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三皈依、五戒、十德、四照、六度是什么?

佛教入门-三归、五戒、十善、四象、六度

说到佛教,就要从三皈依说起。什么是三次转换?就是把“佛、法、僧”作为我们活在世上的准则。

“佛”是一个具有深刻洞察力和伟大洞察力的人。他是我们人类最善良最伟大的导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法”是佛祖唤醒的真理,是可以引导我们走向快乐幸福的永恒之光,要深入研究。

“和尚”就是严格遵守戒律,传承佛法的和尚。他们摒弃世间五欲,弘扬佛法,教育众生。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最亲密可见的老师。我们应该征求他们的意见。

“三化”有两种形式

第一,参加佛教寺庙或团体的宗教仪式,正式决定以“佛、法、僧”作为佛前在世的准则,这样你就是一个佛教徒。

第二,如果实在没有出家的地方,可以跪在佛前和菩萨像前,诚恳地说三个字:“弟子XXX,皈依佛门,皈依佛法,皈依和尚。”以“佛、法、僧”作为我未来职业的准则。这种人虽然没有参加“皈依”的宗教仪式,但心意相同,当然是佛教徒。从今以后,我是佛教徒,我要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同时,我们也要“下定决心”鼓励自己,警醒自己:“过去,我们死于昨日,未来,我们生于今日。”我们必须带着过去的坏思想、坏习惯、坏行为改过自新,依靠佛陀的教导,热爱我们的国家、人民、社会、亲人、父母、子女、家人,努力实践佛陀的教导,从而完成我们高尚的人格。

总结一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佛教徒,认真实践佛陀的教诲,达到成佛的目的,修行的途径是这样的:相信→明白→行动→证明:简单来说,我成了一个佛教徒。信佛(信)后;你必须认真学佛,了解佛法的理(解);知道佛陀的真理后,要进一步修行,按照佛陀的教导修行。这样,如果我们不懈努力,自始至终贯彻下去,就一定能得到涅槃的快乐(涅槃的意思是没有怀疑和烦恼,超越了生死的意义),这就亲身证明了佛陀所说的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佛,总有一天会成佛。

佛学是重新考证,不是什么都知道了再算。若能遵循教义,功德无量,知而不为等于无知。就五戒而言,数字小而重。在家出家,若能持守五戒,可称为清净居士,清净比丘,并能由戒而定,由定而智,断恶法,修善法,渐除之。消灾避难,健康长寿,享尽天伦之乐,受人尊敬,善行名士,身心愉悦。当你死的时候,你不会落入三种方式。你永远生在天堂,你被赐予了巨大的喜悦,甚至你是非凡的。你的功绩是不可估量的。如果一个居士打破了这五戒,他不仅是一个清净的居士,而且无法入戒受戒,所有的法度都无法坚持,所有的善法都无法成长,更谈不上成佛过日子了。出家之前,在诱惑之下是根本的戒律。它应该是干净的和被接受的,它不应该被破坏。比如一切植物,根被灭,枝、叶、花、果不能生,人被斩首,不能复活,不能住僧团,绝不会被抛弃在佛教之外。死后会三落,长期受苦。

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野心太大,要脚踏实地,从五戒做起,戒杀生,戒偷盗,戒淫,戒说谎,戒喝酒。

如何戒掉杀生?从佛教圣人、僧尼的父母到飞虫、爬虫,所有活着的动物,都不应该被故意杀害,被教导杀害,被赞美,被喜悦地杀害;所有被杀死的生物的肉都不应该被吃掉。当把众生想成父母,想成六亲,想成自己的身体,没有区别。古人云:“我皆为肉身,名不同。我是同性,只是换了个身体。”菩萨戒律之一是“不吃肉”。所以,千百年来,汉族佛教徒都是吃素不吃肉的,这就成了优良传统。不仅如此,还要对一切众生,永远有慈悲心和爱心,不要贪心?杀人的想法,一直保护学生,经常放,不打人,不骂人等。,并在日常行动中多方面实践戒律,才是真正的佛陀弟子。

