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干时期疆域扩张的表现

康干盛世又称康雍盛世,始于康熙二十年(1681)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川陕楚安百里派起义,历时115。中国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康乾盛世》是辉煌的,因为它把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疆域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历史特征。然而,“康乾盛世”是不完美的盛世。首先,在中国历史的纵向上,其盛世的规模只是量的增加而没有质变;其次。从世界范围来看,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当时的经济总量仍高于西方,但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文化、科技已落后于西方。分别是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当时世界领先)、李青新政(文化经济极其繁荣)、洪武。繁华的清朝有很多弊端:第一,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和商业资本的发展,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了明末强大的资本主义发展势头的消亡(资本主义是否在明末萌芽还有待考证), 虽然康熙下令将明朝各地藩王所占土地的一部分归还农民耕种,奖励开垦和开垦,并在开垦之初免除其杂税。 但大兴文字狱,消灭了一大批士子,严重禁锢了民众的思想,使得明末诸子百家争鸣,科技发展彻底销声匿迹。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死气沉沉、暗淡无光的时代。康乾鼎盛时期欧洲爆发工业革命。但康乾时代的贡献依然突出,如康熙年间统一台湾省,平定三藩,抗击俄国侵略,三征噶尔丹,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领土空前扩张。雍正时代广泛实行“摊地入亩”的税制,使经济和人口迅速发展;此外,它还加强了国家对边境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乾隆时期不断改进完善各项制度,使国家富裕起来,开拓了新疆。此时清朝的疆域仅次于元朝,但实际有效控制面积却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康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人口已超过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2/5,是明朝最大人口的2倍,比清初最低人口高5倍。“康乾盛世”到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康雍乾三皇的个人素质。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延缓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却改变不了命运。“康乾盛世”的繁荣,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盏明灯。

经过多年战乱,顺治王朝治理后,战争基本结束,社会安定,社会安宁,生产恢复,经济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政府轻佻大方,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明末清初,由于长期战乱,手工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大约过了五六十年,手工业在康熙中期以后逐渐恢复和发展。丝织业在清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的丝绸业非常发达。尽管清朝统治者在江宁、苏杭等地设置织造衙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南丝织业的正常发展,但清代民间丝织业发展迅速。比如江宁的织布机在干晴的时候达到了三万多台,比过去有了很多提高。“缎织机100多种”,生产的丝绸产品畅销全国。即使在偏远的贵州,丝绸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道光年间,贵州遵义丝绸“与武陵、在中州争价”,吸引了秦、晋、闽、粤等地商人前来收购和贩运。到了清代,江南一些地区的棉业也日益发达。棉纺织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比如上海的纺脚车,可以是“一手三纱,一脚运轮子(名脚车),劳动强度大,灵敏度高”。织机也有一些改进和创新。当时棉布的生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上海的“索布,衣尽天下,梁家多由此起步”。苏州的“伊美名牌”以“布之美,用户争市场”、“一年淘汰几百万块布”著称。