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的绿茶是谁放在神坛上的?
Toutu |谁最中国?
公元16世纪末的一个春天,桂系使臣徐应元之子、杭城富二代圈子里的著名文艺家许次纾,在他的新书《茶疏》里,对绿茶的采茶季节写下了这样的描述:“清明太早,长夏太晚,谷雨前后时间适中。”这种季节性的选择和如今老茶客青睐的好茶如出一辙:明日之前口感太淡,绿茶最佳采摘季节在谷雨前后。几年后,徐公子因《茶疏》一书一举成名,成为继茶圣陆羽之后最受推崇的茶学理论大师之一。
但奇怪的是,他的《清明太早》却被后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最迟从18世纪开始,茶叶必须在明朝以前,越早越贵的文化就已经渗透到这个国家。明朝以前淡而无味的茶叶,成了很好的礼品,而爱茶的人自己则喝五谷雨茶。是谁把明朝以前的茶放在了不配德的神坛上?
第65438号+0-烟酒茶咖啡四大爱好中,茶的口味比较单一。解构茶的味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植物氨基酸带来鲜味,多酚带来苦味,咖啡因和茶碱带来兴奋和愉悦。其中,咖啡因和茶碱的含量主要取决于茶叶发酵的深度和茶叶的提取方法,与季节相关性不大。真正与季节高度相关的是茶多酚和氨基酸。氨基酸主要来源于越冬期间茶叶中营养物质的积累。植物生长主要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部分。首先是营养生长,即植物从空气、土壤和水中吸取各种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蛋白质、氨基酸等可供自身利用的物质。而生殖生长后,在适宜的环境下,植物利用营养上会生长的物质来完成萌发、生长、繁殖等一系列植物生命的变化。一般来说,茶树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冬季会优先进行营养生长过程,叶片中积累了大量的氨基酸;天气温暖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会齐头并进,叶片长得更快,纤维更细,营养积累不足。另外有些营养会被花和水果吸收,氨基酸含量肯定没有春天那么丰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和冬天生长周期长、籽粒灌浆饱满的冬小麦,肯定比长势快的春小麦好吃是一个道理。另一方面,多酚是茶树生殖生长的副产品。人们常说绿茶“闻起来像草”,这是茶多酚带来的。绿茶的鲜香和乌龙茶、红茶等发酵茶中的浓郁香味,都来自于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分解和挥发。因此,茶的味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茶氨酸和茶多酚之间的平衡——前者提供了一种鲜甜的味道,后者提供了一部分苦味和独特的香味。但一个悖论是,富含氨基酸的茶越早越冬越好;多酚类物质的多少取决于初春茶树的生长情况,它们是随时间而增加的风味物质。采茶的时令,本质上是茶氨酸和茶多酚的独特妥协,象征着中国文人推崇的中庸之道。这是中国成为茶的发源地和流行地的关键逻辑一致性。来源| @谁是最中国的No.2其实中国历代饮茶人一直在这种妥协中寻找最佳口感。陆羽在《茶经》中说:“所有采茶都是在二、三、四月之间。”换算成阳历,三月到五月之间,是一个值得采茶的季节。从四川孟定、浙江紫尊、江苏洋县,不同海拔的不同茶区、茶树品种,生长周期也不一样。其实陆羽提出的三个月理论,给不同地方茶叶不同程度的萌芽和成熟留下了充足的时间。明代许次纾说“清明过早,长夏过晚,谷雨前后时间适中”,其实从江浙产茶区来看,《茶经》的采摘时间是进一步细化和细化的。这与明代茶叶种植养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关,也与炒绿茶技术的成熟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以前就有一种“前社茶”,比明代以前更早。俱乐部是指春季俱乐部日,这是春季开始后的第五个五一节,人们将在这一天祭祀土地神。顾名思义,这种会前茶不是用来喝的,是用来祭祀的。唐代李瑛《茶山拱北歌》中“王城路十日四千,到了必甚清”,意思是祭祀用的茶叶要在清明节前送到京城;欧阳修的茶诗曾多次描写茶农为早茶“唤山”;宋代历史上有一则轶事,说宋徽宗要求各地都要在社前以茶进贡。本质上,这是皇权和士大夫在执掌农耕政权,寻求一个好年景的农耕和好运,祈求风调雨顺和丰收。茶是农之始,农是国事之本。自淮南乞丐朱重八登基后,祭祀茶的习俗逐渐消失。明天之前和今天的茶无关。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趋势,中国绿茶的采摘时间会越来越因地制宜、因种而制,形成类似于中国各种酒、饮料的冲泡的细分。