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蒙牛和伊利乳业出了问题后,你还会继续选择蒙牛和伊利吗?

会与不会

重要么?

这篇文章读过以后

最让我脊背发凉的两段话:

因为质量不达标,为了求速度争夺市场,往牛奶里添加各种化学物质就成了各大奶制品企业默认的潜规则。既然蒙牛和伊利这些龙头老大都不怕添加,你怕个啥?更何况只要你不努力添加抢占市场,就休想在蒙牛与伊利的阴影下存活。

脂肪低了,加脂肪粉;细菌超标了,加抗生素;浓度低了,加乳清粉;发酸了,加碱面中和;蛋白质低了,加三聚氰胺蒙混。添加这些东西后的牛奶,只能保质六七个小时。因此,在将牛奶送检的车上还要备好双氧水,在检查前赶紧往里倒。

2008年,大头娃娃事件东窗事发,三鹿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三聚氰胺几乎成为一代人的噩梦,直到22年后的今天,5月份一起湖南郴州的“大头娃娃”报道,即便报道中说明了不是三聚氰胺所致,还是引发了一阵恐慌,曾经的噩梦被唤醒。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事发,有人背了锅,可解决方案呢?

2010年,蒙牛和伊利宣称由于三聚氰胺事件,不能往牛奶添加工业原料,所以无法提高奶源质量和制奶技术,就降低了检验标准。结果一降,就是世界最低。

蛋白质含量由旧国标的不低于2.95克/100克降低到了2.8克/100克。菌落不高于200万CFU/ml(越低越好),一下子比旧国标提高了150万,反观美国和欧盟,标准都比我们高的多,美国要求牛奶蛋白质不低于3.1克/100克,菌落总数不高于30万CFU/ml。欧盟要求更高,蛋白质不低于3.3克/100克,菌落总数不高于10万CFU/ml。大家可能对这些数据不太敏感,那我就直说了——蛋白质含量低于3g的牛奶,都是垃圾。

而08-10这两年间,中国某些乳业是如何应对这次行业危机的,不得而知,但从10年的标准来看,应该是痛定思痛之后,选择了同流合污。

2010年修改标准至今,也就是说,在这个科技创新,时代进步的10年里,所有人喝的都是比10年前标准还低,菌落还多,蛋白质含量还低的牛奶!

且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生什么大的质量问题掀起大风大浪,也就是说不出意外的话,这套标准很有可能被一直沿用下去。

而如今这件事情被放到台面上,在阳光底下暴露出来,大家开始号召抵制,然后呢?

买国产的其他品牌

请问国内的哪家乳制品企业不属于中国乳制品协会?

乳协的企业产品尚且如此,连乳协都没进去的你敢买?

而且你们觉得说不买就不买?

如今这两个企业已经在国内占了相当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