等十余种名茶...偶尔流行一两种,至少茉莉花茶和荔枝是红色的。至于“两件”,绝不是粗制滥造的产品。而现在流行的“干蒸饺”、“透明虾饺”、“蛋黄鱼糕”、“牛肉丸”,想填饱肚子很少吃饼,多吃“荷叶糯米鸡”。在那“史无前例”的一年,因为《胡艾莲说》的作者是士大夫,糯米鸡外面的荷叶也被取消了,糯米不包鸡而是变成了猪肉,糯米鸡变成了赤裸裸的赤裸裸的糯米猪。现在,水乡茶楼的糯米鸡,不仅恢复了传统的荷叶包,而且糯米确实裹着鸡肉,还夹杂着虾米、香菇、木耳等珍品,色香味俱全,堪称上品。
水乡人喝茶,也叫“叹”茶。“叹”字在广州话里,是“品味”和“享受”的意思。无论“叹”早茶还是晚茶,水乡人都将其视为一种享受。他们整天努力工作,每个人都在为新的生活忙碌。一天的劳累和床垫发热,让他们有时间“叹”一杯茶来驱除心火,这是紧张生活的缓冲。我觉得“叹”茶不一定比酒淡,但也能达到“醉而不醉”的境界。
?“叹”茶的特点是慢饮。如果在清晨,饮茶者靠着栏杆“叹息”着茶,他们是在赞叹薄雾薄纱是如何从河中脱去,显露出真正的美吗?你看,河两岸的番石榴、木瓜、杨桃的果实,或浓或淡的香味,渗进河中,迷蒙悠远的河水,就像一条满是香脂的河。也许,是看着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江面上摇摆航行,看着榕树树荫,看着朝阳,看着鸟儿歌唱!如果到了傍晚,太阳出来了,没有云,河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中,船上人们的喊叫声渐渐消失,河水笼罩在紫色的雾气中。不知不觉间,明月悄然浸入河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遇到一个绅士,你会上当,但他们大多是“不老”茶客。他们“叹”茶一两个小时,就像一头牛的反应,也是一种品味——不是在品美食,而是在品生活。
水乡小茶馆,是“浮世绘”。茶被“冲”进壶里,不管是知己还是同桌的陌生人,话匣子都打开了。村里的新闻,世态炎凉,人间的悲欢离合,正史或野史的,广播里播的大道新闻或乡间小道消息,都在“叹”茶中交流。我边说边听,有一声叹息,一声哈哈大笑,还有一声玩世不恭的叹息。难怪古时候的俗人蒲松龄先生,想在泉边开个小茶馆,招呼过往的客人,一边“叹”茶,一边收集《聊斋志异》可以写的故事。
茶馆里也有一个人埋着头静静看一张羊城晚报,看着看着,突然就火了,打扰了邻居。他们在评论,叹息,赞美...更多的话题是农村经济政策的不断落实,就像水人的两道浓眉越绷越大。茶客“叹”茶,心有所感。谁养了多少头牛,年产量多少?谁有治木瓜虫害的特效药,谁有万元户联合起来投资穷队,帮助穷队改变落后面貌...茶越“洗”越淡,话却越说越多。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在“叹息”的茶余饭后,在“倒盘子”和“做决定”之后。这时,喝茶的人更感兴趣了。他们举起杯子“碰”了碰...?
这种“饮杯盘”是水乡生活中的一首诗。有了生活中的诗意,“叹”茶就像吃了酒,喝起来比酒更醇厚,而世界上最好的酒和食物就是生活中的诗意。有了诗,即使桌上有盐水鸡、炒麻雀、炖水鱼、炒花生,吃起来也像嚼蜡。只有那杯茶一定不能放弃,因为它也能“酿造”人生的诗篇。?
月色已褪,茶馆灯火阑珊,河面月影皱,水汽奔流,夜潮拍岸,小茶馆疑在醉故乡。一切都与心像融为一体。我开始觉得这种“叹息”功夫,挺像艺术的魅力,居然让人“醉了”...
[欣赏]
杨(1941~)是广东人。著有《古海北斗》、《南风里的微笑》等散文集。他的散文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尤其是《水乡茶馆》是精品中的精品。
作者“在水乡的茶馆里品味生活的诗意。”并通过水乡茶馆的小窗口,反映了社会变迁的大主题。?
众所周知,在我们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喝茶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悠久习俗。客人来了,一杯香醇的绿茶是喝完工作后必不可少的必需品。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描写水乡饮茶的情形时,首先写到他们“叹”茶:不喝,可以达到“醉而不醉”的境界;再写写他们的“叹”景:倚着篱笆,远眺笼纱河,两岸果树,日出日落,飞鸟飞云散,这美景,清茶在手,自然别有一番滋味;最后,写他们“叹息”的一生:为了农村政策的落实,为了贫困的改变,为了各种奇闻轶事,为了事情的最终决定,“弄个杯盘* * *”。这里作者用了一种动态的描写方法,主要表现了水乡人的精神面貌,读了会让人觉得可亲可信,让人通过内心自然体会到变化的影响,类似于“润物细无声”。?
这篇散文的意境很美。作者把对客观事物的细致描写和对自己主观感受的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仅细腻,而且深刻,富有诗意。作者叙述时,看似自然不费力,实则意味深长。
茶馆的样子和饮茶者的情态,在进入作品时已经被作者的感情过滤了。比如:“他们整天辛苦工作,各自为新的生活忙碌。带着一天的疲惫和热情,他们有时间‘叹’一杯茶来驱除心头之火,这是紧张生活的缓冲。”这样的叙述是非常主观的。这篇文章中描述的美丽的风景,独特的茶室和春风的茶客是如此清新,快乐,和谐,令人难忘。?
这篇文章的亮点是写人们在茶馆喝茶时谈论的话题,如:“村里的新闻,世界的变化,世界的喜怒哀乐,官方新闻或野史的...大道新闻还是农村八卦”,但“更多的话题是农村经济政策的不断落实...茶越冲越淡,话却越说越多……”说明实事求是、改变计划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进了小茶馆,吹进了人心。人们期待着美好的未来,并对未来的生活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就这样,深刻而严肃的社会变革主题在一杯茶中升起,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作者的音乐。?
这篇文章的语言简单自然。叙述,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描写时,准确,形神兼备;表达情感时,含蓄,发自内心,从不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