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有多少是儒家的?
可见,五经中,《易》、《诗》、《书》、《礼》四书根本不是儒家经典,只有《春秋》可能勉强算得上。到了汉代,五经才开始被命名为“经”。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术垄断了五经的话语权,即政府将五经的最终解释权交给儒术,其他学派无权发表相关意见,传播相关思想,从而给后人造成五经是儒家经典的假象。而儒家之外的其他学派并没有重视“五经”。古代圣贤圣贤留下的文化遗产,是全民的精神财富。只是后来被儒家垄断了,被没有思想的人误解为“儒家经典”。
此外,这些作品的名字没有后缀“京”。到了汉代,儒生们将这些历经劫难的文献典籍奉为经典,“五经”的概念由此产生,尤其是汉武帝政府设立“五经博士”,为这些研究五经的儒生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五部文献冠之以儒家经典,是“儒家”的最好证明。因为儒生还是围绕这些经典,编了很多“纬书”。今天看来,这些纬书大多都是扯淡的“伪书”。
试想,如果易经是儒家经典,秦火肯定是免不了的。但最后还是逃脱了,说明它被定性为占卜之书。占卜的方法自古就有,夏商周各不相同。有没有所谓的连山、鬼藏都无所谓。简而言之,易不是儒家的产物,不能贴上儒家的标签。而且在《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也不时有孔子之前的《周易》占卜的例子。当然也有人说可能是刘鑫后来的闯入。但《周易》古经几乎都是在西周初年写成的,这是事实。就连十翼大概也是春秋初期完成的,尤其是大型的“象”和“璧”,甚至有传说这是和周公的作品。与其说是儒家写了《易传》,不如说是《易传》催生了儒家。
《春秋》被烧,是因为它是鲁的历史大纲。孔子编的《春秋》是由吕春秋的原始史料删节改来的。《春秋》的部分内容确实被孔子独特的孔子笔法所歪曲,以藏恶于伪美来教导尊者,因而带有一定的儒家色彩。也许孔子根本没有编《春秋》,只是为了自己研究和教学方便而编了《鲁近现代史》——春秋,这是一定的。
《诗经》和《诗经》的内容最迟都在秦穆公。《诗经·秦风·黄鸟》讲的是秦穆公死后三良的殉难,《史记·秦氏》讲的是秦穆公在阚之战后为报仇雪恨的军事言论。秦穆公比孔子早死70年,比孔子早出生100年。因此,显而易见,诗和书都不是儒家经典。诗被烧是因为大多是西周春秋时期其他诸侯国的诗。秦风,即使有《冯祺》这首诗,也是秦以前流传下来的诗。估计不是像其他部位一样被烧了。书和诗一样,大多是其他朝代其他国家的内容。最后一篇,秦时,估计和秦风一样。秦始皇再怎么专制,也绝不会破坏祖先的历史和国家的传统文化。这应该是焚书运动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当时不知道怎么解决,当时也没查到相关政策。原谅我的无知,2200年来我没发现有人在说这个问题。
《仪礼》虽为儒家推崇,但其原始内容早于儒家大师孔子。“礼”字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程序相当复杂的礼仪。西周初年鲁国分封时,有周王室的礼乐。左公第二年,也就是前540年,孔子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有“周礼尽在”的著名感叹。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经常问一些关于李周的问题。后来孔子经常提到、、,这只能说明李的历史悠久。孔子只是古代李的爱好者和捍卫者,所以他的书本质上不是儒家经典。
其他学校的人会读这些经典。比如战国时期被称为学术大师的荀子,学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就是融合上述知识的最好例子。比如后来道士在制服上贴八卦图,儒家不做,也不和道士争论怎么穿我们儒家的东西,搞盗版侵犯我们的知识产权。——可见大家都明白,这是世界的精神财富,谁也不能独占。
那为什么现在普遍的解释是五经都是儒家经典呢?主要历史原因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了唯一的官方学说,后世的统治者利用国家权力继续推行这一基本国策,用儒家的观念来解释这些古代经典。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就是这些经典的汉化版本,也就是汉儒的概念,当然还有儒家的版本。这些经典在唐、宋、元、明、清时期虽略有不同,但并没有完全颠覆汉儒的框架。只是做了一些改进。直到西学东渐,废除科举,新文化运动,疑古热潮,这些经典才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出现了公共文化资源私有化的现象,即儒家利用政治地位和权力攫取了属于公共文化资源的五经,并利用它们的理论体系来解释甚至攫取和歪曲古代经典。其实这些经典都被庸俗化、教条化、神化了。长此以往,他们给我们的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毒素。所以中国人(主要是汉人)长期不进步,固步自封,拒绝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与这些思想毒素是分不开的。清末割地赔款,国家受辱。更何况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当时还是一个开明的命题。他们都被日本打败了,他们割地赔款。他们在1898年仍然拒绝改革,他们仍然坚持不变的天理,不变的祖宗之法,不变的亡国之法。这真是迂腐得可怕。真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学会五经的。被称为经团之首的易经,主要讲的是变与不变,而这些读过很多诗书的中国人,其实是相信董仲舒的不变谬误的。可见,如何吃老本,忘祖。
