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绍兴的青藤书屋所有
青藤书屋坐落在绍兴市观巷大乘弄,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徐谓的诞生地和读书处。徐谓故世后,明末清初大画家陈洪绶慕名到此居住。从此,这间小小的书屋,成了我国绘画史上“青藤画派”的发源地。
徐渭,字文长,别号天池,天池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等,生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擅长书法,绘画、诗文和戏曲,才华横溢。自谓“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后人对他的书画评价最高。在绘画方面,他反对拟古,注意写意,大胆创新。所作泼墨花卉,淋漓潇洒,别具一格。虽自称“不求形似求生韵”,但实际上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成为青藤画派的始祖。史叔考,陈洪缓,郑板桥,赵为叔,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都受他的影响。郑板桥刻一印云:“青藤门下牛马走郑燮”。齐白石自称:“青藤,雪简是吾师”。他的书法,苍劲中娄媚欲山,结体茂密,富有魄力和气势,卓然自成一家。《南词叙录》和《四声猿》,是他对戏曲作出的贡献。在文学方面,他的作品传到晚清,对于开辟趋向反映现实的道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徐渭以教书,当幕友和卖诗文书画为生,也曾参加过抗倭战争和反严嵩的斗争。但性情耿介,落落艰合,不为时人所重。他受迫成狂,坐牢七年,九次自杀,贫病残年,十分悲惨.在《葡萄》画轴中自题云:“半生落魄巳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的遗著也曾遭消政府的压制,乾隆编修《四库全书》时,列为禁销的书目。 但是,徐渭的艺术成果并没有被淹没。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袁宏道辞去吴县令,到绍兴去拜访同年陶望龄的时候,偶然读到徐渭的遗作,便惊呼奇绝。由于袁宏道的推崇,陶望龄,商浚和陈汝元等尽力搜集徐渭的遗稿,出版了《徐文长三集》。接着,又有杭州钟人杰刻印《徐文长全集》,张岱刻印《徐文长佚稿》。他的其他作品亦相继问世。随着名气的不断扩大,故居——一青藤书屋开始被人们所重视。 青藤书屋,原先称“榴花书屋”。嘉庆重修《山阴县志》卷二十八载: “榴花书尾,在大云坊大乘庵之东,徐渭降生处。”榴花书屋的主人,就是徐渭的父亲徐键。屋前有池,方不盈丈,不涸不溢,号称“天池’,旁有大安石榴树,书屋因此得名。池边青藤一株,为徐渭手檀,枝干蟠曲,不如虬松,覆盖方池。池的周围有石栏,造作古朴。近北横卧平桥,下以方柱承托,柱上刻“砥柱中流”,桥上建书屋,构柱上刻楹联: “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背刻“自在岩”。这些都是徐谓的手书。 徐谓二十岁考中秀才,入赘潘克敬家,从此离开了榴花书屋。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徐渭的长兄徐淮故世,榴花书屋也出卖了。幸亏明末崇祯六年(1633年)山阴进士金兰发起保护,在大云坊建碑,上刻“徐文长先生故里”,并以书屋为学舍,授徒讲学。崇祯末年,陈洪缦从诸暨迁居徐洞故宅,手书“青藤书屋”匾,从此,“榴花书屋’易名为“青藤书屋”。明朝灭亡,在绍兴的鲁王政权失败,陈洪绶移居城南薄坞,削发为僧。青藤书屋荡为荒烟蔓草。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施胜吉从潘姓那里购得青藤书屋,重新修葺,妥加保护。黄宗羲为此写过《青藤行》,诗由云:“斯世乃忍弃文长,文长不忍一藤弃。吾友胜吉加护持,还见文长如昔比I”乾隆,嘉庆年间,陈无波从施氏处购买青藤书屋,进行扩建和重修,把青藤书屋分为八景:天池,漱藤阿,自在岩,孕山楼、浑如舟、酬字堂,樱桃馆、柿叶居,还请钱大听和郑板桥题匾,阮元撰写《陈氏重修青藤书屋记》刻于石上,嵌于壁间。陈氏一片热心,只可惜把原貌改变了,也不符文长当年身世。
青藤书屋历经四百多年历史,几经变迁,虽一度荒芜,但方池,石栏,题刻,青藤,楹联,徐渭亲笔所题“一尘不到”匾,陈洪绶书写的“青藤书屋”匾,都保存了下来。书屋三间,单披平房,阴阳台瓦,青砖铺地,虽经后人改建,部分构件还是原物,后面是内室,与书屋仅一墙之隔,实际上同——梁架。屋时为小园,古树蔽日,修竹婆娑,假山数块,卵石小径,还有桂、梅、石榴、芭蕉,虽非奇花异石,倒也清幽不俗。一九六七年,青藤书屋被毁,只留卞破屋残壁,凋零古树。一九八O年,绍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青藤书屋,清理天池,复原石栏,补植青藤,挖出水并,重修楹联,修建书屋,整治小园,完全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的原则,恢复了青藤书屋本来的面貌。
火车站乘2、4路车或旅游观光巴士东线到鲁迅路口下车,步行200米。
票价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