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敖的一生。
1944年7月,张敖调任湖北省图书馆馆长,即开始清点图书,整理目录,举办馆员培训班,使图书馆迅速开放借阅。抗战胜利后,张敖奉命将图书馆迁回武昌。张敖恪尽职守,将数十万册图书和大量崇文堂本,安全运抵,无一损失,受到省教育厅表彰。
张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从不入党,不慕权势,不谋私利,安于贫穷。他是一个淳朴淡泊的人,在教育界影响深远。尤其是他在担任尚高总统期间,对教师的选拔和任人唯贤非常严格,所以尚高的教学质量一直很高。
张鳌先生的一生
(作者:万春琪1922-1996,湖北经济学院教授,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张敖擅长吟诗,著有《任远诗》、《诗友合唱》、《南音余晖》、《南音劫后灰》等诗集,但均已失传。
张凹(1890-1946),原名,湖北蒲阴(今赤壁)人,山蟹张家人。他出身于张仁昌之家,父亲是宏远,字仁成,清末学生。王先生在农村受到启发,并在伊本学院学习。当时,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一所新学校,但转学到省墙的“中学”,与依桐的刘树琪(1890-1935)友好相处。辛亥革命成功后,王先生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民国五年(1916)毕业,商科学士。毕业后,经北洋政治家蒲国干(1876-1959)推荐,短期担任北京政府农商部商标局局长,次年辞职。
民主办学,投身教育。
1917年底,王先生协助蔡元培等北大学者创办私立孔德学校,注重科学精神的教学和培养。接着,他呼吁湖北省的长者支持,在北京聚集湖北学者、名人,集资创办了一所民办中学(以北京湖北会馆为校址),并出任该校校长。不久,他将智敏中学扩展成一所私立智敏大学,并继续担任校长。这是王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开始。以“民治”为校名,来源于孙中山先生的治国理论,显示了孙先生的民主政治思想。办学期间,我将负责一切,实行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学生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克服政局动荡、办学经费不足等困难,培养了一批人才。1924后,目睹北洋政权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广东政府积极准备北伐。由于政治选择,毅然关闭了学校,把校务交给了俞正清(地下党员,武汉解放后担任市教育局局长)、张传琼、郭子凡,部分湖北同事和学生回到了南方老家。刚到武汉的时候,我在汉口经营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1926、10年6月,北伐军攻克武昌,武汉国民政府和湖北省政府委员会(湖北省政府)相继成立。李(1890-1927)成为省政府委员、教育厅长。刘树琪从美国回来后从厦大回到本省工作,力劝刘先生关闭会计师事务所,并推荐刘先生担任教育厅巡视员。民国16年春,李改组省内中学,将原二中、三中、工科高中、商科高中、汉阳五中(又称清川中学)合并为第二省立高级中学(省立高等商科学校的前身)。重组后,王先生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省二中下辖四个系。第一、二部分设在汉口德国体育场德华学校(商科六个班)和汉阳针厂(工科六个班,转到省三中),第三、四部分设在汉口福德学校(初中十个班)。大革命失败后,桂系军阀、胡宗铎入侵武汉,李壮烈牺牲。武汉在国民党右派的血腥统治下,学校被迫停课。王先生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悲愤交加。刘树琪接任省政府委员、教育局长后,熟悉业务学习和教育,请刘先生接任二中校长。校址位于汉口华清街(现怡园路第十六女子中学),普通初级中学附属于武昌西彭娟宫媛。由于王老师的努力,“二中高商”在当时的社会上相当有名气,大部分家长都以孩子能入读“二中高商”为荣。此后十年(1929-1938),王先生历任教育厅厅长,省五中(襄阳)、青川中学、省六中(黄冈)、黄冈乡村师范学校校长,教育厅巡视员,多有建树。
抗日烽火,团结中华两次西迁