如何戒掉偷窃?我们不能侵占公物、私物、寺庙、僧人的财产,甚至不能拿一根针一根草,而要自己给自己,去偷,去骗,甚至违反世界法律偷税漏税,无票乘车,冒充冒名顶替,搞贪污舞弊等等。,我们不应该为此做任何事情。自己不偷,不教他偷,不偷也开心。我们佛教徒要守护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心,抵御色、名、食、眠五欲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要诚实、节俭、正直、自尊。

如何戒掉卖淫?俗人家里,只有卖淫,除了正式配偶,不能有任何猥亵行为。出家,完全戒绝情欲,比如对天下所有男女犯罪,叫破戒。景云:“生死为根本,欲为第一。”他还说:“宁为贞洁而死,不为淫乱而活。”所以我们佛教徒要遵守这个戒律,时时修不净的观点,多读佛书,避免断业障,克制欲望。

如何戒掉说谎?谎言有四种:一种是撒谎,说是假的,骗人的;两者都是口若悬河,花言巧语,不道德;三者为恶,侮辱诽谤,骂人伤人;这四个人有两条舌头,说这说那,挑拨是非。还有就是弥天大谎,比如普通人自称圣人,说我指证了罗汉,这是极其严重的,不应该犯的。以上四种谎言要坚持不犯,另一种谎言是方便救人救急,保护生命,方便用权。说些慈悲有益的话不是罪。如果你为了自己的方便而说谎或撒谎,你应该立即忏悔,永远不要再这样做。

怎么戒酒?佛教徒是不允许喝各种酒的,除非是病情严重,酒精无法治愈的人。所谓药酒,也要在饮用前告知公众。没病,一滴都沾不到嘴唇。古代有一位优秀的女子,因饮酒禁欲而触犯五戒,导致种种错误。酗酒成瘾的人失去头脑和智慧,容易发生意外,触犯法律而死。因此,他们应该学习佛教,未雨绸缪。

我们入佛,首先要皈依三宝。我们入佛就要接受五戒,五戒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五戒,保持清净,一点都不违反。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不失去我们的生活和陷入三种方式。在遵守五戒的同时,也要积极奉行十善。

第一,放生,救人,保护学生,不杀学生。对人类而言,要时刻拯救生命,关爱穷人,关爱幼童,帮助残疾人,救助急需救助的人,调解纠纷,以及社会福利、慈善、维护和平等公益事业。我们要尽职尽责,勇于担当,也要学习古人的“水中救蚁,行而不伤虫,卷帘归燕,怜我不点灯”。随时随地永远慈悲,广修方便,见生就放,见难就救,等观音慈悲去普贤愿海。

第二,布施不偷。如缺衣少衣,缺吃少穿,求财送钱,求法;再比如看到盲人牵手,帮助腿脚不方便的人,在人有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在迷路的时候送一程,在不懂的时候给建议,在吵架打架的时候给建议,在老人摔倒的时候扶他起来,看到自杀的时候想办法救他,在需要的时候为他做点什么等等,乐善好施,见义勇为,捐钱助人,不惜牺牲他人。

第三,修行梵天(清净)不淫。和尚要完全戒淫,在家居士除正式夫妻外,不得发生性关系。依戒修行,念佛经,洁身自好,净化心灵,尊三宝,孝顺养父母,亲近良师,远离恶友,确信因果,广植福田,学习修法,斩断邪见,自行改造,成佛成道。

第四,实话实说,不撒谎。金刚经上说:“如来是真言者,真言者,通顺者,非谗言者,非母语者。”我们是佛的弟子,不应该说谎,混淆是非,颠倒是非。

第五,不要说英语,要说直来直去的语言。《Hokkekyo》说:“欲讲此经,戒妒而慢,欺邪而假心,常修品质而直行。”学佛者,其直心为道场,应心直,口直,行直。这才是佛教徒的本色,花言巧语,欺骗,这不是佛教徒该做的。

第六,说话中介语不带两舌。《实说》曰:“恩劝,虽离别,不得罪。如果恶心迷惑了他,那就是两种舌头,最得罪他,落入三种邪道。若为人,则天下恶。”所以,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和争吵时,要善意调解,解决困难和纠纷,化解积怨,解决纠纷。