然而1644年,多重巧合下的山海关之战,打断了文明的进程,从此改变了中国绿茶的命运。No.3 3 1751农历二月,乾隆皇帝来到杭州。看到村民采茶后,他写了一首打油诗《看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只有骑火产品才是最好的。西湖龙井以老字号闻名,宜尝之。”作为中国历史上个人修养最高的皇帝之一,乾隆皇帝精通汉、满、蒙、藏、维五种不同的语言。在这首打油诗中,他引用了白居易《李恊六郎中送新蜀茶》中“红纸是书后一封信,绿芽是春前十片火”的句子。“火前”是指清明寒食节前,禁止用火。虽然甘龙熟悉唐诗,但汉语不是他的母语。他对白居易原诗的理解有两个错误:诗人写的是川茶,不是江浙茶,两地海拔气候、茶叶品种不同;诗人感谢千里之外的朋友送来鹅毛,而不是赞美明朝以前的茶有多好喝。对于喝惯了奶茶的满族贵族来说,中国文化中喝茶背后的玄机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来源| @中国最讽刺的人是谁?在乾隆年间内务府的贡档中,龙井茶的贡期其实并不在清明初春,而是在农历6-8月前后,经过后期的采收和贮灰。后来皇帝自己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在第二、三次南巡时,写了两句采茶诗:“雨前价贵,雨后价便宜”和“寸芽出烂石,谷雨前烘季”。这就相当于弥补了他之前对杭州龙井茶不熟悉的错误,但是“只有骑火品才是最好的”这句话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广为流传并保存了下来。因为明朝以前茶叶本身产量不高,舶来品能活,有了皇帝的金口玉言的认可,无数茶商才会犯错,跟进炒作。于是,茶叶市场弥漫着“茶贵春早”的攀比和焦虑。接下来的200年,价格越来越离谱。一个比较详细的是,与乾隆同时代的日本,一本名为《茶经详解》的书记载了江户时代日本绿茶种植的改进:每年三月,茶树开始发芽后,茶农为了控制茶芽的生长速度,开始用稻草或冷纱布覆盖茶树,减缓其生长,增加茶的滋味浓度。来源| @中国最出名的是谁?所谓“遮荫法”种植的茶叶,最迟每年5月中旬才能完成。还要放在避光防潮的仓库里保存一个月以上,这样茶叶褪色后才能出售。虽然在唐朝蒸青之后的几百年里,日本的制茶技术并没有什么大的改进,也没有像中国那样的烘青、晒青、炒青的技术迭代。但《味道的起源》中一片小叶子的完美,或许已经隐喻了后来甲午战争的结局。看看你知道些什么。图像来源| @京京京京京京四青中、后叶,一种茶树育种技术的变革开始大规模传播:扦插。在此之前,所有茶树育种都依靠跨株授粉。比如因为父母基因匹配不稳定,授粉得到的下一代茶树会发生不可控的变化。但是切割就完全不一样了,本质上是同性繁殖,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动物克隆。通过扦插,茶树的一些个体特征可以稳定遗传。这是栽培技术的突破,可以保存更好的茶叶基因。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以前茶叶的高价促使茶农和茶商借助切割技术反复筛选品种,进一步提前茶叶的采摘时间。被技术和经济异化的典型案例。1965年,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扦插技术的帮助下,培育出一种龙井茶,产量比普通茶树高30%,出芽和采收时间比普通茶树早10多天。因为是60年代栽培的第43代龙井,所以取名6043。70年代以后简称龙井43。从1972开始,龙井43号的种植在浙江各地的龙井产区大面积推广。杭州西湖街道龙井村档案显示,龙井43投产后,结合上市早、产量增加两大优势,茶农年收入可增加10倍。对于农民来说,巨大的利益让他们拔掉了种了几十年的老茶树,改种龙井43。更可怕的是,短短几年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绿茶产区全面跟进种植龙井43。绿茶的种群多样性遭受了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到目前为止,不管商标是西湖龙井、恩施尤鲁、黄山毛峰还是安吉白茶,第一批能在早春上市的绿茶,本质上都是龙井43号,各地都有种植。其实明日之前茶的功能定位也决定了很少有人会追求一杯茶里的细腻内敛的味道,而是送礼时的面子和价格。-END-杭州西湖杨公堤附近的西湖国宾馆里有一个小茶园,茶园门口立着一块“主席采茶处”的牌子。这是毛主席4月28日入住时亲自采茶的地方,1963。当时接待主席的杨回忆说,主席曾对国宾馆茶园管理员说:“龙井茶现在是最好的,你要好好管理,不要浪费了。”可惜,似乎没有人能记得主席采茶的日子;相反,一个外来的封建帝王,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疏漏,至今主导着这个国家茶产业的走向。这是一面反映世界繁华的镜子,也是一幅讽喻滑稽世界的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