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无品牌自制食品一定是“三无产品”如何辨别?
网购越来越方便,加上便捷的物流,各种直播和短视频推荐,全国各地的特产随时展示,让人忍不住想买一个。但是很多所谓的特产并没有相对规范合法的标签,让人又爱又担心。本人有几年的特产网购经验,在此分享一下。
1,三无产品的法律意义和大众认知。
《质量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必须与产品质量检验证明、产品名称、生产企业中文名称和地址、产品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或者有效期限等相符。
通俗来说,当你看到或者手里拿着一个包装好的食品,包装袋上是没有任何标识和标签的。或者标注的文字模糊不清,难以识别,或者一些信息,比如生产日期,没有生产公司或者保质期等。,基本可以认定为三无产品。
第三,如果没有标签或者标签不全,会导致保质期、成分等不确定性。,而且假冒或者食用都会有潜在的危害。
2.通过网上购物选择自制特色食品。
有时候想买到小时候家乡的味道也不容易。一般虽然有各种标签齐全的食物,但就是尝不出自己想要的味道,所以还是执着于自制特色菜。
购买特色食品时,尽量去标准化的平台和出货量多、评论好的商家。好的平台保证了售后服务,经常有人光顾的商家口碑和质量都比较好。
购买前和商家沟通确认,看看真实的产品包装和标签,看看最终的食品是否符合你的预期。如果商家告诉特产只有真空包装,没有其他标识,也需要好好评价。
3、如果不小心买到三无产品要处理。
不明情况下买了三五产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和商家协商退货。毕竟食品安全高于食物的美味诱惑。如果商家不接受,申请平台介入。
如果在已知的情况下买三件产品,那就要看买家秀和买家秀的区别了。如果一致,可以接受。如不一致,可与商家有效沟通后决定退货或换货。
有时候挺矛盾的。希望能品尝到各种美食特产,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特色,尤其是自制的手工食品。也希望对食品安全有无形的保护。这需要每个市场参与者的自觉维护。另一方面,需要更合理的政策来满足现代网购的需求。
总之,我期待有一天,所有的自制特色食品都有人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