第七,说软语而不是烂嘴。《Hokkekyo》说:“人口清净,终不患恶趣味。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会为那深沉而优美的声音而高兴。”我们作为佛教徒,要慈悲忍耐,要大声疾呼,要“温良恭俭让,不要暴力”。别人听到,也会欣然接受。如果他们说粗话,说狠话,谩骂,诽谤,别人肯定会像刀割一样痛苦,自己也必然痛苦。

第八,不贪但不干净。治愈贪婪。贪有五种,分别是财富、性、名、食、睡。苦于人为业是阻碍道修炼的主要因素。

1.贪钱:不要贪财产而要施舍——自己的财产不肯给别人,这叫“贪”,别人的财产想归我,这叫“贪”。贪婪的人会不择手段地寻找财产。不考虑法律,正义,良心,对他人的伤害等等。被收购后,他们要防着怕损失,千方百计,保安全,市场变化,提心吊胆,患得患失,焦虑不安,内心厌倦金钱,所以焦躁不安。这样的人怎么修行圣道?所以我们佛教徒要慈悲为怀,不吝啬自己的财产,也不贪别人的财产,把合理生活赚来的钱,用来供养父母老师,教育孩子,帮助危难中的亲友,救济患病孤寡的社会公益事业。这是佛教劝人慈悲济贪的方法。凡事皆有因。事业成熟了,财产就会聚集,事业分离了,财产就会流失。聚多了,输的快。你不放弃钱,钱也会放弃你。这是一定的规律,靠人力是救不了的。贪婪有什么用?佛陀曾说:“贪得无厌的产业太多,可取的产业太少。除了一时贪念,什么都麻烦。”

二、情欲:指男女之间的情欲。情欲源于爱情。因为喜欢他(她)这样美好的优点,所以产生了追求的念头。为了达到目的,他会不惜代价,不遗余力,赴汤蹈火,无论他的生活状态如何。连皇帝都不愿意做,不爱国不爱美。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对女人言听计从,言听计从。接君,历史上的人才,很多都失败在女人身上,所以有“英雄难过美人关”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原来这是我们所有众生的生死之根。《觉远经》说:“如果你想因爱而生,你的生命取决于欲望,你的爱是原因,你的爱是结果。”所以在佛教中,僧人必须戒淫,才能生死。比如继续爱欲,比如煮沙做饭,让他们苦练就永远成不了佛,所以和尚以戒为第一戒(主戒)。那么怎么打散卖淫呢?破淫要从破爱开始,也就是说,从思想开始。第一,尊重她们,对待所有女性都像姐妹和母亲一样,没有任何恶意。第二,杂质的概念。我们认为对方可爱的身体其实很不干净。可爱的身体只是迷惑你的一层皮。剥去皮,不过是一堆脓、血、痰、唾液、粪便、尿液、肌腱、骨头等。是什么让你想变得可爱?在显微镜下,各种昆虫成堆蠕动,互相吞食,剩下的分泌物通过全身的各种通道和毛孔排出体外,也就是大便、尿液、汗液和不干净的东西。x光下,是一堆骷髅的可怕骨架。红外仪下你能看到的是由红、黄、绿三种颜色组成的人体。经过透视分析,里面可能没有什么可爱的地方!人体是不断变化的,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想想生病时的各种情况,哭,吐,抽搐,生疮,流脓,呻吟,哭泣,甚至疯狂,悲伤。还能爱吗?而且睡着的时候身体僵硬死气沉沉,还流口水打呼噜,头发蓬乱,磨牙。你的梦里还有爱情吗?青春不是永久的,老年转眼间就过去了。那时候的我,脸色煞白,满脸皱纹,耳聋眼花,背驼着,行动摇摇晃晃。那时候还有爱情吗?直到最后的死亡:曾经的轻笑变成了僵尸,渐渐的青肿,流着血,皮开肉绽,面目全非,最后只剩下一具枯骨(详见九思)。上面说的不纯的肉体事实,是为了让我们理性觉醒,减少我们的爱,切断我们的情欲。一个人抱着满是屎臭味的皮包睡觉不是滋味吧?

