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实业
从1950到1989,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合计1385644500元,新增固定资产总值108388.1400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126765430元,新增固定资产总值655430元集体单位投资(从1978算起)11790200元,新增固定资产总值8241.1800元。
1950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受财力所限,仅投入217200元,主要用于永安电厂桂口大坝的维护和地方国有工业企业设备的购置和维修。“一五”期间,先后成立了松香厂、砖瓦厂、造纸厂、永安通用机械厂、木材厂、酒厂等10家国有企业,永安电厂扩建了1座柴油发电机站,总投资125.56万元。
从1958到1959,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国家先后在永安投资兴办了省属水泥厂、热电厂、机械厂、木材场、探矿厂、护林厂、车库等7家重工业企业,净增地方国有企业38家。到1962,基本建设总投资达到4978.04万元,比一五期间增长38.8倍。从1963到1965,基建规模缩小。除7家省属企业和13家县域企业外,其余大跃进中上马的企业关闭、停止、兼并、转让,基建投资减少到723.96万元。从1966到1978,工业基本建设步伐加快,总投资达到43911.11万元。在此期间,建成投产的主要项目有:华东地区最大的爆破器材生产企业永安化工厂、全省最大的水泥、石灰石矿山联合企业永安水泥厂(改建,此前于1960拆除)、全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永安矿区、装机容量150千瓦的永安热电厂、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安沙水电厂。福建省最大的化纤化工合资企业福建维尼纶厂、中型企业永安轴承厂、县办合成氨厂、严观电站、洪江水泥厂、曹苑煤矿、益口造纸厂、橡塑厂等
从1979到1989,继续发展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加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挖潜、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城乡集体所有制工业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11年期间,全民和集体单位*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804.06万元,等于前29年总投资49770.39万元的1.78倍;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总值74601.74万元,相当于前29年新增固定资产总值的22654338+0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77005.04万元,占867654.38+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6822.40万元,占60.80%。更新改造投资28223.86万元,占36.65%;其他项目投资19587800元,占2.54%。
2010成功引进中国重汽集团在永安成立海西汽车有限公司,为打造商用车生产出口基地奠定基础。永安汽车城由三明和永安市共同开发,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2.7平方公里。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是核心区的整车企业,总投资20亿元,主要生产重型、中型、轻型、微型、乘用车等全系列商用车产品,四大产品系列近百个品种。
截至2013年末,永安共有纺织企业10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5家,现有锭子规模40.4万锭,高速转杯纺纱机7台,自动络筒机66台,精梳机5台,转杯纺纱机头5696个。有无梭织机3000多台,无纺布生产线12条,染整生产线10条,制革生产线12条。初步形成了短纤-纺纱-织造-染整-皮革-服装产业链。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增加值1865438+3400万元,同比增长15.3%。
机械、汽车、纺织、化工、建材、林产等五大主导产业* * *实现产值54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工业总产值的79.5%,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1.6%。其中,机械汽车工业完成产值654.38+00.643亿元,增长654.38+09.8%;纺织行业完成产值1581亿元,增长141%;化学工业完成产值84.65亿元,增长18.8%;建材行业完成产值75.78亿元,增长2.21%;林产工业产值11588亿元,增长7.0%。
规模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发电量51.2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9%;1.71万辆,同比增加19.1%;纱线20.37万吨,增长12.7%;化学纤维8.33万吨,增长13.0%;轴承690万套,增长30.9%;水泥11665900吨,增长37.2%;原煤10614000吨,下降31%。(详见附表3)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6.08亿元,比上年增长65.438+04.3%;实现利税35.33亿元,增长4.2%;亏损5.2%,比上年减少1.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7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77.82%,比上年提高34.3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总产值65.8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全市有33家资质等级以上施工企业,房屋建筑面积690.58万平方米,增长11.3%;竣工面积170.32万平方米,下降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