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昆虫在夏天会唱歌?(3种)
螽斯,也被称为蛞蝓和哥哥,是较大的松毛虫之一(彩图8)。体长约40毫米,通体绿色,品种多,分布广。每年有一代,成虫一般在7-9月活动。雄虫在剥皮后3 ~ 10天开始鸣叫,夏季天气炎热,蛞蝓往往鸣叫声大而有力。天气越热,越开心。俗话说,“蚱蜢叫,夏天来”。我国南北都有他们的“声”和“影”。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得粉丝青睐。
果果多见于袁野、灌木丛和矮林。它们经常藏在草丛或植物的茎杆里,非常善于跳跃,很难被抓住。有时候它的一条腿被抓住,它会毫不犹豫地“甩脚自保”,断腿逃跑。所以,抓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
虢国有很多种,在南方统称为“南哥”,在北方统称为“北哥”。按地域划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山东产的叫“鲁阁”,北京产的叫“葛炎”,陕西产的叫“金戈”。根据它们的生长期,“夏叫”这个名字出现在端午节后,声音低弱;立秋出现在10天后,被称为“晨叫”,身体健壮,叫声洪亮;深秋叫“冬虫”,声音微弱。根据它们的身体颜色,如果它们是绿色和闪亮的,就被称为“崔哥”,如果它们是绿色和白色的,就被称为“白鸽”或“粗糙的白鸽”,如果它们是紫色和铁色的,就被称为“铁哥”。如果按照眼睛的颜色来命名,有“红眼翠哥”和“黑眼铁哥”。如果是在野外捕捉的,则称之为“野虫”,人工饲养者称之为“孵虫”或“方虫”。
织娘,又称“络纬”或“络纱女”、“络丝娘”,是一种很早就被人们挑选出来观赏的歌唱昆虫。夏天和秋天,它们非常活跃地唱歌、调情、求爱,这是它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它和虻科一样,属于虻科。中国主要产于江浙一带,福建、山东也常见。织女一般比螽斯大,体长5 ~ 7厘米。多数为绿色,少数为黄褐色,偶尔有紫色。前翅发达而宽,约为腹部的两倍长。
织女常见于庄稼地、瓜棚豆摊、草苇中。白天,它们一动不动地躺在瓜果和藤蔓的枝叶之间。每当黄昏降临,它们就开始“纺织”。先弹一首“前奏曲”:“嘎-支嘎-支嘎-支”连续二十多遍,然后急转奏出主旋律:“支……”长音符,轻重分明,抑扬顿挫,长音高韵,像纺车的声音。不同品种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表明各自的身份,是吸引异性见面的信号和法宝。个体之间经常互相“竞争”,就像“歌唱比赛”一样,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浪漫”的色彩。听这种音乐会给人带来几分遐想,就像置身于田园般的乡村,令人心旷神怡。
如果你想自己去抓瘾,也不难。夜幕降临,手里拿着手电筒慢慢走。当你到达它的栖息地时,你必须轻轻地移动你的脚,仔细地搜寻,直到你找到猎物并迅速抓住它。在手电筒的反射下,人们一般不会逃跑。
织女的品种主要是颜色不同。仔细观察身体颜色发现有四种:紫色、浅绿、深绿、黄色。其中,紫红色较为罕见,品质较高,十分珍贵,俗称“红纱娘”;嫩绿色的“翠娘”也称精品,声音清脆明亮;黄色的“黄坡”较差,音色差,寿命短。
盛夏酷暑中的蝉鸣
在炎热的夏天,蝉可以给人们带来乐趣、宁静和凉爽。蝉鸣的抑扬顿挫常常让人想起童年的场景。夏天,雷雨过后,在树根周围的地面上可以发现一些圆形的洞穴。这是蝉出土的地方。如果你幸运的话,你可以在不脱壳的情况下抓住蝉。
