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5号,前世5号
90年代以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曾经辉煌的国企进入了暮年,或迁出城市,或破产倒闭。一座厂房被一台气势磅礴的推土机夷为平地;机器被当作废金属清理掉了。眼看着工业文明已经成为过去,逐渐消失在这座城市里,原来的物贸纺织厂,在沉寂了十年之后,变成了“运河五号”,一个被创意重新激活的街区。现在,它正以其华丽的转身被梦幻般地建造着。
前世:80年的历史见证了工业的兴衰
80年前,这里叫恒源昌。
20世纪30年代初,木器店老板唐梦茜、荆春生、费定安集资创办三和布厂,选址在古运河旁的三宝街141号,主要生产四十码白平纹细布和白斜纹。也许是因为木材贸易出身的老板对纺织行业不太熟悉,所以生意情况不太好。1933年,润源色布店老板毛喜章接手三和布厂,改名恒源布厂。“恒”意为长期,“源”来自“润元色布店”。
毛希章接手后,工厂有了真正的发展,不仅有织布,还有印染。1936成立恒源昌染织有限公司,在原名称后加“昌”字,代表繁荣昌盛,财源滚滚。
从1927到1937抗战前,是常州近代工业,尤其是纺织和印染工业出现奇迹的十年,成为常州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纺、织、染合资企业基本模式的确立,在当时具有开拓意义。这一时期,常州纺织业的设备和资本增长了8倍,被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称为“罕见的奇迹”。在这种环境下,恒源昌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工人增加到450人,织机增加到224台,厂房增加到265,438+000平方米。产品也有所扩展,注册了“童鹰”等商标。不仅如此,恒源昌还先后开设了定远纱布、定远杂货店,并开设了上海莘庄营业所等海外办事处。从生产到销售的模式初步形成,成为常州织造行业的龙头企业。
在今天的恒源昌历史陈列馆里,有一幅珍贵的字,是该厂一位中层管理人员通过亲戚,邀请时任国民政府军委副主席的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题写的厂名。此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封建买办的压迫,恒源昌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解放后,恒源昌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为公私合营的恒源昌染织厂。第一任国营厂长吴是原纺织工业部部长的父亲。1966年,该厂改制为完全国有的常州第五棉纺厂。1980年,考虑到产品的更新和丰富,再次更名为常州第五毛纺织厂。
这里出现了多名市、省劳动模范和两名全国劳动模范。一位是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严秀珍。另一个是赵武灵,他的织造集团被常州市命名为“赵武灵集团”。
该车间生产的毛毯早在1987就获得了纺织工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奖,并在1988获得了国际羊毛局的纯羊毛标志。沿用至今的“通盈牌”商标,见证了这个运河边工厂70多年的兴衰,也在今天迎来了它的华丽蜕变。
这种生活:由创造力激活的工业文明遗迹
两年前的今天,常州创意产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充分利用常州工贸存量资产优势,开发、保护和传承运河沿岸常州工业的文脉和记忆,以创造精神激活工业空间。
作为创意产业协会的主发起人,常州工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想到了位于三宝街141的原常州第五毛纺织厂。这家典型的“与江而生”的老工业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停产了。工厂,总面积36388平方米,在古运河南岸沉寂了十几年。但厂区内早期的房屋、日式建筑、一排排曲折的带有纺织企业特色的厂房,不禁让人想起著名的798艺术区——或许,它可以像北京的旧电子厂一样,在创意中获得重生。
在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后,国资工贸公司决定将古运河申遗与古运河石龙嘴传统景区整治结合起来,围绕“运河文化、工业遗产、创意产业”三大主题,以“改、减、加”的方式进行建设, 并将这座老厂房改造成以设计服务为主要品类,汇聚各类创意文化人才和企业的文化创意街区,并命名为“运河五”“五”保留了“五毛纺织厂”的原有标志,也是常州方言中“我”的谐音,鼓励年轻人传播激情,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运河五号”项目从规划之初就得到省市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被列为2010“文化旅游年”十大文化旅游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