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特产是什么?

卤豆腐:卤豆腐是众所周知的。色、香、味俱佳,是苏州众多特产中最好的传世之作。相传卤豆腐已有8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是苏州食品厂,现生产“金金”卤豆腐。“金金牌”卤豆腐采用传统工艺和先进技术生产,精选上等原料和优质辅料;卤汁浓郁,吃起来鲜甜,软糯,风味独特。兼具姑苏卤菜和苏州蜜饯的特点。是馈赠亲友和旅游的理想产品。产品连续两年荣获国家部金龙奖、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江苏省优质食品奖。

碧螺春茶:洞庭碧螺春茶是苏州著名特产,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据记载,碧螺春茶早在隋唐时期就已闻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清朝康熙皇帝到南方苏州视察,取名“碧螺春”。碧螺春茶产量需求大。早春茶芽萌发,芽尖即“一旗一炮”不到2厘米时采摘,经过杀青、焙炒、揉捻等一系列特殊工序加工而成。碧螺春茶的特点是绳均匀、形美、螺状卷曲、毛蓬松、香气浓郁、回味甘甜。一直被视为茶中精品,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苏州花茶:花茶又称“花茶”、“熏花茶”、“香花茶”。中国生产花茶历史悠久。早在700多年前,赵希玉在宋代《调律》中就记载“花开皆时,采半满香者,量茶之量……”。据苏州虎丘山脚下古花寺碑文记载,苏州生产花茶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苏州是中国四大香花产地之一。由于年降雨量丰富,无霜期长,地理环境独特,再加上温室盆栽,香味更加浓郁纯正,用这种香花制成的花茶,档次也更高。阳澄湖大闸蟹:阳澄湖大闸蟹是中国最著名的淡水蟹。它又大又胖。一般三只蟹一斤,大的能达到半斤以上。背绿腹白,毛黄钩金,又名“金钩蟹”,人们称之为“蟹中之王”。是畅销国内外水产市场的珍品。“九雌十雄”是阳澄湖最好吃的大闸蟹。所谓“九月球脐十月尖”,指的是农历九月的母蟹,十月的公蟹最为肥美可口,营养丰富。

阳澄湖大闸蟹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国药典记载蟹肉及内脏具有祛瘀解毒、疗筋骨、续损伤的作用。蟹壳可治冻疮、肋痛、腹痛、乳痈等。蟹爪还有引产、分娩的作用。

阳澄湖大闸蟹可蒸、煮、炸、拖、醉、腌,常作为制作美味菜肴和蟹宴的原料,如蟹油水晶球、雪蟹斗、锅烧蟹粉、炸蟹盒、炸蟹粉等名菜,也可制成蟹包子、蟹馄饨等美味小吃。

古人云:“不辜负你的眼睛,不吃螃蟹就辜负你的胃。”。《红楼梦》有诗称赞:“蟹满嫩玉,壳红香。”螃蟹在地球上很好吃。阳澄湖大闸蟹是“蟹中之王”,是“人间天堂”的美味。饱览人间天堂的美景后,品尝“天堂”的美食,是人生一大乐事。太湖银鱼:太湖银鱼是苏州著名的特产之一。清朝康熙年间,太湖的银鱼、鲭鱼、白虾合称为“太湖三宝”,被列为贡品。

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与师泛舟太湖。吃剩的鱼片经常被倒进湖里,后来这些鱼片变成了2008年的银鱼。所以太湖银鱼又叫“残鱼”。当吴王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越王勾践竭尽所能广纳贤才,励精图治,国力稍有提振,即兵败吴学沙。但是攻打武都久了,士兵缺粮,即将撤退。突然,他们报告说太湖里出现了许多小鱼。勾践力劝将士掠食,从而重振士气,一举攻克苏城。士兵们捕食的那些小鱼是银鱼。由此可见太湖银鱼的历史。《古苏志》载:“银鱼,细长明如银,出太湖”。太湖银鱼只有两寸左右大,全身洁白如银。一双小眼睛就像白玉上镶嵌的两粒黑沙。苗条如发夹,像精美的工艺品,妙不可言。

太湖银鱼是宴席中的珍品,可以做成很多好吃的菜,比如“金线汤”、“芙蓉银鱼”、“干炒银鱼”。乌江鲈鱼:西晋时,有个乌江人,名叫汉斯·张(),在离家三千里的异地做官。每当秋风起,他就想起家乡的鲈鱼。为了品尝家乡的鲈鱼,他放弃了官职,回到家乡吴江。这一点有他的诗为证:“秋分起,乌江满水,鲈鱼肥,三千里不归真可惜。”这件事之后,被传为佳话。

