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涉及流行病欺诈的新套路
警惕涉及疫情的诈骗新套路。现在的诈骗犯真是紧跟热点,与时俱进。在疫情的伪装下,在民众的善意配合下,诈骗分子在骗人骗人,真是防不胜防。我们来看看警惕疫情诈骗的新套路。
警惕流行病诈骗新套路。1专业讲解“吓”你一跳。
最近很多网友收到这样一条短信:看起来特别专业,其实是骗子设下的陷阱。
这些链接要么隐藏特洛伊病毒,要么跳转到各种钓鱼网站。
只要识破套路,不点击,就不会掉进骗子设下的陷阱。
因为你没有做核酸“吓唬”你。
如果你不做核酸,又恰好收到这样的信息,然后按照“规定”一步步完成操作,那你就真的掉进骗子的陷阱了。
如果点击后提示输入个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个人信息,很明显是想骗取公民个人信息!
按时配合防疫工作,不信任是最好的反常规操作!
说你偷偷“忽悠”你。
有时候骗子会打电话说自己是防疫站的,谎称你们小区有人感染了新冠肺炎,你们成了密切接触者。
骗子一开始只是在电话里询问你的行程,然后会给你发短信,要求你填写个人信息,并通过短信上的链接提交验证码,从而实施诈骗。
警惕流行诈骗新套路2。谨防这六种流行病诈骗的套路。
I .核酸检测预约
不法分子冒充公安机关或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打电话说人行程异常需要提供核酸检测结果,让他们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预约核酸检测,然后受害人银行账户里的钱就被转走了。还有不法分子冒充防疫人员,谎称可以快速检测核酸或提供上门服务。比如不法分子称之为“快速核酸检测结果”、“核酸检测在家做”,利用一些急需核酸报告的人的焦虑心理实施诈骗。
第二,冒充“流行病学调查员”
冒充“流行病学调查员”,加微信号好友然后拉进各种群聊,骗网友刷单。也有不法分子称,侦查人员对银行账户和财产进行询问,索要银行卡号、密码和验证码,造成财产损失。甚至有人认为有预防病毒的特效药,“3个疗程只要5800元”“每天服用会恢复健康”。
三。流行病相关材料的销售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发布购买医用口罩、销售防疫药品、物资等虚假信息,骗取受害人财物。此外,利用人人都需要防疫物资的心理,以“免费领取”为名,吸引人们填写个人信息,以免费为名非法获取个人信息,从而实施犯罪。
第四,假借网购退款
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快递业务暂停。不法分子获取订单信息后,打电话谎称疫情期间快递无法送达,为受害人申请退款或赔偿,导致受害人按照不法分子的要求转账,逐渐进入诈骗陷阱。
五、虚假防疫信息
冒充疾控中心等权威机构或部门,群发含有诈骗链接的短信,或在短信中含有病毒链接,以配合疫情防控为由,填写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骗取钱财。比如“点击链接预约接种疫苗”、“点击链接领取疫情防控意外保障”。
6.对新冠肺炎疫苗的虚假投资
自称掌握特殊渠道的“神秘人”声称投资生产新冠肺炎疫苗可以赚钱,诱导人们投资虚假平台。
警方提示:
1.核酸检测相关信息以官方通报为准,不要轻信私信渠道等虚假信息。
2.派单员不会问银行账号之类无关紧要的问题,也不会问验证码或者要求付款。
3.不要轻信陌生电话,不要点击不明链接,不要轻易透露个人基本信息、银行卡信息、验证码等。
4.关于核酸检测结果和疫苗接种的查询,请到正规网站办理。
5.理财投资要通过正规渠道,对低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要保持警惕。
谨防疫情诈骗新套路3目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仍在继续,诈骗分子纷纷前来借机蹭“热度”。天津警方在总结了近期的诈骗警情后,总结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疫情炮制的网络诈骗新“套路”,希望能从案例中吸取教训,帮助市民擦亮眼睛,防范“中招”。
目前,我们身边真实的诈骗案例包括-
有市民向警方反映,一些社交软件群里有“快速核酸检测结果,最快半小时”“在家就能做核酸检测”等信息,只要额外付费就能做核酸快速检测。
市民张通过广告添加“老中医”、“专家”微信,网上咨询后被推荐购买“特效药”,称可增强抵抗力,预防。服用后发现没有效果,才知道被骗了,损失了5000多块钱。经相关部门鉴定,所谓的“特效药”为代茶饮等保健品,并无相关治疗作用。
一名小学老师告诉警方,她班上有人冒充她的家长,以红包的形式收取疫苗接种费。当她发现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家长被骗了。
市民李向警方报案,称有人要替李索赔,理由是他网购的物品因疫情无法送达。没想到,李按照对方操作后,被移动银行骗走7万余元。
王通过微博认识了一个网友,打算买他的二手电脑。后来对方以河南疫情、账户冻结为由让他转账,发现被骗,损失了3000多元。
曾女士甚至接到了“警察”的电话,说她涉嫌贩卖新冠肺炎疫苗。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加对方为QQ好友后,两万多块钱不翼而飞。
“天上不会掉馅饼。虽然骗子的招数各种各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一定会诱导大家填写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市反诈骗警方再次提醒市民,收到不明链接的短信时,不要随意点击。一定要通过电话或其他聊天工具核实,不要贸然汇款;在新冠肺炎接种疫苗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收费都是诈骗;
核酸检测报告一定要在卫生部门认证的有资质的医院检测,不要相信别人所谓的“快速通道”;购买药品和保健品要选择正规渠道。不要相信以自己的名义或者通过非正规渠道组织销售。一旦上当受骗,应立即报警,及时挽回财产损失,防止不法分子再次欺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