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划分的?

一天24次加油

我们说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节气”一词是常用名,“气”是正式名称,意思是“二十四气”是最正确的名称。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节”,什么是“气”。

我们通常说的什么日期,这是阳历,是按照太阳周期计算的;说到月初一,这是农历,根据月亮的圆缺计算;说到二十四节气,这是农历,是根据农业气候来定的。它是一种阴阳混合的历法,是根据太阳运行和月亮盈亏的规律计算出来的。天干地支的日历年、月、日是根据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也就是说,十二月是按照节气来划分的。比如表示2019年是农历的己亥年,那么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己亥年呢?我们说从“立春”开始的那一天是乙亥年的第一天。由此可知,“立春”这一天是一年与一年交替的节点,所以称之为“节”。月亮有十二个交替的节点,也叫“节气”: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这个“节”就像竹子的那个节,是一样的。两个竹节相连,又通气,所以在二十四节气中,节与节之间的部分称为“气”。以两点中间的点命名,也有十二:雨、春分、谷雨、小满、夏至日、大暑、初舒、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

但是,“气”这个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使用。严格来说应该叫“度”。度,本义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节俭”一词后来被用作官员的名字,意思是:驻扎在地区的关键点上,以辐射的方式管理一段距离和一个地区。

那么,为什么“度”字后来被“气”字代替了呢?因为“度”在中间点分为两部分。既然是两部分,按照易学的原理,就要分阴阳。

所谓十二度,就是十二支的范围。这样就把十二度分成了两部分,也就是十二分支中的每一个都可以细分为阴阳,这就成了所谓的二十四气。

我们说“无不是阴阳”,十二支也是如此。比如地支“子”有一个阳的整体属性,叫做阳支。但再往下,这个“孩子”还是有阴阳两种属性,也就是阴阳。那么,如何定义“子”的阴阳呢?“子”是阳支,所以他的阳有一个由弱到强,再到弱的抛物线型转化过程。那么在他的前半段,我们说阳是进攻者和主导者,那么这一段的定语就定义为“阳”。而下半年呢?阳气衰微,阴气成为主导地位和增长趋势。我们说后半部分的属性是“阴”。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说阳支前半部分属于阳,后半部分属于阴。至于阴支,前半部分属阴,后半部分属阳。至此,十二支成为二十四气——阴阳二十四气。

二十四气几乎是和十二地支同时产生的,因为有“无不是阴阳”的易学思想,只是后来才应用到最早没有应用的历法上。日历越详细,展览就越详细。现代国际单位是秒。

二十四气的这一定位规律也是石闻道门传播易学的重要内容,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冬天阳光明媚的至日和夏天多云的至日”是什么意思?

“冬天的至日是晴天,夏天的至日是阴天”这种说法是从全年的角度来划分阴阳的。在薛文化中有两种划分方法:

一是以经络划分,称为左阳右阴;

冬天的至日上,恰好是一年中“左阳右阴”的交汇点,所以殷琦在这一天达到顶峰,所谓“物极必反”,杨琪也就在这一天产生。这就是所谓的“一冬一阳生”。“夏天的至日是多云的生活”也是一样。“子月阴最盛,午月阳最盛”的概念就是这么来的。

第二,按基数划分,就是上阳下阴。太阳阳在此时开始产生,并在中午到达阳极。然后衰减到阳竭阴生的一元点。然后在这个点到达阴极,在这个点耗尽,然后阳又产生了。这是另一个简单易学的概念。就像一天的白天和黑夜,但这种用法有它特殊的用途,我们就不再展开了。

我们把重点放在一天的昼夜上,这样更直观,也更容易理解。白天所有属于地支代表的时间,我们说都是晴天的时候;而地支所代表的所有时间属于夜属于阴。这是从白天和黑夜的角度。把昼夜分成十二份后,每个时辰都有自己的阴阳属性。大家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种划分。

我们说“阴在子中最盛”,是从整个昼夜的角度来说的。我们不是说子的属性是阴,而是说它的属性是阳。

然而,我们应该进一步区分这个“子”中的阴阳,于是就出现了“阴子时”和“杨紫时”的概念。

把整个天干地支时期视为“阴时期”,把整个天干地支时期视为“阳时期”,这是非常错误的。说白了就叫完全不知道真相。

这种二十四气的划分,不仅适用于“日”,也适用于“月”。

我贴一张文士门流传的图,让大家一目了然十二分支的阴阳划分。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日十二时,子时属阳支,阳气盛时,开始产生,至丑时中点时达到顶峰。以此类推,阳气是从丑阴支的顶点开始生成,直到阴阳支的中点达到顶点...阳气从海印分支的顶点产生,在子的中点达到顶峰,就是这样一个阴阳循环。一年十二个月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如此,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