鲈鱼以鱼、虾等为食。它很大,长达0.6米,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点。它生活在近海,早春在咸淡水交界处的河口产卵,生长迅速,秋季游入淡水河。鲈鱼是天然原料,要切开吃。其味道鲜美,肉质紧实,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在吴江市松陵镇,有一条20英里长的河流,将太湖从大运河引到长江,汇入东海。它叫吴淞江(简称松江),以盛产鲈鱼而闻名。吴淞河上有一座悬虹桥,有一座悬虹亭。宋代及后世文人来吴江赏鲈,常登悬虹桥赏秋景,陶醉于悬虹亭。诗歌兴盛的时候,留下了很多关于鲈鱼的美言。如大文豪苏东坡吟咏道,“嬴稷真胜翁丁,亦是男低音之贤者。”大书法家米南宫(米菲)有诗说:“玉碎鲈霜橘,虹秋遍东南。”因为他们的赞美,乌江鲈鱼出名了。北宋龙图阁宰相陈耀佐在《舟泊岸,秋风斜阳》诗中盛赞乌江是鲈鱼之乡。宋熙宁年间,吴江知府林专门修建了“鲈鱼亭”来重点观赏苏州名菜之一的太湖莼菜。早在宋代,它就被列为贡品。据记载,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苏州的一位张志宏赠送了四坛莼菜和《莼菜诗》,深得闫隆的宠爱,让张志宏入仕。当时人们嘲讽他是“官”,可见水盾的魅力。“叶青像一朵绿莲花,梗紫如紫丝带,口感滑如酥乳,空气清澈,比兰芳更好。”这首古诗介绍和评价莼菜的色、香、味、形、滑的味道。

莼菜的嫩叶和嫩茎中含有一种胶状粘液,吃起来有细滑润泽清凉可口的感觉,并有沁人心脾的香味,口感极佳,风味独特。

太湖莼菜收获期主要在5-6月,10,淡水莼菜园只能存活一天左右。所以采收后需要立即杀死莼菜或者冷冻保存,加工好的莼菜可以常年出售。太湖莼菜食用方便,可配肉炒,可素食,可煲汤,也可做馅,是制作美味佳肴的上乘之品。苏玉诺:苏玉诺是苏州出产的色、香、味俱佳的糯米。古代皇帝用的,所以说“苏雨诺。”苏式糖果:苏式糖果是苏州的著名特产,据传产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清朝光绪年间,苏州名医曹沧洲进京,为慈禧太后随身携带苏州采芝斋糖果,深得慈禧太后宠爱,当即下旨将苏州采芝斋糖果列为贡品。从此,苏式糖果名扬天下。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出席国际会议,用苏式糖果招待国际友人,很受欢迎,被国际友人称为“中国糖果”。传统的苏式糖果主要有:红糖、贝母糖、乌梅糖、酥松糖、软松糖、淡糖等。苏州生产和销售苏州风味的糖果,其中最著名的是采芝斋。白沙枇杷:枇杷肉多汁,鲜甜,是初夏唯一的好果。据《太湖备》记载,“明嘉靖年间,东山白沙一带盛产枇杷,故称白沙枇杷”。枇杷产量以洞庭东和西山最多。因为树喜欢干,所以大多种在半山腰。枇杷分为白沙枇杷和红沙枇杷两大类,大约有30个品种。白沙枇杷色泽浅黄,味甜,有赵衷、仲卿、格雷、早黄白沙等10多个品种。以籽薄肉厚,鲜甜爽口著称。种子绿色,大小均匀,果肉微黄色,易剥皮。灰色种,皮有赭色斑点,单核皮薄,味最甜。早黄白砂,早熟,果肉白嫩。红砂枇杷色泽橙黄,口感略逊。枇杷营养丰富,有一定的消食、止渴、解暑作用,具有药用价值。枇杷膏由枇杷的汁、叶、核和冰糖制成,具有清肺止咳、润喉止渴、生津健胃的功效。另外冬天蜜蜂盛开,枇杷蜂蜜润喉养肺的效果更显著。东山杨梅:枇杷成熟上市。杨梅一年四季常绿,枝叶繁茂,姿态优美。它在二月开花,五月成熟。“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杨梅之所以叫杨梅,是因为它长得像杨子,吃起来像李子。徐明杰称赞道:“鹤顶还是又红又湿,天珠的血还没有干。如果太真,荔枝怎么会到长安?”王浩还称“杨梅为吴中佳品,其味不减于福建荔枝”。

