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蚕种场(长泾纺织博物馆)旧址在哪里?

位于江阴长泾镇老街最东端的大福蚕种场,是由长泾镇两位民族资本家宋楚英、宋楚材于十七年创建的。民国17年,宋楚材与友人袁瑞福、华等集资38500元,每1000元38.5股,在长泾南街东头叶粉岗创办了“大福蚕种场”。* * *蚕室2间,集群室3间,冷库1间,制种辅助用房104间,总建筑面积3559平方米。公司聘请苏州浒墅关蚕业学院教授姜为首席技师,拥有员工181人,年产优质杂交蚕种5万余粒。产品以“帆船”品牌注册,出口江苏、浙江、上海、新疆等地。

民国二十三年(1934)扩建原种子生产部。当时,大福蚕种场是江浙一带蚕种业的“龙头”企业。民国25年,宋楚材在大福蚕场河北东街投资兴办“第二个大福场”。现已建成标准化蚕房两间,均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半,其他辅助设施两间,总建筑面积5346平方米。所有建筑由回廊相连,蜿蜒曲折,其中小院错落有致,幽深雅致,极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和时代特色。抗日战争期间,在日军的轰炸下,100多所房屋被毁。第二现场曾被日伪军占领。蚕桑生产不景气,大福蚕种场濒临破产。

解放后,大福蚕种场走上了恢复生产的道路。在修复被毁房屋的同时,相继建成了蚕室、集群室、地下储桑室、机械冷库和100多间辅助用房,增加了取暖设备,具备了加速孵化的养殖能力。1956公私合营开始,听云李爽蚕种场并入大福,更名为“公私合营大福蚕种场”,后更名为“国营江阴蚕种场”。此时,蚕种场建筑面积已达12000平方米。到80年代,蚕种平均年产量为57000多个。1995年期间,蚕种最高年产量达16.8万余枚,为我国丝绸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