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国卢浮宫的信息
这种技术被称为“sfumato”,源自意大利语中的“smoke”一词。列奥纳多这样描述他的画:“没有线条和界限,就像烟雾一样。」
这种画法让蒙娜丽莎从背景中“漂浮”出来,“溶解”在整幅画的空气中,而这种“渐变”的效果也让她嘴角的微笑非常耐人寻味:像是一开始可以持续很久的微笑,但又像是随时会改变表情……
永恒的微笑
由于中世纪欧洲长期受封建主义和教会统治,画中的人物呆板,缺乏真实的人情。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达芬奇赋予了人物真实的个性和情感。他们用愉悦的目光看着这个世界,用发自内心的微笑赞美着人性的光辉。
列奥纳多·达·芬奇曾经说过:“画家应该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面前世界的一切。如果你想画人,你应该看起来像真人。想画白云,就要像白云一样飘在真实的天空中。不仅如此,还要用心灵的眼睛吸收眼前的一切,找到意义。」
他的肖像画多为女性,多面带着优雅、含蓄、温柔的微笑。这种女性美已经成为达芬奇的注册商标。他是不是下意识的被女性的温柔(母性)打动了?是否反映了他从小缺乏母爱的人生历程?是他对自己帅气外表的自恋吗?和他绯闻同性恋有什么关系?这一切,都因为这淡淡的微笑,变成了一个永恒的谜题,让艺术史学家继续津津乐道…
名画链接:美国水彩大师史蒂夫·汉克斯作品
你在看我吗?
有人说,无论你看哪个方向,都感觉她在对自己微笑。你有同感吗?
其实她的身体是面向左边的,脸以四分之三的角度面向我们,眼睛投射到画面的右边,略显调皮。所以她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她在看我”!
列奥纳多·达·芬奇用三角形的构图将她置于画面中央,使她显得庄重而自信,并以非常微妙的动态化解了这种构图可能带来的僵硬,她淡淡的微笑拉近了她与观众的距离。
神秘的女主角
她的身份一直是个谜。“蒙娜丽莎”是英语国家的称谓,“蒙娜”是她的头衔,意思是“夫人”,“丽莎”是她的昵称。按照传统,她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富商弗朗西斯科。乔康多的妻子乔康达。但是有人说她是朱利安?德?美第奇公爵的情妇,名叫帕西菲卡?布兰达诺()。
她穿着朴素的衣服,没有戴任何首饰。传说她是因为小女儿不幸夭折才穿上丧服的。当达·芬奇为她画像时,她邀请音乐家在她身边演奏,让她开心。
莱昂纳多淡化了她的眉毛,使她的额头和眉毛像大理石雕像一样光滑。据说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时尚,女性喜欢额头宽,眉毛细。如果对比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几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可以发现达芬奇和拉斐尔的女性眉毛是最细的,可见这与画家的个人喜好有关。
梦幻般的背景
与前景人物相比,她身后的远山和蜿蜒的河流似乎省略了“前景、中景、前景”中的“中景”,衬托出前景人物的“神圣感”,有点超现实。这种手法经常出现在达芬奇的宗教画中,暗示画中的主角不是来自这个世界——或者说人是天地之间的主角?
陡峭的岩石和山峰用“空中距离”的方法来描绘,近景更清晰,而远处的景物则隐没在雾中,显得极其遥远。特别是背景右高左低。当我们看左边和右边时,观点是不同的。画面的高度一直处于微妙的变化中,让人捉摸不透,更增加了她的神秘感…
名画的传播
达芬奇在1503-1506左右画了蒙娜丽莎,这幅画一直伴随着他从佛罗伦萨、米兰、罗马……1517,法国皇帝弗兰茨一世聘请了65岁的达芬奇作为首席画家,他把这幅画带到了法国,这说明他画了这幅画。1805年,拿破仑把它交给了卢浮宫。
8月24日,《蒙娜丽莎》在卢浮宫被盗,震惊了全法国。两年后,这幅名画出现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蒙娜丽莎背后两边的柱子被砍掉了。原来是一个美术馆的木匠偷的。他认为达芬奇是意大利人,应该物归原主,回到祖国。在被送回法国之前,名画在佛罗伦萨、罗马和米兰巡回展出。
1957 65438+10月13日,一名玻利维亚人向《蒙娜丽莎》投掷石块,镜框玻璃破碎,画面轻微受损。破坏者身无分文,想在监狱里过冬,于是做出了最好的决定。据说她目前被安置在一个特制的防弹玻璃窗里,接受世界各地观众的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