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摘要

本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了人的审美意识、美和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与艺术的本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艺术与资本主义、艺术与* * *资本主义等一系列美学理论的统称。它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由拉夫法格、梅林、普列汉诺夫、列宁、卢纳查尔斯基、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丰富和发展。

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案)》、《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等。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用自己的活动引起、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物质变换过程。

作为一种自然力,人与自然物质是对立的。为了占有和利用自然材料,人们动了他们的自然力——胳膊和腿,头和手。当人通过这种运动来行动和改变他之外的自然时,他也同时改变了自己的自然;外在自然的变化是客观世界美的根源,而人自身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具有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在无知的低级阶段,劳动的主要客观条件不是劳动的产物,而是未加工的自然。它们是劳动的前提。人只有事先把生产的自然条件作为自己生产和存在的前提,把自然当作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因此,广义的劳动对象应该包括劳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人对自然的改造不能简单理解为个体自然形态的改变,而是对整个自然的支配和占有。自然界作为劳动的对象,在许多方面与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进入人类的意识。刻在美洲印第安酋长坟墓上的日历和来自四季至日的石柱证明了野蛮时期的人们已经将自然的一部分融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在生产之前,人们已经在概念上提出了想象的生产对象,并把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形象提出来,作为一种需要、动机和目的。然后,通过实践活动,他们把主体的尺度运用到客体上,使客体主观化,客观化。在生产中,人们首先有了实际利益感,从而对制约这些利益的自然规律有了认识。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增长,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手段也在增加。因为人的目的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是以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为基础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人必须根据对象本身的规律和属性来规定自己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人类只能改变生产中物质的形式。人们通过劳动活动,借助劳动工具,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成为适合人们需要的自然物质。用木头做桌子,木头的形状变了,但桌子还是木头。事物是通过劳动从外部获得的。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们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的,而人却知道如何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以及如何把内部的尺度应用到各处的对象上。因此,人们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所谓美的规律,存在于人的目的的自我实现与客观事物自身规律的统一中,感性地、现实地体现在事物形态的塑造上。这种形式标志着人对客体必然性的自由控制,凝结着人的创造智慧、才能和力量,积淀着人的社会情感、理想和愿望,所以它既是感性的又不是纯粹感性的,包含着对客体的动态的、理性的把握。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对形式的审美感知只有在超越了粗糙的实际需要之后才有可能。

神话、传说、诗歌、仪式上的歌唱、具有军事动员意义的舞蹈、装饰品的制作、贝珠的颜色和图形、工具和武器在形式上的对称性等。野蛮时期的美洲部落,都是在消费脱离了最初的自然和原始状态后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然这时,它们仍然与生产劳动的需要、公共事务管理和军事行动的需要以及巫术活动等相交融。,而且它们不是独立于生产的有用性,但它们不仅仅是满足自然需要的手段;而是人的意志和智慧的物化,人的精神感受和情感的再现,开始具有了人的自我欣赏的意义。从直接效用的角度来看,物体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它们的价值只在于它们的有用性,它们的内部结构和质量。但是,当人类超越了自然最初的粗陋需求,形式开始有了独立的价值,并通过其表象诉诸于人的感官,于是就有了美的意义。

主要理论

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指出,劳动创造了美。它还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密切相关。

美的规律理论

在审美创造的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按照审美规律创造美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并没有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对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关系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他们一方面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二重性的两种审美意义:创造丑和创造美。

艺术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讨论艺术的本质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人必须有吃、有住、有喝、有穿,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还论述了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的真实性等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

重要指导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批判地吸收和改造了美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成果,对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科学的阐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坚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把审美意识和艺术现象看作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归根结底,物质生产的发展制约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从而制约着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指出了艺术的特殊性及其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关注了艺术的复杂性、艺术的时代性和永恒性等重要的美学问题。马克思还从物质生产的劳动实践中考察了美的本质和审美意识的生成,提出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评论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作家、艺术家时,也发表了一系列对现实主义文艺、悲剧和喜剧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美学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观点。

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艺术在领导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的社会作用。他们与当时的一些著名艺术家保持联系,肯定和赞扬那些表达无产阶级解放要求、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作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斗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的重要阶段,应该在现实主义领域占有自己的位置。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分析,指出只有在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实现* * *生产主义的条件下,人才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审美意识和艺术活动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参见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

第二国际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拉夫法格和梅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当时的审美思潮和与之相联系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

拉夫尔格的批评

根据恩格斯的建议,拉夫尔格批判了与实证主义相联系的自然主义,分析了e .左拉等人的作品,指出自然主义停留在现象的表象和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本质,也批判了资产阶级艺术的虚伪和夸张,由于资本主义本身的性质,资产阶级艺术就像资产阶级的广告、商标和商品说明一样虚伪。

梅林的文学批评作品

梅林的文学批评《莱辛传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导研究历史,具体分析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状况、阶级斗争、阶级权力对比之间的复杂关系。它揭露了普鲁士开明专制主义的本质,恢复了莱辛资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形象。梅林在评论J.W .冯·歌德和J.C.F .冯·席勒时指出:不能因为古典主义大师歌德和席勒在封建德国的卑鄙状态下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就去赞美那个卑鄙的状态。梅林的著作为唯物史观应用于美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梅林对当时盛行的自然主义思潮持谨慎严肃的态度,在近20年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行评论和分析。他认为,自然主义的根本弱点在于拒绝艺术家的想象力来处理现实,否认艺术家的发现和独创性,其结果必然是把摄影视为造型艺术的最高成就。梅林指出,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前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无产阶级文学的观点是片面的。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对艺术现象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在审美意识问题上,他系统化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强调了社会心理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中介环节的巨大重要性。从65438年到90年代,普列汉诺夫在一系列著作中批驳了俄国反动思想界对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攻击和歪曲,继承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优秀传统,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倾向和颓废艺术进行了阶级分析,虽然普列汉诺夫的美学理论在许多问题上仍有不足,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参见гв。普列汉诺夫)

列宁观点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就非常重视艺术与无产阶级斗争的联系,列宁对经验主义批判的批判和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澄清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列宁指出,文学艺术应该是无产阶级总事业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同时强调要注意艺术本身的特点。列宁对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作品的二重性做了精辟的分析。在无产阶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