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船介绍。
1976年,铺管船由708研究所设计,中国造船厂建造。第一艘991电缆铺管船“邮电1”于1975年2月开工。施工中的关键设备是放缆机,放缆机必须能与船速同步放缆。该船采用由魏设计,五洲机械厂试制的液压随动自动铺缆机。电缆敷设系统由:双卷筒电缆敷设机、轮胎式电缆挖掘机、弓形吊架、钢丝测速装置、埋犁、25t绞车、船尾吊架、信号电缆绞车等组成。该船建造于1976年2月。其主要尺寸和性能:总长71.0m,宽10.5m,深5.2m,吃水4.6m,满载排水量1327吨,航速14节,总功率1641 kW (2200马力)。采用钢制船体,头部凸出,艏部前倾,船尾近似方形。舵采用双引擎双流线平衡,船头装有侧推装置和系泊绞车。艏艉可以敷设电缆,但以艏钓艉敷设为主。通常中国沿海的岛屿之间可以铺设电缆,海底(浅海)的电缆可以打捞维修。
从1979到1981,先后为海军建造了6艘991型铺管船,从事我国沿海岛屿间海底电缆的铺设、打捞和修复工作。电缆敷设船991-II获得1978国家科技大会奖。1973年4月,遵照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三年内必须改港”的指示,上海造船公司于同年5月向东海造船厂下达了建造港口建设用打桩船的计划。打桩机的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由上海船舶设计院承担。
船厂组建打桩机和青年突击队战斗指挥部,于7月1973开工建设。丁伟担任建筑工人。在6艘150吨打桩船的制造任务中,关键设备是每艘船上的13甲板绞车(包括2台20吨绞车和11台5吨绞车),6艘***78绞车全部由东海造船厂制造,包括铸钢件、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和上海造船厂。东海造船厂大力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插齿机代替大型插齿机加工78个齿轮。全厂“一盘棋”,加工绞盘的零件。船体车间工人还成功创新了“活动框架胎架”,每艘船节省胎架钢24吨,工时68小时。1973 65438+2艘2月交付。第一艘被命名为“三挂桩5”。1974年交付4艘,同型6艘。
打桩机主要尺寸及性能:总长46m,宽14m,深3m,设计吃水1.9m..该船为非自航式打桩压桩两用船,也可作为起重机使用。工区以黄浦江为主,同时兼顾华东沿海港口建设。可压锤重量小于25吨、长度小于34米的长桩,也可作为40吨、70吨的起重机使用。上海港务局委托上海船舶设计院设计了一艘984千瓦(1.320马力)的消防船,以加强水上消防工作。东海造船厂负责建造设计和施工。李明仍然是一名建筑工人。3月1975,开工。
本船配备2台主消防泵和1台辅助消防泵。甲板上架设的曲臂液压升降平台是上海船舶设计院参考英国消防梯技术设计的,由东海造船厂试制。本装置中的内摆线油马达由工厂用自制设备试制成功,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本装置共有9种阀门,其中16阀门也由本厂试制成功并通过鉴定)。升降台具有良好的装载和使用功能。
首舰于1976 65438+10月建造交付。到1979年,已经建造了10艘同类型的船只。10号消防船的船东要求将甲板两侧改为双木,以便作为南京港务局的消防拖船两用船。
消防艇主要尺度和性能:长37.5米,宽8米,设计吃水3米,航速13节,定员28人。本船为钢质、单甲板、球鼻艏、单机、变距单桨柴油港口消防船。主要任务是承担上港(沙桐至吴泾航区)的水上消防工作。配有水、低倍数空气泡沫和“1211”灭火剂。配备相应的登船和救援消防设备。适用于25000吨以下船舶的消防救援,为港口沿海设施提供消防保障。该船由上海船舶设计院设计,东海造船厂建造。顾仁邦是建筑师。6月开工1984。建造过程中,工厂起重设备的起重能力有限,船上安装了中央空调,延长了造船周期。试航中发现船体振动过大,在振动问题解决前,设计院对设计进行了修改和结构加强。船体光滑,外形美观。从放样、制造、安装等过程提高了全船管系和涂装的质量,得到了验船师和船东的好评。6月1985,完成并交付。船名:“沪监3”。其主要尺寸和功能:总长86.63米,型宽13.8米,设计吃水4.4米,航速13.95节,船员50人,总吨位2123.94吨..上海港务监督使用。主要用于长江口锚地,为进出上海港的船舶昼夜接引航员服务。被称为飞行员的工作和生活基地。
该船1985 10 10月6日,应日本海上保安厅邀请,访问日本。当时改名为“沪监巡54”,代表交通部海监局访问东京、神户、广岛等港口,为期20天。800吨级浮船坞1950 10。为了修复长江水线以下的船坞修理场,上海造船厂设计了俞乐山指挥的800吨级浮船坞,于19510年5月完工。
浮船坞的主要尺寸为:总长65.58米,型宽17.08米,甲板以上最大吃水6.10米,最大升沉6.80米,最大排水量1870立方米,提升力800吨。该码头是上海解放后建造的第一座浮船坞。1952年底码头移交汉口长航局连同附属设备使用。
120吨自航浮船坞60年代中期,海军4805厂在1967设计建造了120吨自航浮船坞。完成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后,开始施工。6月27日,1970,浮船坞下水成功。船名是“809”浮船坞。8月31,65438,970日,铜车间工人在未请示、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情况下,擅自打开“809”浮船坞通海阀,进行违章作业,造成浮船坞沉没的重大事故。修复后经济损失654.38+0.2万元。6月1970日至6月10日,开始进行主、辅机码头试验和航行试验,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1970、10中间浮船坞进行了沉浮试验,10中间进行了进船试验,均满足设计要求。其主要尺寸和性能:总长41m,设计水线长30m,型宽12m,型深7.1m,设计吃水1.41m,满载排水量518.17吨,载重量65437。在港口和岛屿附近的水域充当海上浮动修理厂。
1971浮船坞交付福建基地使用。命名为“吴海809”。经过多年使用,性能良好,为基地的舰船修理做出了贡献。
“常山”号浮船坞1976,上海造船厂设计建造1三节组合式浮船坞“常山”号,起重量13000吨。码头有28个压载舱,包括中央控制室、空气压缩机室、船体、木工、电工、油漆、起重和焊接。朱元俊主持建造和总装工作,全厂员工齐心协力,克服缺乏大型吊装设备、空间狭小等困难,在黄浦江畔完成总装工作。“常山”号副坞、母坞于3月25日提前下水,1976。其主要尺寸和性能:总长189.5米,坞墙长167.5米,型宽38米,内部净宽28.2米,上甲板距基线15.0米,船甲板距基线4.0米,空坞吃水1.03米,空坞排水量6678吨。
1977年3月1竣工交付江阴城西船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