3.贪图名声:名声是好东西。下班后自然就来了。如果你以名声为荣,你就不会进步。迷恋名声就是对名声的贪婪。不是你的功劳,拖在你身上更不对。有些人为了出名,宁愿花很多钱在活动上,有些人宁愿高人一等,有些人为了一个好名声,做各种各样的好事。佛生求名求利是不对的。名声越大,爬得越多,所以不能修行纯粹。名字其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实体,但比财富和色彩更微妙更深刻,很难放下去改变。两个同事,一起工作,结果一样,都夸他,不提你,最终都有些不爽。被诽谤了几句后,他们试图去死。偶尔和一个大人物说几句话,拍一张照片,或者拿个世界大奖,终生难忘。这不都是为了出名吗?有人说,君子不应该是神仙,应该是神仙,而且不怕贪名,直到下地狱。由此可见贪名的危害有多严重。佛经上说:“比如烧香,烟把香都发出来了”可以作为对贪名者的警示。

第四,暴食:食欲伴随一生。目的是为了充饥和维持生命。标准应该是一个字“饱”,但贪吃的人并不饱。他们应该多吃美味的食物,强调鲜味、营养、奢侈和调味。讲究色、香、味等。原来山珍海味还不够,连蜗牛蚂蚁都列为上品。为了贪婪,他们杀死了很多生命,花费了无数金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消耗了有用的精神,却造成了身体的各种疾病,因为高蛋白和重补品不是每个人都吸收的,动物尸体上各种毒菌繁殖的病毒被吞进了肚子里,被杀的时候有一种怨念,血液里产生毒素。吃大量的肉类和油腻食物,慢性病中毒和死亡必然会相继发生,所以普通人的疾病和死亡都来自暴饮暴食,占绝大多数,很少有人死于饥饿(饥荒除外)。佛教提倡素食。第一,出于慈悲,不忍心吃它的肉。第二,干净卫生,保证健康。第三,经济。也可以减轻市场压力。第四,简单省时,多出来的时间可以花在努力学习上,所以信佛的人省吃素是可取的,努力的人往往中午以后就不吃饭了。印度一位著名的医生希坡说:“当僧侣生病时,宜少吃。”。可见暴食是不可取的。

5.嗜睡:睡眠可以调节身体疲劳,使你醒来后精力充沛,可以继续工作。如果你睡过头了,你就会犯困。养成嗜睡习惯的人,会越来越想睡觉。睡得多的人会发胖,会失去精力,工作没有动力,对事业没有信心,定期坐下来修行佛法就会睡着。更何况这种人什么工作都做不好。佛教视之为过失,一生所有伟大的辰光都浪费在昏睡中,所以佛说:“你为什么要睡?一觉千年,不知佛法。”可以警惕。以上五种贪,简单提一下,供大家参考。一般来说,贪欲的根源是身体,身体是邪恶的聚集点。我们犯罪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身体。既然知道这个身体是不洁无常的,就不会为它做各种恶事。这是治愈贪婪的方法。

第九,培养慈悲不怒的观念。《Hokkekyo》说:“来室者,众生中慈悲心,来衣者,温柔忍让。”《论智慧》说:“大恩悦一切众生,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菩萨修行者:”不要为自己求福,希望众生解脱苦。“我们佛教徒要学习佛菩萨的慈悲,善待一切众生,如父、母、六亲,时时想着苦乐,不应怀?恨怒,让他从苦难中得到快乐。

第十,培养无妄想的业障观。《缘起经典》说:“事出有因,今生有因。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破坏。”见万物有缘有缘,因果不断,空间无边,相互依存,错综复杂,时间无尽,连续循环,形成“遍布全国,穷三际”的因果关系。你还能想出什么?以上十善法,要从身、口、心三个方面,眼、鼻、舌、身、心六个方面去修行,做到三方面清净,六方面清净和谐,远离五欲,做一个纯粹的佛弟子。我们佛门弟子,不仅要知道一些佛法术语,增长一些佛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诚心的释证、修证的信念,确信五戒十善能使我们从苦中得快乐。认真修行,坚持到底,就会获得天人合一的胜利,才会对听觉、感觉、菩萨乃至无上菩提产生兴趣。能如此,对国家来说,这样的人也是爱国守法的好公民。先说四射六度的道理。佛菩萨教育众生有两种方式:确信和被接受。对于强难众生,善法难调,但必以威严服之,使其由恶转善。所以顽强的众生从内有慈悲心,从外有力量,从金刚有愤怒,这是方便的方法。比如父母严厉惩罚不听话的孩子,希望孩子进步,直到愿意听为止,或者用接受的方法。

