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一篇关于生态规划的论文

2007年区域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分类及案例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文摘:生态环境图类型的划分是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地学信息图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在总结和比较以往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植被、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地理信息图谱的方法论,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构建了综合生态环境图谱分类体系,并以福建省为例,提出了福建省生态环境图谱分类体系。

关键词: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

引言在植被、地貌、景观、生态环境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地理信息图的方法论,借助遥感、生态环境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的各种环境要素集合和人类自身的分类指标体系。以福建省为例,提出了福建省生态环境的功能。本质上,本文对这些土地类型进行了归纳、比较和分析,前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等同于生态环境类型,但只考虑了土地自收日期:2006-05-15;修订日期:2006年6月-65438+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0371096);福建省教育厅基金(JA04265)资助;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2006F3110)。

2007年未考虑自然属性,延续或合并了土地利用变化、性别异同。在分区依据不能完全反映各种生态基础实际存在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可以使分类工作在相对一致的区域环境类型中进行。在领域上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景观生态分类是与生态环境分类相关的分类,是典型的分类方法(如表1)和系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0112-88,首先可以看到根据水热条件和生物气候带确定术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8],即术语的内涵和外在体系是相对统一的,此外还可以根据人类影响的强度将生态外延分为“生态环境”和“景观”两个基本原则。术语相关性[9~11]。根据同一生态环境3综合信息图分类系统类型的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明显相似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类型3.1分类目标和原则区,即:(1)黄河中上游;(2)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的分类不仅应包括地球③“三北”沙尘暴防治区;(4)南方丘陵红壤区;地表环境因素的分布和组合也应包括人类活动(5)北部落基山地区;(6)东北黑土丘陵区;(7)青藏高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同时应反映原始冻融保护区的地学信息;(8)草原区。、刘等[12]陕西省地图地理特征。通过地学认知和图形思维,在生态环境分类中,首先根据生态环境的整体结构和基础,对大量空间实践进行数据挖掘、分类和融合,将分类书的属性和功能特征分为区域生态环境和城乡聚落定位,以谱系图的形式表达,使图类表达的内部生态环境和水生态环境为三个系统。其中,区域生态容量有明确的空间定位概念[15]。环境系统根据区位、环境背景值和人为干扰,借鉴土地利用、景观和植被的分类系统,将区域划分为7个生态环境亚区。在亚区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的分类,坚持以下原则:按用途/土地覆被区分耕地、园地、养殖地、草灌(1)的原则,是划分生态环境区域的理论土地和人工林灌草地。风景名胜区、独立工矿区、未利用地等10类。这(2)划分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因为生态环境的生态环境分类是基于植被、土地利用、景观和生态环境分类系统的区域相似表1,表1与中国植被、土地利用、景观和生态环境分类系统的对比注:“★”表示有三个以上的系统有相关的分类类型。