结果“十年间,富商四起,布匹遍天下”。“200年来,在滇南漠北,没有一个地方不美。”苏布的《名四重奏》可见其广泛的声誉。无锡还盛产棉布。干的时候号称“布码头”,“被贾收藏,在淮、扬、高、包等地捆绑交易,一年至少交易数千万岁”。在清朝,江西省的景德镇仍然是中国瓷器工业的最大中心。到了甘、贾,就不提官窑了。我只是说,“民窑两三百个区域,年底面对面的工匠有几十万以上。”除了景德镇,其他地方的瓷业也发展起来了。据统计,乾隆时期著名的陶瓷产地有40多个,遍布全国。如山东武清、织里、临清、宜兴、江苏德化、福建潮州、广东等地的瓷窑规模较大,所产瓷器色彩艳丽,精美绝伦。台湾省、福建省、广东省和四川省的制糖业非常发达。康熙至乾隆、嘉庆年间,台湾省甘蔗生产极为繁荣,年产“六十万筐”和“一百七十斤”蔗糖,销往京津冀江浙一带,远销南方的吕宋和东方的日本。广东的糖也到处贩卖。此外,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甘蔗种植和制糖业也日益发展。清代矿冶业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云南的铜矿,贵州的铅矿,广东、山西、河南、山东的铁矿,开采规模都比较大。比如云南的铜矿,甘、贾鼎盛时,全省有三百多家铜厂。其中有政府和商业企业开办的大型工厂,也有小型私营工厂。“以前大厂七八万人,小厂一万多人,全省工厂总数几百万,全省穷人都来工厂求食。”从1740(乾隆五年)到1811年(嘉庆十六年),云南铜矿最高年产量达到1467万斤。乾隆年间,贵州铅矿的黑铅年产量也达到14万斤以上。广东的冶铁规模也很大。广东佛山镇的铁制造业也很发达。有铸锅、炸铁、制线、钉针、制针等行业,其中以铸锅最为著名。铸铁锅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大量出口国外。商业的繁荣清初,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远销海内外,四方流通更加密切。比如河南和东北的棉花供应全国各地销售,而棉花则返销外省。广东佛山镇的各种铁器销往全国各地。当时有“佛山冶天下”的说法。其他的,如苏州的丝绸和棉布,南京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广东和台湾省的糖,安徽,福建和湖南的茶叶,也销往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丝绸产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比如南京生产的绸缎,几乎销往全国各地。当时中国手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和手工业产值的30%。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只允许在“不能种粮食的地方”种植。粮食以外的作物都还被禁止,更不用说工商业了。满清皇帝认为“在铺子里干活的人越多,在田里耕田种庄稼的人越少”,反复说“招商开厂是万万不可行的”,“除了禁止开矿厂,别无他法”。但是康干的所谓繁荣是什么:1。据古籍记载,明末清初的平民思想家唐甄是这样概括中国社会的。在四海之内,贫困正在增加:农业空气、工业空气、城市空气和官方空气。谷贱难食,布贱难穿,船转市货折,官去官不思家空。钱,所以一切都是必须的。中产家庭,十天不见一个黄金和钱,是过不去的。所以农民饥寒交迫,百货公司死了,好年景凶了,好人家没养。走在城市里,你会以自己为荣,也会以自己为耻。进了家,早上无烟,冷了就蜷缩起来。吴中之民,多男多女远,男之美为上,恶之为奴。女子之美为妾,恶为婢,四海皆准。乾隆诗人魏来鹏在《子行记》中写道:渭北城为丁丑之年,沿海村落烟少。没有麦子,没有粮食,没有光秃秃的土地,家家都是真的挂。一百个铜子也救不了你膝下的姑娘。但要让胜利者免于饥饿,不如谦卑,做一个仆人。明明钱是交的,钱不是跟人交的。翁也是别无选择,只能坚强,但又赶不走他。王二频频挥手拍击,看谁是救命恩人?经常弹,躲在你怀里,孩子的长号哑了。2.西方人的回忆明末,西方传教士还在赞美中国物产极其丰富,物质生产能力远超欧洲,声称&大明人&;是的&华丽的衣服和优雅的风度。然而,英国使节马扎尔尼在乾隆时期出使的日记中说:“自北方或满清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150年中,没有改善,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倒退;当我们每天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吴,《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第4章,第1节。在Magalny的眼中,康干的繁荣是这样的...到处都是惊人的贫困。,& amp人们衣衫褴褛,甚至一丝不挂&;,& amp像乞丐一样的衣衫褴褛的军队&;。& amp我们扔掉的所有垃圾都被人们吃掉了。3.据一些有良知的历史学家记载,山西出产好铁,到了清代,又向山西冶铁户征收铁,征收的铁越来越多。雍正征两万五千斤,乾隆增至五万斤,嘉庆增至二十万斤。铁征给的铁价和脚费不到市场价的1/6,接近掠夺!六安府是当时北方最大的丝织中心。陆丝精美,被满清列为贡品。每年发送的产品数量大大超过了机主的承受能力。明朝鼎盛时期,六安府有机织1.3万件以上,明朝发3000件。