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游|千年儒释道,古山水茶

第一次来武夷山是因为茶。

车站有些冷清,2020年的疫情影响了整个经济,包括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路上植被深浅不一,绿得连空气都闻起来香。

放下行李已经是晚上了。现在是繁忙的制茶季节。一切都围绕着一片叶子,当天采摘的鲜叶要隔夜。见了深圳的朋友后,直接去了当地的老茶厂。工厂建于1981年,历史悠久。

一下车,一股幽香的茶香扑面而来,洗去了我一路的疲惫。车间里灯火通明。听说今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茶人忙着做青做捻...整个工厂的空气中弥漫着茶的味道。主人邀请我们到接待室喝茶。未分类的粗茶,新的肉桂和隐藏的“牛肉”...蜜、花、果、不知名的香味通过全身的每一个毛孔渗透到每一个细胞。到了晚上十一点,我有点饿了。但对于制茶人和爱茶人来说,这一点可能只是个开始。

茶,喜欢,上瘾!

这几年喜欢武夷山茶。这可能也是我多年来离它如此之近,却因为种种原因和困难,在江湖中淡忘了它的原因。在生活中,如果你不够爱,你就无法抵挡岁月的洪流。当你坠入爱河时,它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爱情始于看见。我发现没有一片叶子真正做到了“吸取天地之精华”,做到了像茶一样的万物之理。

武夷山被称为茶叶品种王国。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瑰宝,没有工业污染。其中,岩茶,诞生于岩谷,在甘露的天空下。山上有世代相传的性群茶品种(当地人搬来的菜茶,即外来种)。经过长期的自然杂交,进化出了许多优良品系,如著名的“五大名杉”(大红袍、罗汉、白芨关、半边瑶、水金桂)、肉桂等。

牛栏坑是最著名的核心茶区之一。第二天去的时候,雨断断续续的下着,并没有阻挡大家的热情。上山的时候,没有看到过去忙忙碌碌的采茶。

岩石上的青苔是时间的痕迹。野花支撑着这些著名的冷杉,特别骄傲。坑溪里溅起的雨花,不影响它清透的肌肉。茶叶上的水珠还没来得及触碰,就突然从叶尖消失了。雨雾中的茶园美如诗!

从牛栏坑下山到“五公里”时雨停了。在散落在山间的茶园里,总有一两株或一排排的老茶树郁郁葱葱,特别高大,比周围的茶树高出两三倍,显得鹤立鸡群。老茶树的枝头长满了青苔,嫩叶芽也很活泼。当我进去闻了闻,我有一瞬间产生了一种崇敬的感觉。这些老茶树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来生长、展示或忍耐。

难怪老茶树泡茶速度很快,只需要一小杯,不到20秒就能直接感受到舌根的唾液。这种茶汤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岁月沉淀的甘香。

同样,桐木关,世界红茶鼻祖正山人种的发源地,早在17世纪就已经风靡欧洲宫廷。自然生态更加丰富多样。郁郁葱葱的背景中,竹林众多,不时点缀着一些时令花卉,淡雅、古朴、悠远。茶树偶尔露出石缝,融入树林。

这里的红茶很珍贵。据悉,500个农民每人只产10公斤左右,自然贵。我在别人的支持下喝了几杯。但是几十公里外的茶叶价格暴跌不是很糟糕吗?下午,我在30公里外的桐木关村民家里喝了一杯茶,满满的山野味道扑面而来,令人震惊,同时也有些微醺。

近年来,作为一个爱茶的人,我曾经认为好茶的标准只有山、野、老树。当我看到至少上千公里的茶园散布或分散或群居在各个角落时,我跨越了我的狭隘。

据说了解武夷山茶区文化,可以从“儒释道千年,山水茶代”这句话中找到答案。追根溯源,我感慨万千。

虽然儒释道在武夷山是“三教共山”,但中国几乎所有的名山都是三教共山,比如庐山、嵩山。谈山、谈水、谈佛不是第一。为什么是他?提出这句话的王志刚先生在武夷山申遗成功后回顾说:

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世界上一切看似不相关的东西都是相关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关联的能力。如果你有这个能力,你不仅可以发现美,还可以展现美,创造价值。

很多时候,不是不够好,而是缺乏发现和发现的勇气。茶与中国的儒释道关系密切。儒家以茶论道,佛家以茶助禅,道家以茶炼丹。茶让生活回归自然。茶是武夷山的灵魂,但不止于此。它需要被看到。看到它的美好,看到它的价值,看到它背后的努力。

最近经常和茶学的好老师好朋友讨论茶叶的质量标准。随着逐渐深入,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因素其实是相关的,生态和民生也是如此...谁是旁观者。但这种联系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去发现。

每个人心中都有好茶的标准。我们在注重品质的时候,要注重与一杯茶汤的联系,懂得品味适合自己的茶,更理性地认识一杯茶的美好未来,不仅在心里,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