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加”!投资新政发布了哪些政策?

年初以来,中国多地将“创新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加强“资本投入”设立产业基金,通过实施“双龙制”打造产业生态。

与以往不同的是,国家简政放权后,激发了地方招商引资的活力,不再注重单一的税收、土地优惠政策,而是在招商模式、管理效率、体制改革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科学规范的招商引资成为主旋律。

巩固工业经济增长势头

保证重大项目的用地和用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萎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加。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政策的通知》,以确保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其中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整合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建立高耗能行业统一阶梯电价制度。

去年在限电措施下,制造业企业“开工率”明显下降。可见,各地对企业断电真是“快、准、狠”。主要原因是电力供应不足,背后是煤价大幅上涨,导致电厂亏损运营。

因此,不仅要增加榆林、长治、鄂尔多斯等几个“煤都”的煤炭产量,还要布局不成熟的清洁能源,鼓励中东部地区发展分布式光伏,推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海上风电发展,带动太阳能电池、风电设备等产业链投资。

对于招商引资来说,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趋于饱和是“通病”,不得不说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确实有限。

因此,各地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工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方面进行了多元化探索,在供地方式、用地强度、功能配置等方面进行调整,提高工业用地配置效率。

长江中游城市群加速发展

突出优势,打造新的增长极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化是必然趋势。城市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聚集,而是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形成。

目前中国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七大特大城市,围绕特大城市形成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四大城市群经济份额占全国50%以上。

可见,经济基础好的城市必然会首先调动区域协调发展。为此,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规划》,江西、湖南、湖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增长极和“双循环”重要空间枢纽。

值得一提的是,同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同意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的批复》,正式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继《南京都市发展规划》、《福州都市发展规划》、《成都都市发展规划》之后,第四个获批的都市发展规划,也是今年首个获批的都市发展规划。

从城市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来看,要调动优势特色城市的积极性,加强周边城市利用中心城市创新优势的能力,填补周边城市的内生增长动力。

当然,城市群是多中心的,每个中心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整个区域的发展会更加均衡和可持续。

浙江全面实行双链长制。

链式思维有助于吸引投资。

得益于“链长制”的实施,区域配套产业链高度集中,“缺零件、停一条生产线”等问题在浙江得到了有效解决。

前不久,浙江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省重点招商引资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其中,“双链长制”进入了招商引资的视野。

产业链强意味着产业强,产业强意味着实体经济强。除了各“链长”聚焦行业特点和特色外,还要动员和发挥企业、协会、商会、联盟的市场优势,形成重点产业链联盟。毫无疑问,“总裁制”是一种强化产业链责任的制度创新。

企业的自由发展就像一辆无序的汽车,缺乏方向性、有序性和协调性。这种“双长制”就是成立单人企业,串联成高速列车。当地政府一马当先,不断出台利好政策,铺设高速轨道,协调各部门发挥承接职能,做好衔接服务。

山西推承诺制+标准地+全代理

改革加速耗尽

近年来,山西先后开展了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标准地”改革和“全程代理”改革,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审批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为进一步完善改革“组合拳”,山西大力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程代理”改革。不难看出,“多快好省”的营商环境将在短时间内成为这座城市的“金名片”。

企业的“需求哨”是政府服务的“收费信号”。对企业投资项目,由先建后批改为先建后验,由事前审批改为事中事后监管,由部门审批改为企业信用约束。

照此速度,山西设立了“红黑榜”,优先考虑业绩好、成长性强的企业。同时倒逼项目建设良性发展。

然后实施“标准用地”,对新建工业项目先完成区域评价控制指标,具备项目开发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的国有建设用地,企业拿地后即可开工建设。

此外,创新“标准地”供应模式,试行土地“弹性出让”。根据园区区位、产业政策和产业类别,采取弹性年租、先租后租、租租结合、长期租赁、分期租赁等方式供应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或租赁,有效降低企业土地成本。

再加上“全程代理”,每个园区派出项目经理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贴心服务,承担解决企业的一切问题,实行全程运行服务。你知道,这是一生,不是一时。只要企业需要,总会有商家。不难看出,改善营商环境的关键不仅在于降低企业成本,还在于改善政府的服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