明末战乱后,清朝只剩下300台织布机,却出动了3000台,导致很多人出逃,但直到织布机彻底出逃,陆丝消失在历史中,满清朝廷也没有放弃出动。随着松江棉纺织业的发展,松江成为明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苏州和松江的田赋居全国之首,上缴中央的钱粮总额超过浙江省。当时松江的面积是苏州的十分之三,税额却是苏州的一半。所以在明代,松江的税额是全国最高的。然而,松江的棉纺织业在清代开始倒退。叶在《阅尽人间》中说:明代“标布盛行,富商巨贾重资而来,多则几万两银子,少则几十万两。”在清朝,“标客、巨富少之又少,但最近很多都背不了一万块钱,好处微乎其微。”秩序:地方当局听到采矿的事可不好。后来请了矿工,才知道不让做&;。对于不能关闭的铁冶炼厂,征收万分之二的重税。到乾隆年间,全国合法的铁矿厂只有93家。第一个质疑康乾盛世的人,大概是鲁迅。他看了外国人的一些记载,怀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狱吹出来的。事实上,康干盛世的工业总产量还不如明末万历。众所周知,宋代工商业极为发达,而到了明代,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的产量是北宋的两倍半,棉布取代亚麻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无论是铁器、造船、建筑等手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占世界工业产出的三分之二以上,远高于农业产出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而康乾的人口是明朝的数倍。但铁和布这两种指标性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明末的水平,而属于重工业范畴的矿业也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发展。据统计,康熙元年,全国只有五座矿山进行开采和提炼。雍正十三年(1735)有161,乾隆四十八年(1783)有313。其中许多被用来制作铁锅,一风被炼成熟铁,制成铁丝、钉子和农具等。,还有一部分销往海外,说“佛山之治,遍天下。”清初100年间,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首先表现为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26万公顷;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突破了明代耕地的最高统计,达到8565438+10万公顷;到1725年(雍正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公顷;农业种植方法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广东部分地区早稻收割后,插晚稻;晚稻收割后,再种油菜或红薯,一年三次。江西土壤薄,早稻收获后不能继续种晚稻,就种荞麦,一年收两次。由于南方多熟种植的推广,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60亿公斤以上。清朝时期,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数量增加了。京郊菜农利用“火房”、“地窖”等设备,在冬季培育韭菜、黄瓜等新鲜蔬菜,拿到市场上销售。乾隆年间,在河北省一些没有种植棉花的地区种植棉花。清朝以前,东南沿海各省都种植甘蔗。广东有些地方种的甘蔗,往往是一排几千公顷,远远看去像芦苇。清朝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玉米、红薯、土豆等美洲植物的普及。玉米、红薯、土豆等农作物,从明朝开始就通过南阳从美洲输入。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详细描述了红薯的种植、储藏和加工方法。谈甘薯苗越冬、切茎分种、扦插、窖藏、干藏技术,是第一本系统介绍甘薯栽培方法的书。此后,朝学者陈士元著有《金薯传》,记述了冷床育苗,包的《四术》记述了翻藤技术,甘薯种植技术也逐渐完善。但红薯等高产作物也有其弱点:营养低且单一,口感差,深加工价值较小。作为一时之急,长期主食必然导致营养不良,身体素质急剧下降,必然影响人正常的智力发育。经历了从清初到清中叶100多年的繁荣之后,“红薯盛世”终于走到了尽头。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基本原则。但与唐、元时期不同的是,在清朝,统一问题,尤其是边境少数民族地方政府与中原中央政府的关系,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自从准格尔格尔丹统一了沙漠西部,也就是在中亚建立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治组织,与中原抗衡。康熙有过一次不完全的短暂统一,但很快就分裂了,随后的雍正也没有注意到新疆有分裂的迹象。正是以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新疆统一为标志,前代疆域才得以恢复,所谓“康乾盛世”达到繁荣的顶峰,即所谓“鼎盛”、“鼎盛”时期。康乾盛世,中国总面积达13万多平方公里。当时成为世界上最辽阔的疆域,西跨青脊,西北跨巴尔喀什湖,北连西伯利亚,东北连外兴安岭及其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连台湾省岛及其附属岛屿,南连曾母暗沙。学者王明胜在《平定准噶尔赋》中盛赞清廷:“天道神圣,六合和谐;中外?傅,整个世界。文学曲目紧缺,声音在远方教,是对这看似繁荣景象的致敬。然而,为了这个所谓的“鼎盛时期”,康雍付出了三代人的高昂代价,甚至得到了康熙去世时整个国库只剩下800万两白银的尴尬局面。这是康熙年间军队庞大,战乱频仍的结果,而号称“武功绝顶”的乾隆,在后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政黑洞。

