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帮文化的发展

19世纪末,奉化有“三把刀”,即裁缝、厨工、理发师。当时很多奉化人背井离乡,寻找出路谋生。裁缝们在奉化同江和金溪两岸的江口、王溆浦、潜江和杜南地区谋生。他们三五成群,或者用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个铁把手,一个针线粉球,进行一次出国旅行。他们大多流向宁波、上海、南京、青岛、天津、哈尔滨等沿海城市,有的甚至转向朝鲜、日本、香港和东南亚,为人们量身定做衣服。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于是,使馆、领馆、租界、商埠、办事处、洋行等许多海外机构或团体应运而生,其中自然涉及到这些外国人的服装问题。于是,当地一些头脑灵活、外出谋生的裁缝,不再做原来的长袍、夹克、双排扣衣服,开始做西服。而且生意不错,渐渐发了财。当时那些给外国人做西装的时髦裁缝(俗称红发人)就是红帮裁缝。

江口钱江村的姜良同和王圩铺村的王先后到东方扶桑,接受西服裁缝培训,掌握了制作西服的技艺。1896之后,又陆续开了“和畅No。”以及上海的“王行长”洋服店,是中国最早由奉化裁缝开设的洋服店。奉化裁缝的特点是工艺精湛,有一套高超的裁剪、缝纫和剪裁技巧,为当时的人们所欣赏。1904王花了三天三夜为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徐锡麟缝制了一套西服,成为中国服装业的一个创举。1916年,孙中山来到王彩云开的荣昌祥西服店,要求将其改造成直翻领、四粒贴袋纽扣、五粒纽扣的新式礼服。王彩云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完成了切割,孙中山非常满意。被后人称为“中山装”,被誉为“国服”。“红裁缝”因其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不仅创造了中国服装史上的三个第一,还造就了一大批做西服的优秀人才。为了扩大家庭,“红裁缝”不断从风华乡招募老乡和周边村子的孩子当学徒。而当时的“荣昌祥毛料西服”,最高峰时有100多名员工。南京路有八家西装店,其中七家是奉化人开的,上海奉化有100多家西装店。“红裁缝”开的西服号,多是店前店后的作坊,工贸一体。主要经营西装、衬衫、领带和各类鞋帽,形成服装系列,是“红裁缝”经营的特色。

王彩云先生出身贫寒,他一直是反帝爱国的。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领导了五月三十日的商业罢工。1925的5·30惨案就发生在荣昌祥的店附近。王彩云先生目睹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和学生的血腥屠杀,发誓要抵制外国货,拒绝与外国人做生意。那时候做西装用的毛料都是进口的,大部分都要和洋人打交道。为了实现自己不卖不买洋货的承诺,王彩云先生毅然弃商,将荣昌祥送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侄子、女婿王宏庆。并将多年苦心编织的资金以分红的形式送给跟随他多年的同学。

他的门徒获得了如此丰厚的资本,以至于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生意,开了服装店。

离开荣昌巷开厂开店的奉化人有:

王才兴和王合兴在南京路807号开了王行长的毛料西服号。

王在南京路815开了王的毛料西服号。

王富青南京路791号开了王顺泰毛纺西服。

王在南京路781号开了裕昌祥毛纺西服。

王世东和周永生在南京路775号共同创办了惠利毛衫专卖店。

王和王兄弟在广西北路346号设立了畅想服务号。

王在静安寺路429号(现南京西路)开设了汇丰西服号。

孙在贵州路开了顺泰祥西服号。

王增标在林锴开服装店。

王凤来在重庆路开了王的西服店。

王一清在南京路、河南路以东开了中国皮鞋有限公司。

周在南京路777号开了华东皮鞋店。

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南京路上蓬勃发展的服装行业几乎被王彩云的亲戚和学生垄断。一时间,上海南京路成了风华西服业的一条街。这些企业大多成为上海的名牌店,对南京路的繁荣和中国西服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此,“红裁缝”已经完全成型。

自王宏庆接手后,“荣昌祥”精心改善经营管理,发展集团生产业务,如承接铁路职工制服、航空军校制服,开发军服、雨衣等业务,并扩大呢绒批发,使“荣昌祥”更加繁荣,鼎盛时期资产达50万元,在众多其他师兄弟的竞争中,仍是上海西服行业的佼佼者。

“红裁缝”在上海成名后,随着上海西服业的繁荣和店铺、技师的饱和,“红裁缝”在国外打开了生存空间。他们有的北上东北三省,有的南下厦门、香港、台湾,有的西行中原武汉。他们中的一些人还跨越国家,漂洋过海,在北美、欧洲、日本和东南亚创建基金会并展示他们的才华。他们的足迹遍布北京、南京、重庆、青岛、大连、广州、厦门、海参崴。目前,在港澳台和国外仍有许多荣昌祥的二代、三代学生。如陈在香港创办的“益昌公司”、王定海创办的毛纺服装公司等都颇有影响。由此,祖国的服饰文化深深融入了西方世界。

