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与《齐·姚敏书》简介
贾思勰(纪γ s γ xié)生于北魏(公元386 ~ 543年),汉族,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生活在中国北魏晚期和东魏(公元6世纪),曾任莱郡(今山东临淄)太守。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为了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表彰他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临淄区在淄博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了一座博物馆——万亩农业示范园,以示纪念。
《齐·姚敏书》全书92篇,分十卷,正文约7万字,注释4万余字,* * 11万余字;此外,该书前面还有一个前言和一个杂项声明。引用前人著作150余种,记载农业谚语30余条。书中介绍了农作物、蔬菜、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树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畜、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产品和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甚至文具和日用品的生产。几乎所有的农业生产活动都详细讨论了。在农业上意义重大。
意义
首先,《齐姚敏书》深入探讨了北方的抗旱保墒问题。贾思勰总结和完善了精耕细作、中耕除草等技术措施的成功经验,并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些技术措施的意义。再比如,贾思勰总结了以往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以及豆科植物在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它们作为绿肥作物纳入轮作周期。《农事第一》一书对轮作的好处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对绿肥作物的栽培和轮作套种进行了科学总结,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关于播种时间,贾思勰引用了农业谚语:“充分利用时间是上策。”说明要根据季节、气候、土壤湿度来定。《种谷三号》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因时、因作物进行的原则。
其次,《齐书·姚敏》非常重视培育良种对提高农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书中仅从谷类种子中就收集了80多个品种,并根据成熟度、株高、产量和品质、抗逆性等特征进行了科学分类。还描述了播种前的选种、晒种、浸种、用药物或肥料拌种等种子处理方法,其中许多方法非常巧妙合理,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