现在流传的“五经”的注释和疏疏,基本都是汉唐以来的儒家教义。但五经既不是儒家的,也不是孔子的,否则后人总认为儒家有很大贡献,这需要澄清。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大学里的学者都被称为大学者、大学者、学者。简而言之,他们都被儒家思想所拥抱,都陷入了罗网,包括诸葛亮,他也是律师和军人,被视为大学者。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记录。大学者必须通读儒家经典的子集,其中大部分不是儒家经典;历史就更不用说了,历史出现的比儒家更早,比儒家更重要;百家争鸣,除了荀子和汉代以后的子书,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诸子,如管子、老子、孙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羞于被纳入自己的阵营。
当然,历史学家左丘明是个例外。《左传》虽然也讲“礼”,但不是“儒”。《左传·哀公二十一年传》中“唯儒书以为两国忧”是对儒家教条的明确批判。这里的两国是指鲁国和齐国。根据以上,主要指鲁国。作为一个先天资质和地理环境都很好的东方大国,就是因为囿于“儒家书籍”而无法发展壮大。后来的史实无情地证明了《左传》作者的先见之明。这两个大国都无可救药地衰落了,被田忌取代,鲁被三环控制。都没怎么发育,都死了。左丘明不是孔子的学生,因为那个时候孔子是有自尊心的,就像《论语·公冶长》里说的:“左丘明耻,而丘也耻”。作者推测,大概是孔子和左丘明作为史家统治时期。两人都是鲁国政府的官员,是真正的同事。他们的才华和学识给孔二先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们的话往往是自重的,后来被弟子们记录在《论语》中。圣人孔死于479年,《左传》完成于468年。此后463年、453年间断断续续的历史,显然是左丘明死后他人的延续。极其简单粗暴,文体和语法与《左传》前一部分明显不同,只是为了说明智伯之死,中间没有其他业务,不像《左传》几乎每年都有重要事件。
之所以孔子后来成为圣人,而左丘明逐渐销声匿迹,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孔子弟子遍布天下,左丘明应该不会大量招收弟子,所以后来很少有人称赞;更重要的原因是,经过了孔子的独尊,大部分关于左丘明的历史文献和档案,在后儒家时代都活不下去。此外,秦霍相尊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学家甚至军事学家,是百科全书式的巨匠左丘明,被后儒家安排在孔庙的廊下侍候孔子的弟子中,甚至比孔子的几个弟子还不如,只排在三五十位,也是美事。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正是儒家思想如火如荼的时候。在这种背景下,没有关于伟大的左丘明的传记。这是同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留下的一大遗憾。尽管他在给任安的信中只提到“左丘双目失明,普通话失传”,但他从未提及这位伟大历史学家的生平。其实不光是左丘明,整个史家连一本全面的传记都没有,连刺客、游侠、英雄、滑稽人物、日本人、乌龟、货殖都不如,而那些儒家的学弟学妹们,也都收录在《仲尼弟子传》和《孔府后学》以及《孟子》、《荀卿传》中。不是因为史家没有到达* *家,也许是因为太史公刻意留下了千古历史留下的缺憾之美。
如果左丘明真的存在过,看来他的思想认识水平并不比孔子低。一本《左传》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何况是一本《春秋列传——国语》。当然,“诗”美得足以传达意思;书中虽然记载了前王的言行,但足以明白事理;“李”当然是掮客,足以救人;易经当然表示天地阴阳已经变化到可以开化了,但那些都是古代传下来的文献。《春秋》勉强算一个,但这个简单粗糙的历史事件,本来就是吕春秋《近代史大纲》的删节改本,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左传》的“华丽而丰富”。左丘明比孔子略小,但孔子尊重他,重视他,说明他在当时已经相当有影响力了。
另一位研究者说,代代相传的《左传》,与吴起及其丈夫的后学有很大关系。这种说法从姚鼐的《左传序》开始,到童书业的《春秋左传注》,笔者推测他们都持这种观点。以拙见,孙武子、伍子胥领兵攻楚,五战五胜攻陷郢都,助吴称霸,立下汗马功劳于史书。而《左传》只记载了伍子胥、吴王阖闾和他的弟弟夫妻俩,丢失了大军事家孙武子的记载,让人更加怀疑吴起乃至后来学会了嫉妒同一个美女(后人说军事家必知其道)
既然“五经”并非出自儒家。后来,《九经》和《十二经》代代补充,直到南宋朱确认《十三经》。后来又补充了《公羊》、《谷亮二传》、《李周》、《礼记》、《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等,多写于战国乃至汉初。
至于《大学》和《中庸》,本来是《礼记》中的两部书,朱认为重要,所以和《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朱生活在南宋偏爱金人的时代。积极抗金的岳飞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投降派秦桧在当时统治着朝廷。朱抬高这两篇文章,无疑是在附和的投降派。当时,在主战派的和朱之间有一场争论。国家和平的时候,知识分子思考的不是如何拯救民族免于灭亡,积极探索北方,而要做的是学习东西,有什么意义。如果你真的想实践中庸之道,那就先阉了自己,因为太监和太监才是真正实践中庸之道的人,所以他们也被称为“中间人”。北方蛮夷的金人和蒙古人,从来不懂“大学时的中庸之道”和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伦理,却依然可以毁灭北宋和辽国。因为这些经典都是愚人关注的知识,都只是愚人统治的把戏。朱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中国人如何成为一只猪。反正断头刀在北方异族手里,南宋中国人整天吃得跟猪一样,求中庸,然后等刀。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个结果。南宋一直向金低头,最后被崛起的蒙古军消灭。要不是耶律楚材的求情,中国* *概要被蒙古人灭族,真的灭绝了。后世的贪官学者也称赞朱,甚至称他为“朱子”。我觉得叫他“猪仔”比较合适,像猪一样的君子。这些所谓的“儒家经典”,才是真正的“辱家亡国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