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红头船

有时候一个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了解一件事。

一个世纪前,当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和父母住在新加坡。那时候,我们每隔几年就要搬家。有一次搬家,我的新房子正好面对新加坡河。

辛家城河当时密密麻麻布满了驳船。船到海边,驳船把货物转运到新加坡河,苦力们把大米、咸杂货、瓷器、土特产之类的东西扛在肩上,扛上岸,放进点缀在岸边的仓库。

我经常坐在拱廊上观看新加坡河的生动图片。中国苦力(当时新加坡还是英国殖民地,没有所谓的新加坡华人)对他们的劳动技能非常尊重。他们一般全身赤裸,肩上披着一块布,手中拿着一把短柄铁钩。他们用这个来取货,放在肩膀上。一百斤的暹罗(泰国)大米,中国咸菜,冬菜坛子,盐水,盖着竹箅子的荔枝,他们都能扛在肩上,在狭窄的跳板上冲刺。当它们着陆时,它们仍然可以腾出空间。当他们一行行走在摇摇晃晃的跳板上时,形成了一幅异常生动的中国工人在海外谋生、努力工作的画面。

除了这些热闹的劳动场景,熙熙攘攘的新加坡河上还有一道奇特的风景,吸引了一名外国少年的注意。就是书上有一种船头涂成红色,两只大眼睛圆圆的船。木船有点像浮出水面的鱼。书中有了这样一双眼睛,鱼的形象更加突出。据长辈说,这叫“红头船”。在往年没有或很少有船只在海上失踪的时候,粤东居民就是乘坐这艘红头船走出国门,来到新加坡和东南亚国家。

1930年代的红头船不一定总是往来于祖国和新加坡之间,但它很可能是当地居民纪念祖先,也为了驳东西的“仿古法制”的产物。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父亲破产,我们一帮兄弟姐妹随他回国。澄海的张琳镇是我们的家乡。刚到国内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新的,很想接触一下。很快,我就把“红头船”给忘了。

我的家乡有很多特别的东西吸引着我。首先是当时有点寒酸的内地小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吹嘘他们的家庭?在这些豪宅的大门上,挂着“大福地”、“陕西世家”、“玉石世家”、“颍川世家”等牌匾。河边有个“天后宫”,香火鼎盛。按照一般情况,船民渔民多的地方,很多人去天后宫诉说旅途的吉凶,祈求风调雨顺。为什么这里也有一座天后宫?家乡船民渔民不多!还有,在这个小城,城市街道上有很多好吃的卖,比如肉馅饺子,糕点,一点也不逊色于我后来在国内很多大城市看到的。摊贩众多,各种小吃的竞争程度在很多内陆小镇都是罕见的。当时只觉得大概是因为这里华侨众多,没想到其中蕴含着更深刻的根源。

我们家附近有一条小河,江面不是很宽。我们经常在河里游泳和钓鱼。在河里,你不仅可以钓到鳗鱼、甲鱼、鲫鱼、泥虾,还可以钓到一种扁蟹,这种蟹的壳里有很多蟹黄,沉水后味道鲜美。这种小螃蟹在哪里都很少见。据渔民介绍,它只产于咸水和淡水交汇的地区,有时我们喝的河水是咸的,说明我们的家乡离海很近,有时涨潮时海水会倒流。

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老人站在河岸上感叹:“这条河现在比以前窄多了。你们年轻人不知道,从前我听老一辈人说,这条河可以停靠非常大的船,它真的是从这里到达‘外国州府’的!”

十几岁的时候听到过这样的话,但是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更别说深究了!我从小就离开了家乡,已经飞走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家乡生活过。离开后偶尔回去,但很匆忙,从不久留。我对家乡的印象,终于像一张历久弥新的照片一样斑驳模糊。

解放后,我不断听到一些消息。现在,在潮汕地区,一些古代航海的遗迹不断被挖掘出来,曾经有一艘几百年前的红头船的遗迹被挖掘出来,这让我着迷。想想几百年前,人们带着一点点冰冷的行李到达安南、暹罗、东印度群岛、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乘坐简陋的红头船,用咸鱼、虾酱、酸菜、腌萝卜送饭,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啊!这些人是东南亚国家土著华人的祖先。马六甲有中国古墓群,石碑上的日期不仅有清初的,还有明朝的!

年前看了一些史料,有了新的收获。我知道,在汕头开埠之前,我的家乡张琳是一个著名的港口。清初,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逐渐兴起。当时它有一条很宽的河,并且靠近大海。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这里成了一个热闹的小镇。在粤东甚至福建的很多地方,人们来到这里乘坐红头船出国。汕头开埠后,逐渐衰落。这些史料让我豁然开朗。为什么会有香火鼎盛的天后宫?为什么这么多大家庭集中在一起?这就是历史的韵味!我们小的时候,为什么能在河流的咸水和淡水交界处抓到小螃蟹?为什么河边停产老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各种零零碎碎都可以联系在一起了。

整理:zhl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