产于洞庭东、西山的杨梅有“大叶西递、小叶西递、乌梅、绿荫头、荔枝头、大石头头枣红”等十几个品种。以东山吴语的乌梅为上品,其果大、多汁、香甜、黑中带紫,又称炭梅。要吃新鲜的杨梅,先用冷盐水泡几分钟,既杀菌又增加口感。杨梅可以用蜂蜜、糖、盐腌制。杨梅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消痰止呕,助消化饮水,止渴解渴,五脏清胃,消除恼人的习惯性口臭”。杨梅一般用白酒浸泡,颜色红,味道甜。炎热的夏天少量饮用,可以缓解暑热和肠胃困难。吃用酒浸泡过的杨梅可以止泻。桂花栗子:在风景秀丽的玉山脚下,玉山盛产珍贵的桂花栗子。常熟有种植桂花树的习惯。每逢中秋,房前屋后桂花开,村寨飘香。这个时候栗子逐渐成熟。据1918出版的《常熟指南》记载:“山顶之栗,以质香囊著称。嫩了就剥皮吃,还有桂花香。”所以桂花栗子早就出名了。桂花栗子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糖分,营养价值很高。它们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后吃。生吃时鸡肉烂栗酥,口感刺骨。这是一道老少皆宜的名菜。蜗牛:蜗牛是鸵鸟,可以当食物。世界上所有的蜗牛都被发现了,这是一个奇迹,但只有常熟兴福寺前池子里的蜗牛是天然的。明代龚的《宋创快比》中说:“一位禅师出门,见弟子煮螺蛳,便将螺蛳砸碎。禅师用咒语把蜗牛放进小溪里,所有的蜗牛都复活了。到目前为止,小溪里没有蜗牛。”可见这种蜗牛在几百年前就存在了,并形成了一个奇妙的传说在民间流传。为什么这个水池是这只无辜蜗牛唯一存在的地方,其奥秘需要生物学家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同里冠军蹄:产地:吴江市同里镇。宋春友四年,同乡魏汝贤中头奖。魏国状元石仔特别爱吃红烧蹄子。清光绪年间,退思园主人任兰生仰慕魏冠军,专门聘请名厨烹制红烧蹄子作为家宴主菜,绰号状元蹄子。当时状元洪钧,妾赛金花,常来品尝,为之叹息。现在同里人家花园食品厂按原配方烧制的冠军蹄子,肥而不腻,酥而不烂,咸中带甜,色泽温润醇厚。虞山绿茶:“十里青山半进城|常熟虞山不仅山清水秀,富有诗意,而且盛产绿、爽、香、养的茶叶:虞山绿茶。在玉山山顶上,有一座山,山上有许多奇怪的石头,形状像一把砍斧头的刀刃。这里叫剑门,周围的山很平坦,种满了茶树。因面朝碧湖,空气纯净,每年“谷雨”前后,茶树长出嫩芽,及时采摘,精心烘焙,制成高档绿茶,驰名中外,故又称剑门绿茶。解放后,专门成立了玉山林场,进行统一管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玉山茶树得到了科学栽培。此外,炒制、栽培技术不断提高,茶叶品质直线上升。玉山林场经营的茶厂生产的正宗玉山绿茶,如今享誉全球。太仓肉松:据《太仓县志》记载:“制作肉松的方法创立于尼德,以猪肉、鸡肉、鱼虾为其肉。德亡,妻随。口感极佳,可以长期保存,远近都可以购买,其他的也可以有效。"

倪的名字叫洪顺,祖籍常熟唐智,擅长烹饪。清光绪十年(1884)迁居太仓。因为厨艺一流,经常被太仓的大户人家请去做菜。其绝活之一是烧五香红烧肉,甜而不腻,入口即化,因此大受食客青睐。

相传有一次太仓状元陆曾设宴待客,邀尼德主勺。倪一时走神,五香卤肉烧多了。尼德看到汤是干的,肥瘦分离,不是块。因为酒席急着上菜,尼德灵机一动,干脆把锅里的肉剥了反复揉。这是一个错误的尝试,他实际上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食物,黄灿灿,毛茸茸的。正因为如此,客人们从未见过或听说过这道菜,而且风味独特。他们都问菜名。倪德急中生智,脱口而出:“这是肉松。”

肉松这个系统自己创造出来之后,很受欢迎,食客很多。于是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倪德顺在太仓赵衷庙旁边开了一家肉松店。后来因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对肉松的推崇,太仓肉松成为官方礼品,远近闻名。从此,太仓肉松在中国获得了各种金牌和数十个金杯,成为太仓的名产。太仓肉松易消化,胆固醇低,咸中带甜,咸中带鲜,吃起来脆软,软而不腻,回味悠长,老少皆宜。不仅成为宴席上的常规凉菜之一,也成为旅游休闲的佳品。因为发展了鱼松、鸡松、虾松等品种。而且既有软包装,也有盒装、罐装和高档礼品包装,所以太仓肉松成了人们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