康乾时期之所以被命名为盛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时期红薯等高产作物的普及和社会稳定,养活了大量人口,创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奇迹。但实际上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口爆炸(盛世中国人口从6543.8亿增长到3.6亿)。它使中国人口在工业化后期失去了增长的空间,严重制约了工业化进程。清初士人不满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普遍存在反清廷的民族思想,部分人也有进步的民主思想。这一时期的诗文作家以持这种观念的明遗民为主体。黄宗羲、顾和王夫之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的散文以深厚的功力,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思想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超越了晚明散文的成就,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他们的诗也有很高的品质。重要的遗民诗人有归庄、杜□、吴嘉基、颜、钱承志、屈大均、陈公寅等。遗民诗的重要主题是反映民族矛盾,表达爱国思想;颜、钱承志、吴佳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阶级矛盾。在风格上,他们也各有特色。康熙年间后期,统治得到巩固,大部分文士成长于清朝,人生经历与明朝遗民不同。这一时期的诗歌不再注重表现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是致力于艺术技巧的追求。内容以抒情和描绘山水为主。著名诗人有史、、、朱尊、查、等。王石□是神韵派的领袖。茶的诗精雕细刻,成就斐然。赵执信更注重反映现实。这一时期的小说散发出独特的光辉,这就是吴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儒林外史》充分揭露和讽刺了封建八股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摧残。虽然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体现了“讽刺人生是真实的”的深刻现实。其朴素的带有幽默感的语言艺术也可以是“和谐的、悲怆的、讽刺的”,充满了寓意。这是中国古代最有成就的讽刺小说。《红楼梦》通过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府兴衰的故事,反映了官僚地主生活的腐朽,表现了叛逆青年的民主思想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冲突,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的衰败趋势。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细化描写,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深刻典型意义和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描写,浓郁的氛围,优美的语言。它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短篇古典笔记小说,如纪昀的《岳薇草堂笔记》和袁枚的《新齐谐》,都不如以前的《聊斋志异》成功。学术文化的衰落是康时期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趋势。学术是任何时候客观社会生活在精神领域的集中表现。与表面“繁荣”的社会局面不同,康乾时期的学术文化呈现出与盛世不相协调的压抑氛围。晚明发达的哲学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传统儒家的人文关怀也消失了。以考据史为特征的考据学的兴起,推动了学术向枯燥的方向发展。考证对清代学术的败坏,既说明它彻底断送了古代哲学的发展,也说明它促使知识界彻底进入了“考古期”。满清保卫人民比四川还多,创造了几百个文字狱(连“清风明月”一词都能引出文字狱,但想象力很丰富)。一百多万知识分子也被迁移到满洲的不毛之地。康乾对文人的极端破坏,如何才能不导致文化的衰落?于是,八股和考证才能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