四幅图中的“取”字,有引导、接纳的意思。四象,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接纳众生时应坚持的四法:

一、布施,布施有三种:①金融布施,以金银、财宝、粮食、衣服、药物等物施于慧世众生,称为外金融布施;用身心的力量布施他人,叫家庭内部布施。(2)佛法修行,顺应人的要求,告诉他们佛法的道理;印佛经给人看;或者把自己的功德回诵给众生,这就是佛法。3无畏应用,给病者送药;对于迷路的人,指明方向;调解并向做错事的人道歉;任何促进世界和平和社会安宁的事情,比如救灾,都叫无畏。

二、情话《心经》说:“凡男为我父,凡女为我母。”作为父母,自然亲爱。《华严经》说:“菩萨若能顺应众生,则能供养诸佛。若使一切众生皆乐,则使一切如来皆乐。”古德说:“这辈子,人是幸福的,但上辈子,人是幸福的。”所以我们对人说话,要亲切,要亲切安慰,要诚实,要直爽,要和解,要温柔,让他们尊重三宝,遵从教义。

第三,对旅行有好处。普贤的遗愿说:“作百病之良医;给迷失方向的人指出正确的道路;在漆黑的夜里,为了光明;穷则隐之。”我们菩萨修行者有三业:身、口、心。我们要做事,要说话,要正念。我们要以众生利益为出发点,乐于助人,与人为善,人自然会乐于被教。

四、同事,观音普门品说,“应该说老人身体健康,就是现在身体健康;应该说,外行的人是外行;应该说,杀官体的人,现在也在杀官体;..... "观音菩萨普门显身,随班化身,齐心协力,同窗印心,即志同道合,故易得菩提。以上四法,都是方便菩萨利益众生。“善知一切众生方便,巧为佛法功尘。”我就是这个意思。

再来说说六度。“度”字包含了经济交叉和转型的意思。印度梵语意为“波罗蜜多”,意为彼岸。也就是说:可以度过生死之海,到幸福的彼岸。六度是让人穿越生死海的六种方式。这六种方法是:

首先,给予是贪婪的,

第二,破戒罪,

第三,羞辱的程度,

第四,精细进度懈怠,

第五,禅定程度分散,

第六,般若愚痴。

一、布施:布施就是用福利待遇给别人布施。《无量寿经》说:“施善于人”叫布施。给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施舍:给予他人金钱和财产。比如我们慷慨解囊,或者帮助穷人,或者帮助有迫切需要的人,这就叫布施。为别人做事也是一种经济资助。

(2)佛法修行:指人格的启发和学习的引导。能够把佛法的道理讲给别人听,比如讲经、送经,使人得到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这叫佛法修行。

(3)无畏:是指拯救他人的苦难,使他人从恐怖和焦虑中解脱出来。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用言语安慰对方,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帮助他们度过危机,在他们情绪低落时,激发他们的勇气和信心。这叫无畏的付出。

布施要以慈悲心为基础,带着喜悦去布施,不要觉得我能布施(产生优越感)和你在被布施(感到轻蔑),也要在意布施的财物数量、价值和价格等等。我甚至想得到报应,或者需要有人用各种方式感谢你。这都是错的。

第二,守戒:戒有防过止错的作用。一般信佛学佛的人,必须遵守戒律,远离错误,才能身心安定,发展智慧,成为佛教徒。有五戒、八戒、十戒、足戒、菩萨戒等等,分为三种。(详细条文在戒律书里)叫三居境界。

①遵守法规戒律:就是遵守佛教的戒律,不做各种恶事(做了就破了戒)。

2修善戒:奉行一切善德(不做善德就是破戒)。

3修一切众生戒:修一切善法,利益一切众生(不救一切众生,就破戒)。

以上三戒,身体力行,行为处世,端庄有礼,不犯尊严,不做各种恶事,不说各种恶言,一切恶事皆断。第二步,做一切有益于大众世界的善事。第三步,修习一切善法,使心清净,以此法教一切众生,达到清净平和的境界。佛陀所说的:“一切恶事都要避免,一切善的人都要追求和净化自己,这就是佛教的一切。”就是这个意思,佛教中遵守戒律是多么重要。