民国二十七年(1938)八月,日本侵略军进逼湖北,武汉告急。为了从敌人手中挽救幼童,湖北省政府仓促集资,组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湖北省联合中学”(学生全部公费),由时任省主席、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任校长,随省城西迁至浉河地区,寻找校址建校。当时形势危急,交通紧张,于是任命王先生为联合中学分校校长。尚高分校将原尚高一中、汉口职业学校、沙市职业学校合并为一所学校。由于西迁学校地点未定,呼吁学生先自行到宜昌集合。1938 165438+10月初,由于日寇天天狂轰滥炸沙、义,省代主席召集联中各分校校长开会,命令师生当天撤离宜昌,确保安全。尚高分局奉命连夜撤离。水路学堂家具书籍由教务长马护送,由“保亭”号轮船运往西边的巴东。船到了秭归的新滩,水很危险。不幸的是,当它被拖到海滩上时,它沉了。陆地方面,王先生亲自负责。他和班主任王鸣钦、工作人员李业贤一起,提着灯笼站在义昌河边的渡船上,数着学生们根据跳板过河的渡船,来回做了十多次转场,才把所有的学生渡到对岸的安安寺,又数了一遍人数,偷偷摸摸的过了桥过夜。这样夜间渡河,是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低空扫射。第二天天一亮,我们就出发去新校址,巴东楠木园。爬山越谷五六天,经过宜昌木桥溪、长阳高家堰、何家坪、郎平,到巴东野三关。在野三关休息了三天,我又出发了,向北拐,向一座更陡更野的山走去。第一夜在野花,第二天经葱坡在枣子坪,第三天在茅草、杨树林、魏家黄一带。当我们在野山关出发时,我们发现这条路很危险,很难走。全校的人分两天出发,第二天出发的人,我们可以看到前一天出发的人在悬崖上挂着的小路上爬行,可见山路的险峻。魏家黄地区是一座海拔2000多米的大山。往下看,隐约能看到楠木园的房子和人。长江如带,船如豆,飞机在脚下向西蜿蜒,云在头上蔓延。虽然目的地已经看得见了,但是要沿着陡坡直走两三个小时才能最终到达目的地。此时,已经是11月中旬了。楠木园位于巫峡中部,东临群峰,被危岩覆盖。北望江面,绝壁如屏。十几户人家在山上盖房子,沿着山坡延伸到村庄里。当500名来自尚高的师生突然到来时,生活变得异常艰难。水如油,食如金,蔬蔬不可得,流行病时常盛行。惊魂过后,我借了民房当宿舍,搭了茅屋当教室。因为粗糙所以保持简单,顺其自然。复课那天,全校一片欢腾。是1939 65438+2月12。此后,这一天被定为尚高校庆日,年年庆祝,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国二十九年(1940)九月,日寇西侵,沙市被减,宜昌被封。王老师带领师生第二次转移避难。全校师生分批乘“简阳”经瞿塘峡到达四川万县,然后徒步返回湖北,越过磨刀溪,翻越月山,过野茶坝,在当月剩余的时间里跋涉到利川王佳莹镇。王振,又名清源乡,意为清江之源,位于川鄂交界的高山上。地广人稀,虎啸。镇上的袍哥团伙很猖獗。尚高搬到这里后,他深受威胁。当地恶势力甚至扬言要杀死学生,赶走学校。为了消除隐患,王老师不得不忍辱负重,多方接触,屈尊拜娱当地“大叔”为了减少矛盾,我们把学校搬到了镇外,给每个学生发了木凳和方木板,草草收拾了一下,马上复课。此时,大多数学生无家可归,依赖于学校。学习在全校蔚然成风,无论生活是否互补,教学也越来越正规稳定。
作为一个区区少年,作者自始至终经历了这两次西迁,不言而喻,他锤炼了身体,升华了思想。但年过五百的王老师,却以惊人的毅力、坚强的个性、缜密的计划、与学生同甘苦的精神,深受师生喜爱。每次想到这些,他都由衷地佩服。
桃李满园,诗人们向古今致敬。
王老师从教30年,栽培了无数的桃李。但由于历史悠久,时代变迁,很难找到过去的痕迹。尚高两任总统经历了尚高建校史上最艰苦壮观的大革命时期(建校)和抗日战争时期(西迁)。他们主张办学重在实用,理论教学重在基础课,技术教学重在引进时间制度,选聘教师要求严格。他们培养的学生理论和操作都很好,被财务会计部门任命也很高兴。学生前景广阔,社会评价好。今天,王先生仍在用他的长处为人民服务。比如中南财经大学教授崔志清,商务部百货局局长胡铁夫,荆州市粮食局局长邱绪迟,沙洋农场总会计师韩永年,江汉大学会计老师郭斌超,作者都是上世纪40年代的陶立先生。
先生读书之余深谙宋诗,每逢公闲日,不枉吟诵。65438年至0929年,在省教育厅工作时加入著名的武汉南音诗社。在西迁离乱之际,他与语文老师陈生斋、黄、陈中宇、熊、何、校外同乡等重组了“南音诗社”,以歌咏忧国思乡之情,产生了《南音夕照》和《南音劫后灰》两部诗集。当时自制的蜡纸是作者刻的,没有广为流传。迁址后,现存诗由著名诗人秦晓芳、何编辑,余校订,著名社会人士于右任、马叙伦题写。它们被编成两卷《任远诗集》(任远:武昌先生寓所名称),原打算出版,但因经济困难一直未印。可惜每天都没了。