蝉属于同翅目蝉总科,全世界约有1500种。上海最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蝉,也叫蝉。身长约4厘米,黝黑发亮,鸣声粗犷洪亮;二、蟑螂,长约2厘米,全身黑褐色,鸣叫声尖而长,连续不断;第三,蝉,体长约2.5厘米,头和胸部呈淡绿色,因深秋叫“欢”,故又称。
蝉会唱歌是因为它的腹部有一对角,这对角是由一层镜膜和一层耳膜组成的。当膜中的声带收缩时,它们产生声波并发出响亮的声音。但别忘了,蜂鸣声只有雄蝉才有,雌蝉是“哑”的。
蝉的生活方式很奇怪。夏天,蝉产卵后一周内死亡,卵一个月左右孵化。孵化后,若虫落到地上,自己在土里挖洞生活。在土壤中,它们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若虫期。成熟幼虫爬出洞穴后,慢慢爬到树干上,然后从头部和胸部裂开。很快,成虫就从蝉壳里爬了出来,它们的翅膀被展示出来,被阳光晒干。羽化过程约需1 ~ 3小时。最著名的物种是美国的17的蝉,13的蝉有三种,都是昆虫中的寿星。
抓蝉和抓其他会唱歌的昆虫不一样。蝉有趋光性。夜幕降临,只要在树干下烧一把火,同时敲敲树干,蝉就会扑向火堆。这时候赶紧上前活捉,就很有意思了。
中国三种著名的鸣禽
金草蛉、黄草蛉和黑草蛉属于直翅目蟋蟀科,是我国三大著名的鸣禽。
(1)金肉。为三大鸣虫之首,产于江浙一带。它们也可以在郊区的公园里找到。锦鸡体长8 ~ 9毫米,宽3.5毫米。天线长40毫米。头部宽阔,略呈横向。胸部略呈方形,前翅发达,宽,呈长方形。
锦鸡喜欢生活在芦苇和灌木丛下,花园和庭院,田舍树篱,冬青和其他树枝下,爬行和跳跃。喜欢在白天唱歌,声音清亮,音色如钟:李……李……李,节奏短,连续唱,间隔2秒。白天比晚上声音大。它们以植物的茎、叶和果实为食。每年发生一次,成虫期在8-9月间。
(2)黄蝇。又名大黄黄鹂、安徽黄鹂(彩图9)。大黄鱼鹰和小鱼鹰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大黄鱼鹰长约7毫米,宽2.5毫米,触角40毫米,比较小。体色金黄有光泽,非常漂亮。
黄鹳经常栖息在高大的白茅草,以及山坡上,水生植物和灌木附近。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屯溪和黄山。黄鹂日夜鸣叫,尤其在傍晚和清晨,声音清脆响亮,节奏很小,如:吉吉吉……...“,且连续发音每次持续7分钟以上。黄鹂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养、寿命长、善唱,歌声柔和悦耳,很容易受到松毛虫爱好者的青睐。
黄鹂的成虫出现在9月~ 10,是屯溪的特产。它在南山被称为“早秋黄鹂”,在于北山被称为“中秋黄鹂”。前者体型大,寿命长,有绿眼黑眼,黑腿金腿。后者体积小,寿命短。珍贵物种有飞翼、鸳鸯眼等。,而且数量稀少。
(3)墨蝇。也被称为蚂蚁和黑鸟。全身黝黑发亮,因胸部后板为黑色而得名。它是三大蝇中最漂亮的,娇小苗条,有“黑牡丹”的美誉。
主要产于江苏、上海、安徽等地。它的成虫在6-9月出现,体长约5毫米,经常栖息在田野、草地、公园草坪的山丘和草坡上,行动敏捷,非常善于跳跃。特别是它的脚附着力很强,可以倒挂在树叶背面。墨水笔不仅体态婀娜,唱腔优雅优美,很有特色。它不仅唱的时间长,而且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每次通话可以持续60分钟。如果几只墨鱼养在一起,它们会无休止地争鸣,形成一个愉快的合唱。
鸣禽在民间饲养历史悠久。虫箱一般用于喂食,如米粥、南瓜、菱角、苹果等。平时注意勤换食物,保持食物新鲜湿润。冬天保暖,适当养,就可以过春节了。在严冬和腊月里,听到鸣禽的歌声是一种极大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