三、忍辱负重:别人打骂我,讽刺、诽谤、侮辱、不公等。,却能忍,不住?仇恨、报复和后悔。是学佛行善不可或缺的修炼技巧。古人曾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况且学佛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事业。我们通过努力积累的成果,不忍辱负重就会被人记住?毁于大火。佛经里说的“一念”?从内心深处,一百万道屏障打开了。“事实就是如此。遗书上说:“能做到的忍者,才称得上是厉害的大人。“学佛的人,心胸要宽广,要渊博,要有修养。我没有吗?我不讨厌人。对恶人的怜悯侵犯了他们,因为他们没有知识,不懂道理。要成就大业,就要在向善的路上有坚定的信心。它不因逆境的艰难而受阻,不因顺境的快乐而转移,不因寒冷、炎热、风雪、饥饿、干渴、衰老和疾病而动摇。在修行佛法上。为了成就一切,一切由自然而生,由命运而无性。不管怎么做,动静一致。这是屈辱和功夫的深刻成就。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四、勤奋:勤奋就是前进。优秀不杂,进步不退。六度之外的五度,只有靠勤奋才能达到。如果我们想成功地做某事,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学佛是件大事,尤其如此。比如种地,今天锄两锄,明天锄两锄,不会有什么收获。钻个洞,东钻西钻,一个洞也钻不进去。停止学习那十八般兵器的一切,是学不好武功的。所以要精准,要勤奋,要彻底。当然要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时刻鼓励自己;学业不进则退,时光一去不复返。别人能做到的,为什么我做不到,人生无常,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五、禅定:梵文禅,此云宁静,六祖慧能曰:“外相为禅,内混沌定。”也叫禅,是一种努力,扫除心中的一切妄想,使心专注于一种境地。禅修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有“无有佛,无有佛”的说法。的句子。没有决心就无法发展智慧,当然也无法成佛。修行打坐,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减少对钱、色、名、食、睡的贪念,消除?恨心,平时本着清净戒律行事,注意两种干扰,盘腿而坐,调整身、气、心。方正有“外诸缘,内无呼吸,心如墙,故能入道。”这四句话可以概括一切。(详情请阅读《静坐入门》、《小站》、《六妙门》等书籍。)当你冥想到一定的时间,就会有各种清净、快乐、奇异的境界。此时不可贪得无厌,产生邪念,否则会误入歧途,走火入魔,疯疯癫癫。禅宗修行必须有大师指导,以守戒为基础,以戒定心,以定慧是学佛的法则。禅定是深刻的,你可以得到第一次禅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禅定,甚至各种伟大的决定。当时行者的身心快乐是前所未有的,是世间一切快乐都比不上的。他能够生出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直到他死去,证明涅槃。

6.般若:般若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智慧。它有着深刻的含义,有着知识、分离、简单的选择和决定等多种含义。明白真理是最高的智慧。和谐清晰,普通书面语说不透。只能用比喻来理解,如云:“般若像一团大火,一触即燃,像一把利剑,能削一切。般若知一切法而不染一切法,就像一面能见远近而不执的镜子。六度中,是眼,使修行者不执着。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智慧,都要修行佛法。没有智慧,不仅事倍功半,还会误入歧途。可见般若的重要性,引导人们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以上六度,是菩萨改造自己,快乐有情的大愿。这六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修行者要六度共修,不可偏废一件事。持戒不布施,不能取众生;布施而不持戒,难学智慧;忍辱不勤奋,那么事业就难以成就;勤而不辱;邪恶的影响很难消失;没有智慧的冥想是固执的;没有冥想的智慧让一切都变得容易移动。所以要菩提心,学菩萨愿,广修六度万行,直到成佛果。

总之,五戒十善,四笔六度,是佛教信徒的基本修行,也是从凡夫到佛门的必经之路。赵朴初校长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希望大家遵循五戒十善来净化自己,修四戒六度利民,自觉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间天堂。(杨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