“红裁缝”在各地屡创佳绩,其成功不忘造福桑梓。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和家乡,渴望公共利益和热爱正义,支持公益事业,设立慈善机构,照顾自己的家乡。如王溆浦村的、钱江村的姜。王彩云在上海被称为“模范商人”。他是“红裁缝”的爱国代表。他在租界发起成立商业协会,并担任首任会长。他积极支持五四运动,争取租界华人的合法地位和应有权利,带头抵制洋货,提倡国货,是实业救国运动的倡导者。他乐善好施,在家乡王溆浦大力投资各项公益事业,如修建村里最大的水利设施——奶奶石齐,疏浚溆浦河,修建“首通桥”,帮助65,438+000亩农田作为溆浦校场,供贫困儿童免费就读,还投资建立了“风华孤儿院”等等。蒋良同之子蒋,在上海发展后,用123亩农田和16000元白银,建成了家乡有名的“金沙学堂”。他还修了桥,修了路,捐了款给和平会,这成了他邻居和八姓的一段佳话。

第一代和第二代“红裁缝”用一把剪刀剪出了奉化人多彩的生活世界,开创了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是中国服装业的骄傲。第一代和第二代红帮裁缝为中国的服装行业树立了一座丰碑。解放后,红帮第三代、第四代的后代传承了红帮的精髓,比红帮更优秀。

余,红帮第三代传人,奉化百度人。解放前,他在上海师从于王彩云门下,自幼苦练“红帮裁缝”三绝,即目测衣、抽丝补调、校正特殊花纹。解放初,他在上海开了韦伯西服店,为上海首任市长陈毅缝制了新中国的第一套西服。经陈毅市长推荐,国务院将余和他的迁至北京,改为洪都服装公司,先后为多位外国元首、驻华领事人员和多位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制作服装,被誉为“服装之师”、“西服之国”。许多外国客人称赞他的西装比英国牛津的好。他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和他的妻子王子制作的西装非常合身。太子惊叹于是“他所见过的最好的服装大师”,特地送给于一个雕花银盒作为纪念,成为佳话。作为新中国“红帮”的代表和领头雁,余为祖国的服饰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培养出了一批高技能的学徒。这些徒弟,经过进一步的传承,将“红帮”的技艺融入了中国服饰文化的海洋,让红帮的服饰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红帮第三代传人为中国服装业树立了第二座丰碑。

玉林村人接替于成为北京红都服装店的经理。他带领“红色之都”师傅为中央领导人、外国政要、驻外使节定制西装。他有高超的手艺。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国安局请“红色之都”为主席做了一套中山装穿在最后。他马上带领裁缝学习,由于不会做衣服,只好找旧衣服做参考,目测制作。今天,毛主席的银灰色中山装躺在纪念馆是陈志康和其他人的杰作。李鹏成为国务院总理后,陈志康基本上自己打理衣服。柬埔寨王子西哈努克的家人也找陈志康做衣服,建立了一定的感情。莫尼克女王生日那天,西克努克特意打电话叫陈志康参加生日聚会。

精湛的传统工艺让“红帮”日益光芒四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服装业青年在“红帮”的故乡蓬勃发展。凭借历史渊源和风华裁缝的技术优势,风华先后创办了西服、时装、毛衫、针织、衬衫、羊绒服装、裘皮服装等多家大型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服装企业200多家,从事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占全市就业人口的四分之一,服装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

新一代红帮后人不仅坚持,而且大胆创新,将红帮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交融,使红帮故里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1991年,罗蒙西服以“用料考究、款式别致、线条清晰、造型美观、风格独特、漏检率为零”称霸西服行业。法国前总统在人民大会堂看到中国官员和工作人员穿的衣服,颜色时尚宜人,质地和工艺都是世界一流的。他误以为这些衣服是国外进口的。当得知这些衣服是风华制衣厂生产的,密特朗总统当即大加赞赏,甚至称之为“真正的东方艺术,真正的东方艺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奉化的服装企业正不断向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迈进。特别是近年来,罗蒙、爱美等服装企业相继引进了世界先进设备和成套智能生产线,并对工艺进行了创新。2000年,罗蒙成功研发出“绿色环保不粘衬服”,被法国科技质量监督评估委员会推荐为“优质科技产品”,并列入“欧盟市场销售目录”。目前,一个更高层次的集团化、系列化、多元化、信息化、品牌化、个性化、国际化格局正在奉化形成。风华服装在全国服装行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她拥有超一流的大型集团公司,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中国名牌企业,其中罗蒙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企业,中国利税最高的企业,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罗蒙品牌综合市场占有率在中国服装行业知名品牌企业中排名第二。而且罗蒙以自己的品牌进入欧美市场,开创了民族品牌融入世界名牌服装的先河,这是奉化人的骄傲。

红帮文化不再仅仅是红帮的文化,已经成为奉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这种精神还在不断延伸。其中,第四代、第五代红帮代表人物盛俊海、盛京生、傅志村的成功事迹就是最好的诠释。红帮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服饰艺术的象征,是一种“真正的东方艺术”,并且在不断升华。

作为一个服装流派,红帮是一个产业集团。她长期传授与导师的关系,确实促进了民族服装行业的发展,但也以一种新的传承形式拓展了生存空间,永远代代相传。红帮以精湛的传统技艺,以生存求发展,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造明天的领先。红帮以其丰富的民族内涵,深切关注世界,服务大众,回报社会,不断再造人类文明。

文化盛兴叫做繁荣,世代的记忆叫做永恒。盛兴百年的红帮服饰文化,会让奉化的服装产业乃至中国的服装产业随着时间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