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瓜商标

农业是宁夏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果汁、枸杞、脱水蔬菜、杂粮、马铃薯和玉米淀粉、清真牛羊肉、葡萄酒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新格局。近年来,农产品出口也迅速增加。据银川海关统计,2007年农产品出口总值比2006年增长28%,比2005年翻了一番。但总体上看,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能力弱,科技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大、潜力大。

一,我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基本特征

(一)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小,出口能力弱。

2007年,农产品出口总值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宁夏出口总值和出口总额的3.1%和1.9%。2008年6月5438-8月,出口总额2339万美元,出口总额1.5万吨。从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占宁夏出口的比重来看,份额仍然较小,分别占2.64%和2.34%。全区农产品出口虽有所加快,但长期以来呈现总量小、比重低的特点。

(二)企业经营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

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近9000家。从5438年6月到2008年8月,宁夏农产品出口企业只有58家,其中国有企业6家,外资企业3家,民营企业49家,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整个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2007年,全区农产品出口企业中,仅9家企业出口654.38+0万美元以上,其中仅654.38+0家企业出口500万美元以上。无论是企业出口规模还是龙头企业数量,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三)优势农产品出口规模小,开发程度低。

近年来,全区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主要有脱水蔬菜、果汁、枸杞、饲料添加剂、马铃薯淀粉、冻(鲜)羊肉、杂粮等。最大的农产品脱水蔬菜的年出口额刚刚超过6.5438亿美元。枸杞是我区农业特色优势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首,具有较大的出口竞争优势,但出口规模较小,且多为未加工或初级加工产品。2007年,全区枸杞产量7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宁夏本地企业仅枸杞果干出口729吨,出口总值369万美元,枸杞汁出口696吨,出口总值31.7万美元,占枸杞总产量的2.04%。2008年6月5438-8月,共出口枸杞干410吨,出口总值265万美元,枸杞汁242吨,出口总值1.22万美元。然而,在邻近的陕西省,仅果汁(苹果汁)的出口在2007年就达到了6 . 69亿美元。

(四)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

2007年,该地区对欧洲市场的农产品出口额为65,438+0,894美元,占该地区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5.69%。此外,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也是我区主要出口市场,出口总额分别为404万美元、364万美元和325万美元。2008年6月至8月,该地区对欧盟农产品出口额为1184万美元,对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的出口总额分别为405212126万美元。市场过度集中不利于农产品出口的稳定。比如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出口总值大幅下降。

(五)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低。

2007年,全区农产品出口以内资企业为主,其中私营企业出口2476万美元,增长98.62%,国有企业出口675万美元,下降43.85%,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46万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二、当前本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突出问题

由于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各种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中国自身农业发展不足,农产品在产品质量和质检体系方面与国际接轨缓慢,农业成本上升。此外,我区农产品营销网络短、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足,造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柱不粗”、“优势不优”的局面,制约了我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相关发展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

(一)传统农业模式不适应外向型发展要求。

全区农业自然经济性强,以小规模种植、养殖和分散经营为主,生产技术和管理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而且这种一家独大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效的监管。农民擅自使用低价高毒农药,因成本因素未能履行职责,难以适应国外日益严格的绿色壁垒要求。此外,传统农业模式的不足还体现在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上。以枸杞为例,中宁被誉为“中国枸杞之乡”。种植以散户为主,农药化肥使用比较随意。同时,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率低,收购贮藏、机械干燥、精选分级、保鲜包装等环节发展滞后。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

(B)技术性"绿色壁垒"已成为本区域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近年来,各国农产品贸易的技术壁垒日益严格。日本、欧盟、美国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提高了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要求,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盟关于食品污染物最大限量的法规EC188/2006等。,并通过“毒饺子事件”进行负面宣传,降低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信心。今年美国提高了枸杞的农药残留检测标准,使得进口枸杞的农药残留标准高于国内食品安全标准。一些企业为了控制药物残留,加大检验力度,花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将样品送到区域外的权威机构进行各种检测,有的产品每批都要检验。这不仅增加了巨大的检验成本,延长了通关时间,还可能无法通过国外的检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严重困扰了整个地区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出口企业成本压力加大。

去年以来,我国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农用柴油等主要农资价格快速上涨。农产品出口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利润减少。因为整个地区大部分农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国外竞争主要靠价格优势。因此,生产成本的上升对整个地区的农产品出口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四)农产品缺乏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弱。

目前全区农产品出口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本地企业自营出口,二是外省企业收购出口。这两种方式很少使用自己的品牌,主要是根据外省相关企业或海外代理商提供的品牌进行出口。缺乏自有品牌,使得我区农产品流通销售受制于人,只能靠低价竞争,处于利润分配链条的末端。

三、完善区域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相关建议

(一)重点扶持出口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外向型农业企业。

目前我区农产品出口主力是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科技水平、资金、市场开拓能力都“不足”。加大对不同品种农产品出口优势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同时利用10个国家农产品基地和32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优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外向型农业企业。由于我区地处内陆,对外经济落后,很多企业对进出口贸易知之甚少,相关主管部门加大了政策指导服务。农牧部门继续深入推进农产品出口市场开发,检验检疫部门加大对农产品出口检验的指导力度。我区农产品出口主要在天津报关。2007年,天津市出口总值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85.21%。银川海关要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区域通关,实行就地通关,同时充分发挥惠农口岸和银川机场的作用,做好出口通关的政策宣传和服务工作。

(2)努力扩大与香港的农产品贸易。

根据2007年我区进出口企业的报关数据,我区农产品只有脱水蔬菜、枸杞、瓜子、饲料添加剂四种,2007年的贸易额只有42万美元。有关部门、出口企业和生产企业要加强对香港的宣传、合作和贸易,充分发挥香港的市场开发优势,扩大全区产品出口。

(三)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做好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工作。

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集团,把支持农产品出口物流体系建设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集散地,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尽快建立健全与基地生产相适应的信息服务、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强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加大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保鲜等方面的科研和管理投入,减少贸易壁垒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我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加强农产品出口品牌建设。

目前全区自主品牌出口比例较低,大量优质农产品通过省外、国外企业“贴牌”出口,品牌附加值低。2008年,我区“宣和”牌鸡蛋、“灵丹”牌长红枣、“穆和春”牌清真羊肉、“早康”牌枸杞四大特色优势农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宁硒沙瓜、西吉马铃薯、彭阳辣椒、贺兰螺蛳菜等27个地方优势农产品被农业部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但相关产品尚未发挥品牌作用。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原产地保护”,创建自主品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五)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支撑。

2008年,我区承担了农业部组织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科研单位与农产品生产加工行业进行了座谈,为提升宁夏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区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家高层次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农科院等农业科研机构的作用,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其合作,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不断开发有机、绿色农产品新品种,积极探索出口企业与种植农户“优质品种+科学种植+规模化(基地)经营+收购加工出口”的新模式,鼓励企业开发出口深加工农产品,做好农产品深加工。

(六)加大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在遵守WTO规则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改变补贴方式,在增加农业教育、科学研究、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服务、自然灾害救助等方面实施更多的政策和措施。,并把原来主要补贴流通环节转移到补贴生产环节和农民,以减少成本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对外向型龙头企业给予政策性金融支持,积极拓展农业企业的企业融资渠道,提升省内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7)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文化。

一是要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农博会,让宁夏的特色农产品更好地销往全国,更多地走向世界。二是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设专栏,介绍我区各类名、特、优、新、稀、鲜农产品及加工食品,宣传我区外向型农业企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