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情商课程-为自己而活,一本好书推荐。

《蔡康永情商课程——为自己活一次》的作者蔡康永,是台湾知名主持人。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还是一本“名人效应”的书,很多明星都极力推荐。客观来说,这个推荐还是有人为因素的。个人感觉是桌面的英语口语让我觉得读起来不是很流畅,推荐是因为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有意义的。该书颠覆了我们以往对“高情商”的认知,打破了我们对“高情商”的误解。我们传统上对“高情商”的定义是:多才多艺,会说话,会做事,不轻易得罪别人,不表露自己的情绪。有些人即使不开心也依然对别人微笑。我不否认有些描述确实是高情商的人的表现,但是如果一味委屈自己,阉割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情绪捆绑在一起就是高情商,真的会有人追求这么高的情商吗?人类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但最终却把没有情感作为最高境界,这并不矛盾。蔡康永想表达的是,我们需要在做自己和与他人相处、让自己舒服和让他人舒服之间找到平衡。这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为自己活一次”。我觉得高情商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是为了谁而活。很多人说“我要做我自己”,其实只是说说而已。他们不认识自己,最后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着。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做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那么如何认识自己,独处大概是最好的办法。书中告诉我们,当我们独处的时候,要尽力培养一个二重身,让二重身和我们聊天,问我们“为什么?”“我该怎么办?”当别人不理解我的时候,我可以和我的分身说话。虽然这种行为在别人眼里更像是人格分裂,但自言自语、自言自语、自问自答的方式确实是最好的方式。等你有空了,让你的分身穿越到三年后,十年后或者三十年后的自己身上,看看那时的你是什么样子。如果不想做一个失败的自己,我们会一直督促自己往好的方向努力。通过这次训练,我发现花宝贵的时间去了解自己,比说别人父母的闲话要短得多,也有趣得多。我探究我每一次悲伤或愤怒的来源,更多地问我为什么,是不是因为我的需求,如何满足这些需求。通过问自己各种问题,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逃避。这种训练的另一个好处是更能集中注意力,看清浪费时间说别人闲话是多么的不值。虽然我承认人类对吃瓜很好奇,但是吃瓜太多真的会有很多负面影响,因为人一天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那么做有意义的事情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成功的几率也会降低。所以,多了解自己很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意识地改变自己。

谈情商不能不提情绪,情绪很重要,情绪就是现在的自己。我们天生对“情绪”这个词有误解。当一个人被说“情绪化”时,第一反应是他生气了。其实快乐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但我们不会说一个快乐的人是“情绪化”的。我们很自然地认为坏情绪是负面情绪。所谓的负面情绪一旦来了,我们只会说“我不喜欢你,你应该离我远点”,这是不正确的。心理学家说,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我们把它妖魔化了。情感就像一个演员,只是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不同。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它来到需要表演的阶段,表演结束后,它就下台休息,等待下一个阶段。如果把所谓的负面情绪比作不可爱的角色,把正面情绪比作不可爱的角色,其实很难说哪个角色不重要。如果没有不可爱的角色来衬托,那些可爱的角色怎么让我们喜欢呢?所以不需要排除负面情绪。如果情绪来了,怎么控制?书上教了我这样一个方法,叫“摸”。这个方法起源于作者的一个朋友。她买东西的时候,喜欢什么就去摸什么。她解释说,抚摸是在拖延时间,冷却她火热的心,弄清楚自己到底要不要买,如果要,怎么砍价。这个方法可以转化为控制情绪的方法:平等对待所有情绪,只要你有动心的想法,就先上去摸摸,养成摸的习惯,让烫的东西凉几秒钟,再用更合适的方式处理。这种方法会让你感到快乐,因为你在触摸它的同时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你可以更好地控制它。当然最后的结局也是好的,适当的表现自己的情绪,让别人舒服,表现自己不可侵犯的底线。

「我变了」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你变了”,听起来不是什么好听的语气,但是我觉得“你变了”真的是一件好事。大部分人不喜欢“你变了”是因为不喜欢接受未知,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条安全的路。你的改变反而把他带进了一片迷雾森林,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每个人都希望身边的人不变,自己不变,世界不变,一如既往。可惜世界每一秒都在变化。如果你只想一成不变,别人都在变。哲学上,一切都是在不断运动发展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所以我可以接受周围的人说我变了,只要我自己心里相信自己在变好,不必活在别人的批判中。同理,即使发现别人变了也不要惊讶。如果你觉得可以继续交往,可以继续交朋友。如果觉得没什么价值,就立刻收手,不要为难自己。这样的距离也是在减少自己和他人的不愉快负担。

情商,其实从头到尾都是自己的事。你经历,得与失,自己成长。看完这本书,你不会马上提高情商,而是学会如何探索自己,发现自己,改变自己,不与自己较劲。我觉得只为自己活一次,才是值得追求的“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