不同的地点、环境背景值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生物分析对指标的设置和筛选[17]。状态环境综合信息图类型的属性和质量在空间和(1)指标因子权重分析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贯彻了频率(3)与优势因子相结合的原则,既考虑了多元统计,又利用万方期刊数据库从生物因子相关的1998~2005文献和影响环境的区划与分类指标的159文献中选取了近年来的研究人员。其次,差异是分类的主要依据。根据分类的目的和原则,进行专家咨询和评分。(4)正确评价人类活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然后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因素权重,这是由于人口密度和经济结构的差异。结合模糊聚类分析,得出权重值≥0.2为一级地,造成生态环境的差异,从而≥0.05为不同生态圈分区指标的二级分类指数,且≥0.01。分类指标(如表2所示)。(5)类型的划分除了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异同外,还需要考虑生态环境表2中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分类指标权重系数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治理、保护、建设方向的一致性。表2指标权重值制定相应措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分类(6)是一个系统的原则,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论要求图谱类型的分类要抽象、概括、总结,以便从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提取出地学基因图谱,更好地体现“谱”的特征[16]。大量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分类合并,抽象形成一个谱系。综合信息图册(图1)类型的总结和提炼过程。(2)一级生态环境区的划分。生态环境在宏观上表现为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空间组合和连续分布[2]。另一方面,不同生态环境区域的地理特征是地理信息图归纳和提炼的客观基础。所有选择简化和概括方法的应用,各种提取指标的确定,抽象对象重要性的评估,都必须受到区域地理特征的制约。因此,一般认为气候条件是大中尺度生态环境分异的主要决定因素,地貌是改变水热因子分布的主要因素[2,18,19]。因此,将生态环境区的主要指标划分为图1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研究的技术路线:①气候气象指标:干燥度,研究图普类型生态环境的过程年平均温度,≥10℃的积温,最冷月和最热月的平均温度。(2)地貌指标:海拔高度、起伏高度、相似地貌类型和特殊3.2指标选择和系统建设特点。遵循上述分类方案和原则,借鉴其他相关(3)次生生态环境类型分类体系,考虑遥感影像数据源(土地-基于区域生态环境区划、次生生态环境sat TM和ETM)的精度和编码方法的选择,其他分类指标采用土地覆被的自然属性和利用因子。为了使指标体系的建立客观反映区划的内容属性,根据地表覆盖自然生态系统中植被类型的区域分异规律,反映区域的主要特征,运用频数统计、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和等级地位等方法,将每个生态环境区划分为6类(表式和外观式)。水湿地和人工建筑的分类参考3)。此解释基于ARC/INFO和ArcView:原因、比例和利用。平台,以ETM遥感影像为背景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提取矢量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4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区域二级生态环境分类的空间分布图。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背靠大海。其南北基本以1000m以上的山脉与浙江、表3江西、广东的分类系统相分离,因此在地貌和水系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自然地理单元。相对独立的地貌和水系深刻影响着气候、土壤、植被等其他自然要素的形成和分布,使福建省生态环境表现出极大的相对独立性。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对资源的消耗和破坏也在不断扩大,产生了工业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将福建省划分为5个生态环境区,即闽西盆谷生态环境区、闽中低山区平原生态环境区、闽东北沿海生态环境区、闽东南丘陵平原生态环境区和闽东南沿海半岛岛屿生态环境区。首先,根据植被和土地利用状况,将各生态环境区划分为森林、草地、稀疏或无植被、水域湿地、农田和人工建筑六种类型。最后,在六个生态环境类型中,根据各生态环境区的内部差异划分三级图类型。全省共有80种生态环境类型(如图2)。结论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分类方案是在充分考察(4)三级生态环境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兼顾区域生态特征、环境空间结构和生态系统服务。为了使三级生态环境类型的划分反映区域功能、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进入生态环境类型质量的空间分布,需要对遥感图像中的生态环境类型进行分类定位。在划分生态环境区域特征(光谱特征、辐射特征、几何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首先强调区域内的基础地质地貌等。),客观反映了生态环境的综合特征、结构的自然分异基础和区域气候;其次,突出人物,实现专题几何图形和属性信息的提取。根据每个活动的功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区域的具体特征,为了反映地图高度集中的信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许多地区,自然形成、图像表达和揭示机理与规律的思想在第三层次中正在减少,代之以人类的激烈活动,同样的生态环境类型应该有相似的土地利用/干扰。将人类活动的类型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体现在土地覆被情况、相似的生态环境问题、相似的人性与人为影响并重的思想;最后,它关注该地区的主要活动规律。因此,三级生态环境类型的划分应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便于区域生态环境的管理,指标如下:①生态环境问题指标:生态环境敏感与合理建设,加强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与改善,本次脆弱性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②林草分类分别对一些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如低地、农田、荒漠和稀疏或有植被的土地的分类指标:高植被覆盖度和低植被覆盖度的针叶林等生态环区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的分类及案例分析。89.2图2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类型。总之,福建省生态环境图类型图分类体系,自然资源,1980,(3),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体现了[7]中国1: 1: 65438,中国1: 65438的未来生态环境。图(歼-47)。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0112-88。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65438+钟。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学[1]赵廷宁,,马。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北京:中国期刊,1998,9 (2): 217 ~ 221。国家环境科学出版社。等荆[2]刘,关海燕,李等。基于“3S”技术。西北五省(区)生态环境生态分类体系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2,9(3):236~ ~及其建设对策。地理科学进展,2002,21 (5): 403 ~ 240.409。[11]王,沈波。松辽盆地景观分类研究。水土保持科学技术[3]廖科。地球信息与数字地球图集。地理研究,2001,20信息,2001 (6): 36 ~ 38。(1): 56 ~ 61.刘,岳大鹏,关海燕等。陕西省生态环境分类与评价[4]廖科,陈文辉.生态环境动力学。11 (2): 159 ~ 161.规划建设。测绘科学,2004,29 (6): 11 ~ 14。土地生态学。阿姆斯特丹:SPB学院1994。出版,1995,200。[14]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6]赵,沈园村.全国1: 1万,重点省区1: 20万。90.地球与球体信息科学。2007年1980。李双成,杨勤业。中国生态区划的几个问题?生态学[15]廖科。建立中国自然景观综合信息图的原则和方法。报,1999,19 (5): 596 ~ 601。地理学报,2001。56(增刊):19~25。[20]陈百鸣。基于区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分区[16]廖科。地理信息图谱的探讨与展望。地理信息科学计划。地球科学进展,2001,20 (3): 4 (1): 14 ~ 20。[21]吴有恭。福建省综合自然区划。《福建省自然地图集》。傅[17],。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理与构建,科学技术出版社,65438。18(5):526~532.[22]廖科。生态环境遥感综合系列制图方法。地理学报,郑。福建省自然区划的新构想——作为环境建设,2005,60(3):479~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