厌倦了去灾区,他进了省图书馆。
民国33年(1944),湖北图书馆(本馆首府恩施)龙洞资料室的善本被歹徒盗走,散落在街头小贩手中。消息传出,震惊朝野。省议员会必须为失职负责,原馆长必须离职。7月,王先生调任省图书馆馆长。这一次,他真的没能再去闯一次祸。上任后,他将立即整顿图书库存,用中西文编制图书目录;举办省会各机关图书馆员培训班;迁至舞阳大坝新址,正式对外开放。次年9月,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省馆奉命迁至武昌。王先生一方面派员来汉协助省教育厅人员杨接收伪省图书馆和佘山保兵馆下新楼(即现楼为伪满保安本部所占)的图书;数十万册图书及大量崇文版(张文祥在鄂时所刻,学界称之为珍品)的打包搬迁计划。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王先生协助创办了“恩施图书馆”。经过四个月的精心准备和三个月的努力,搬迁工作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八月顺利完成。9月,报纸和杂志阅览室向公众开放。10月,省教育厅发文表彰张先生,称“博物馆由恩施迁至武昌,所有公物经长途搬运,焕然一新,无任何损失。足以证明馆长爱护公物,事先周密计划,临时妥善保管。他应该得到奖励,以示鼓励。”
王先生在担任省馆馆长期间,重视藏书的增加,成绩斐然。自抗日战争以来,省图书馆不再购买任何书刊。国民党政府一直靠多发纸币维持局面,省库经费从未固定。但在王先生的努力下,其任内捐赠、接收、购买的图书相当可观:(1)音韵训诂家黄继纲捐赠的遗书4996册;(2)接收兴亚研究会汉口分会日文书籍5228册;(3)接收武昌图书馆图书654.38+02万余册;(四)从崇文书店接收崇文版线装书234种,每种保留5本,其余出售;(5)接收其他老版本约49000本;(6)收购省地方志馆首席篡位者张收藏的善本古籍261种,共计2098卷。这样,除去版次,藏品从原来的16万到7万翻了一番,达到33万多。
身后的悼念与荣耀,教学界的惋惜与敬意。
在中华民国四十五年(1946),王然先生在长期的战争动荡和流亡中惨淡经营,历尽艰辛。他终于精疲力竭,于2006年12月16日突然去世,享年57岁。王先生之死震惊学界,门墙哀悼。王先生去世的第二天,《武汉日报》报道如下:“(本报)省图书馆馆长张敖,因脑溢血,于昨日凌晨5时在省医院病逝。张子德庭,浦阴县人,北京大学毕业。他在一所省立中学当了十几年的校长,也是教学部的督学。他是耿介,擅长诗歌。他不遗余力地克服各种困难,热情过度。很遗憾他的同事听到了这个消息!" 65438年2月22日,"张古馆长治丧委员会先生"(主持人:省科技馆馆长、北大校友舒)在《武汉日报》上发表讣告,称张先生"生前曾在治丧委员会中友好组织,办理一切丧事,将军冯遗体报省图书馆。我们选择国历12月26日上午10: 00在省图书馆召开追悼会,上午11: 00送临时参观武昌大东门外的长春寺等相关事宜。65438+2月26日上午,在省图书馆大堂及前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数百人参加了会议,包括省政府的代表、教育界的同事、朋友、亲戚和老师、陶立先生等等。会后,他们都走了一会儿给常送行。整个仪式庄严肃穆。省尚高、武昌高级中学、一中、省科技馆、省生物馆等教学大厅所属单位已全部停课或关闭办公室。第二天,万省主席派秘书到博物馆吊唁。次年,王先生的灵柩葬于山,这是中活铺在程家山湾西侧的犀牛。马车进入普京后,沿途在汀泗桥和官塘举行路祭。到达中火铺后,举行隆重仪式接灵安葬。
王老师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不入党,不崇权,不谋私利。清贫生活的安心,培养人才的执着。尽职尽责,一直或已经;名声很大,受到教学界的尊重。他是一个单纯冷漠的人。身无华服,口无虚言,文无浮词,诗无彩词,言行完美。所以,在他去世的那天,朋友、亲人、老师、朋友都叹息了。痛苦的哲学家英年早逝,现实教育的巨大损失,身后的哀悼与荣耀,在当时的教育中真的是绝无仅有。
主要参考资料:
1.湖北省商业简报第十一册(1986):商学院卷;
二。湖北省图书馆历史(1984)。
198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