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有什么文化、艺术、历史价值?在线紧急情况

早在辽代,就把今天的北京定为首都,当时叫燕京。在燕京东门外,有一个地方叫王海村,那里有许多寺庙和商人。这里曾经是一个繁华的地方,但后来被大火烧毁了。元明时期,皇室建都,在此置窑琉璃瓦,故名琉璃厂。当时的琉璃厂北起西江边,南至臧家桥胡同,东至桐梓胡同,西至南北柳巷,边界巨大,烟火味浓,商业繁荣。这里的五色釉陶不仅装饰了北京的故宫,也成为寺庙和宫殿的点缀。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曾有诗赞道:“琉璃旧厂居西,月斧化为五色泥。遍地插余华安丰之吻,绛绳扶我上寒梯。”

进入清代后,琉璃厂的玻璃生产逐渐沉寂,但仍是游客和小贩的集中地。康熙后期,朝廷为了皇宫的安全,把内城的灯会搬到了这里,于是百货店鱼龙混杂,游客蜂拥而至。每到节假日,工厂花园就成了首都繁荣的象征。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全书》开本修订。当时参与编撰的翰林学士,大多留在城南。那时候,林塘出乎意料的清静,石头冰凉的琉璃厂也成了文人雅士的享乐之地,聪明的书商也趋之若鹜。于是,书市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集图书、古玩、文具、字画于一街的文化中心。戴露《福晋杂记》:程锦芳迁袁枚寄诗,其中“权贵家歇马评珍,寒客共钱问?”quot袁枚笑道:“这一定是琉璃厂。”可见琉璃厂在当时的名气很大。从此,无论你是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还是住在斗门的官员,都把琉璃厂当成了一个享受优雅、游玩的理想之地。quot然而,我记得王海村旁边的道路,书摊寺市场是一个向前的游览。“我回忆的是琉璃厂淡淡的书香,有点淡雅。当时琉璃厂的书店、古玩店很多,异彩纷呈:松云阁、二友堂、文光楼、翠文斋、槐荫山房、博古斋...都成了北京的文化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到光绪初年,琉璃厂的书店有220多家,古玩字画店有50多家,真是“玉牙签,千条往来;书满楼,宝满街。“当时,琉璃厂也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这里有的太阳公园、孔的海滨会馆、李煜的芥园、朱彝尊的古藤书屋、的草堂,王世贞、翁方纲、钱大昕、罗聘、孙星衍等高官名流也曾在此流连忘返。

民国后,琉璃厂路以北开设了“王海村公园”。公园的东、南、西三面是古玩、字画、金石学、摄影、琴房,北面是建筑。每当工厂开会时,商贩们就会聚集在这里,使这里成为工厂的热闹中心。1927,和平门开启,琉璃厂大桥拆除。新增加的南新华街,琉璃厂被分为两部分。东琉璃厂主要经营古董,西琉璃厂主要经营旧书。这种基本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琉璃厂最有名的行业自然是书店。来寻歌、贾雅斋等百年老店寻南北,访你探胜,经营宋版元朝,荣耀满满;古老的刻钞令人眼花缭乱。不仅迷倒了黄丕烈和苗,还培养了从书商出身的目录学家孙殿起。在几百首歌和几千块钱的跌宕起伏之间,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故事。民国以后,大批新式书店把这里作为事业的起点。京华书局位于虎坊路西北角,前身是康有为、梁启超改组的直隶官书局。1897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也将北京分社设在琉璃厂西街。此外,中华书局、明凯书局、扫叶书局和福晋书局都在这里开业。他们出版了大量中外名著,为民国初年的启蒙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书店,创办于1952,是新中国第一家国有古玩书店。1958公私合营后,北京111家民营书店并入中国书店,成为北京古玩书业的传承者和主要代表。

古玩业是琉璃厂的另一个支柱产业,经营范围包括金石学、字画,以及玉器瓷器、珠宝木器等多种古玩。以前北京各行各业都有专柜,只有书店和古玩店没有专柜。雅致的客厅里,窗明几净,清香浮动。在茶叙中,主客把玩器皿,畅谈古今,在欢声笑语之间做了不少生意。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不仅培养了店老板与客人之间特殊的友谊,也使古玩字画店成为文人墨客欣赏文物、交流思想的场所。很多传世的国宝,在古董商送来迎接的应酬中震撼而稍纵即逝,包括顾恺之的《洛神赋》,陆机的《平赋》,隋代詹子谦的《游春图》。到新中国成立时,琉璃厂有120家古玩店。1960年,在公私合营基础上成立的北京文物商店的主要任务变成了保护文物。先后收藏、购买了西周青铜板圭、十三行玉版、潇湘竹石图,均为国家级文物。

荣宝斋是琉璃厂古玩店的代表。其前身松竹斋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1)。主要经营文房四宝和南纸书画,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33年,鲁迅、郑振铎* * *主编《北平注解》,委托荣宝斋印刷。荣宝斋不负重托,以极高的技术水平完成了这套版画笔记,在中国版画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以此为契机,荣宝斋创造性地运用传统雕版印刷技法临摹中国画,创作了独具特色的雕版水印画,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画的生动韵味和水墨味道,为传统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此外,荣宝斋的百年声誉也使其成为中国书画管理的重镇。许多著名的画家和画家在这里留下的墨水为荣宝斋的声誉和地位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琉璃厂也见证了京剧艺术的蓬勃发展,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梨园子弟,其中许多人成为中国京剧史上的杰出人物:程长庚、、、、、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邱...京剧舞台上的这些巨星,都和琉璃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联城、复联城、宾庆社等著名京剧班也在琉璃厂周边安营扎寨。正义寺戏楼、安徽会馆、湖广会馆,京剧大师们经常演出的戏台,也是琉璃厂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因为清朝规定内城不能建戏楼、厅堂,作为南方各省进京必经之路的程楠自然成了梨园子弟的首选。正是这种历史背景,成就了琉璃厂与京剧的缘分。今天,当人们漫步在散落在琉璃厂周围的京剧名家故居遗址,观赏正义寺、湖广会馆等古色古香的建筑时,丝竹幽幽,锣鼓幽幽,字正腔圆、韵味醇厚的京剧旋律似乎仍在历史的长河中轻声吟唱...

说到琉璃厂,就不能不提长甸。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的长甸庙会,是老北京民俗文化、街头文化、宗教文化的聚集地。每次去滇甸庙会,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琉璃厂,欣赏这里浓郁的地方风韵和民族风情。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北京小吃:炒肝、茶汤、面茶、年糕、元宵、豆汁、灌肠、馄饨、糖耳朵、滚雪球、艾窝窝、豆瓣酱、冰糖葫芦。杂耍花样五花八门:空竹、风车、竹刀木枪、绢花纸花、七彩风筝、布老虎、万花筒,千变万化,五颜六色,让小朋友眼花缭乱,爱不释手。大大小小的大排档飘来的香味,加上长短高低的喊叫声,把年货节的气氛渲染得惟妙惟肖。如果到了元宵节,还会到处都是管弦的和编织的人群吗?quot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城南补回了旧梦。

从那些发黄的照片中,我们感受到了琉璃厂当年的辉煌,也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沧桑。时代变了。如今的琉璃厂已经不是北京的文化中心,那些新装修的雕梁画栋自然承载不了游客的乡愁。而新开的各色古玩店,也无法再现当年文人的轻闲。然而,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中,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看到了琉璃厂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琉璃厂也是我们古老民族文化在新世纪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