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现在的主导产业、相关产业、潜力产业有哪些?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就业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农村生产力、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地位。

回顾该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三次跨越。八五起步,九五快速发展,十五整合拓展。到2000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比1995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一次跨越;2004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70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去年超过6543.8+080亿元,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产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努力把以玉米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并初步走出了一条农业资源大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进农业、以强促农、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五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25%以上,成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从五个方面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稳定了粮食和畜产品的市场和价格,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该省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丰收,近三年创历史新高,2008年产量达到568亿斤的基本原因。也是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肉类总产量达到384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到5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而且提高了国家粮食和粮食安全水平。

二是推动粮食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长了粮食产业链,转化增值幅度不断提高,把几代吉林人的玉米黄金梦变成了现实;另一方面,解决了困扰我们十几年的卖粮问题,彻底扭转了收获后粮食卖不出去、存不出去、调不出去、补不上、增不上去甚至减少的局面。

三是形成了多元化就业、快速增收的农民增收新格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近330万城乡就业,占全省城乡就业的20%,形成了本地贴近全省的就业局面。同时,农业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劳务收入大幅增加。再加上其他产业的发展,农民现在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增收、多点增收的格局。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6%,2006年增长8.8%,2007年增长10%,2008年增长超过17%。

四是促进全省产业结构升级。多年来,吉林工业一直是汽车、石化产业的支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工业经济由双轮驱动转变为三足支撑。截至2008年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543.8+0.86亿元,同比增长654.38+0.08%。

五是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目前,在大多数县,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县域工业的主导产业,县域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08年底,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0%以上。“农业大县、工业小县、金融穷县”的局面正在有效改变。

二是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该省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科学规划,强化措施,共同推进。

一是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随着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要统筹城乡、工农和整个“三农”工作,就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用效益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提升工业化水平来发展农村经济。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把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全省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正是我们抓住了农产品加工业这个关键点,既解决了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又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实现了多层次多环节的增值增效;不仅使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的增值收益,还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既促进了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又促进了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农产品提质增效。全省上下形成了发展粮食不是负担而是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的认识。

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连接市场,连接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在加工转化、多重增值、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年来,我们采取内援外引、重组兼并、技改扩产等措施,新建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2025个,其中52个项目投资6543.8+多亿元,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生猪、肉牛、禽业、中药、特产、乳业、绿色食品等10家大型加工企业集团。全省农业产业化大型组织3510多家,全省重点龙头企业32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90多家。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50亿斤,实际加工能力达到280亿斤,畜禽加工能力达到4654.38+亿头(只),实际加工能力达到3654.38+亿头(只);农产品加工业覆盖25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6.4%。

目前,长春大成玉米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之一,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二,赖氨酸销量占世界市场的70%。郝跃集团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占全国牛肉出口的50%;德达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进入中国进出口企业500强行列。短短几年,粮食、畜禽、特产加工品种从不足100个发展到3000多个。玉米加工增值幅度达到了几十倍。

三是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是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决定着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围绕基地建设,我们主要抓了三件事:

(1)推进标准化。从产地环境、种植养殖过程,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全程标准化,各类标准制定(修订)实施至1096。

(2)技术集成。2004年以来,该省连续5年通过财政补贴135万元,组装集成了一批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技术和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技术,在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基地建设规模。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的黄金玉米、东部地区的特色药材、西部地区的杂粮油料、郊区的肉蛋奶果蔬等四大优势农产品区域产业带不断上规模。

第四,坚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从该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和引导,着力打造五大平台。

(1)政策平台。为促进该省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2005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姬发[2005]26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姬发[2005]27号)两个文件,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政策支持。同时,连续三年在全省举办乡镇企业“创业杯”大赛,全力推动全省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对成绩突出的市(州)、县(市、区)政府和部门进行表彰奖励。

(2)融资平台。省政府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和项目补贴等形式,引导金融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2007年和2008年分别投放2亿多元,拉动社会投资300多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贷款6543.8+000多亿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利益连接平台。近年来,省政府组织省重点龙头企业将农产品产销与县市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进“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806个,带动农民205万人,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4)市场开发平台。各级政府着力培育品牌、推广名牌、开拓市场,努力整合吉林丁基大米、吉林长白山人参、通化葡萄酒、长白山阳泉矿泉水四大品牌。郝跃分割牛肉、德达火腿肠、通化葡萄酒等产品先后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特别是连续举办了第七届长春农博会和30多个国内外展会,以及全国乡镇企业振兴东北老基地农产品加工交易会,引进了2000多个名特优绿色新产品,打造了吉林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品牌。

(5)项目建设平台。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储备50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同时建成22个农产品加工产业集中区,实施重点企业和骨干企业区域推进,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放在一起,加大对中小项目的扶持力度,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用地、用水、用电等一系列制约性问题。

第三,立足大局,精心谋划,实现高起点又好又快发展。

吉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也是商品粮主要调出省份之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立足建设现代农业,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和企业家成长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区域联合、集群发展、多极增长、整体提升。

一是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食品加工业发展。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额度,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文明、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贯彻落实省政府〔2009〕56号文件《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精神,确保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到2010,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到2015,达到6000亿元以上,实现在现有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

二是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增加商品粮6543.8亿斤,实施沃土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机化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综合措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全省粮食产量在500亿斤的基础上再增加6543.8亿斤,总产量达到600亿斤。粮食加工能力稳定在350亿斤。

三是加强管理,提升服务。2007年8月,省编办批准省乡镇企业局挂上农产品加工局牌子,明确了农产品加工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条例》已列入省人大五年立法规划。今后,我们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推广力度,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该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走出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产品加工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编者按: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而且在搞活经济、满足人们各种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看到,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战役中,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要扶持的对象,也是“冲锋在前”的重要力量。应对危机,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是保当前增长、保长远发展的需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保增长增添动力,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从资源禀赋和市场空间来看,中国经济有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坚实基础。通过将这些良好的条件和因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以应对危机,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