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须拍马”是奉承别人的代名词。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俗话说“阿谀奉承”,大家可能都很熟悉,在元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下级官员用手拍上级(通常是蒙古人)的屁股,通过赞美自己的坐骑来奉承对方。至于“刘胡子”,来源于一个可以追溯到一个具体人的小故事。下面就来说说吧。

北宋初期,沿袭唐制,在门下省设政厅。其长官称之为“同书下定规之事”,即宰相,政事厅是宰相、副宰相(参与政事)和高级官员集中处理政务的地方。据宋代《寇准传》记载,有一天在宋真宗,宰相寇准和他的家人正在衙门里吃工作餐,不小心被汤弄脏了胡子。随后,副总理丁伟迅速起身擦拭。丁伟只比寇准小五岁。你可以想象一个半百岁的老人为另一个半百岁的老人捋胡子。这个夕阳红版的后山简直太美了。寇准也对这一幕怒不可遏,笑骂道:“你参政,难道是国家的大臣在给特首刷胡子?”这就是“刘旭”的由来。

丁伟是北宋著名的汉奸,《宋史》中专门有一章写的是“丁伟汉奸”。但是,看完之后,觉得很平淡。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讨皇帝欢心,说领导坏话以获得升迁。他根本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简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小的人。

当我们通常谈到“汉奸”时,一定会想到秦桧;说到“贪财”,小沈阳必然会浮现在脑海里;说起“残暴”,那一定是董卓,“狡诈”二字是白脸曹操的商标。然而,丁伟,只是一个普通而可笑的小官僚,就像短篇小说《刘胡子》一样,根本不能打动人心。

关于寇准,因为二十年前葛优主演的电视剧《寇老Xi二》的误导,大家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一个穷命的形象,总是拎着一个醋葫芦,表面油嘴滑舌,内心正直。据说葛优的父亲对他的解释非常不满,认为寇准出身名门,又是朝廷大员,不可能有那么多“痞气”。

这个批评很有道理。寇准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七岁时,他就能写诗,并因其才华而闻名。十九岁时,他考上了进士。史书上说,他是“一个富有的年轻人,纵欲无度,喝喜剧,关上门,逢宴脱衣”。他一生几经贬谪,但奢华潇洒的个性并未改变。据野史记载,他经常在房间里摆满蜡烛(当时普通家庭用的是油灯,蜡烛是奢侈品),通宵招待官员朋友,饮酒作乐。到他退场结束时,大家都觉得恍如隔世。

我真不明白丁伟为什么要见寇准。可能他只是觉得大家终究会相遇是人之常情吧。我说过,这是一个格局很小的人,兢兢业业地扮演着历史赋予他的角色,跳不出来。难怪他这么平庸。但是,格局和成功没有必然的联系。胸怀大志却只有几分才华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他们有能力之后,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寇准的格局很大,他们最终都会死在异乡。但是,我觉得格局是一个杠杆,让你突破某些条件的限制,去搬更大更辉煌的东西。有了格局,成功会更大,即使失败,也会更美丽更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