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火机金燕打火机介绍?
建国后,打火机行业开始恢复,产量逐年增加,1952年产量20.6万只,1954年产量42.9万只。1956年有16工厂,员工450人,年产量84.7万。1958、16工厂合并为公私合营上海打火机厂。今年上海打火机行业产量达到654.38+0.539万。当时进口打火机电石供应中断,制约了打火机生产的发展。1959年底,上海打火机厂技术员蒋和机械师谭增增试制成功国产打火机电石(以铈为主体的锌、镁、铁等合金材料),于1960投产。1963后,打火机电石交由上海跃龙化工厂继续生产,支持打火机行业。
1965年,上海打火机厂开始生产气体打火机。同年,用自制设备试制成功35g丁烷储气管,与气体打火机配套使用。上世纪70年代,上海打火机厂试制成功压电陶瓷,并在此基础上生产出电子打火机,改变了多年来一直采用的钢轮与电石摩擦点火的单一结构。80年代后期,电池打火机和感应打火机相继投产,形成了汽油棉、无汽油棉、燃气、电池、电子等五大类和电子点火器、燃气灶点火装置等低、中、高三个档次的打火机系列。
截止1990年底,上海日用五金公司下属的上海打火机厂(黎明打火机配件厂)生产打火机35种,年产量4657.7万只,占出口总额的32.84%。* * *职工1474人,固定资产原值1571.6万元。同年引进日本零件组装的YSG气体打火机,以组装为主,产量106万只。此外,还有一些乡镇企业和个体户专门采购零部件组装打火机。
第二,流程
打火机由外壳、油箱、点火装置、灭火罩、上下盖、进排气组件等近百个零件组成。主要工艺有冲压、切割、焊接、表面处理和组装。
早期的壳零件生产是通过手工标记、切割和敲击来完成的。20世纪50年代,荣盛正安五金厂改用机械冷冲压工艺。70年代,连续复合模和冷挤压技术普及,一模冲成多模,人工送料改为机械自动送料。另外,铜件的加工基本上是半自动和全自动的,但是装配过程还是以手工为主。
60年代以前,铁壳表面处理采用传统的“两抛两镀”工艺,铝壳表面处理采用单色氧化工艺。在1965期间,上海打火机厂的朱和上海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研究室的赵成功地尝试了多色阳极氧化染色脱色新工艺,使这种打火机的外壳色彩鲜艳、光亮。后来,上海打火机厂开发了化学抛光、丝网印刷、化学腐蚀等新技术。1978电镀铜铁壳采用一步光亮镀镍镀铬新工艺,80年代开始发展仿金电镀和仿青铜电镀。
从65438到0974,上海打火机厂将压电陶瓷两端面的电极由手工镀银改为真空镀银,提高了产品质量,产量提高了近4倍。
第三,技术设备
建国前,打火机工业装备很差。到1958,每个工厂只有27台电动压力机,103台脚踏压力机,122台金属切割机。1960年,35台小型半自动、自动车床和16钢轮专用设备由工人自己改造成功。70年代从瑞士和捷克斯洛伐克引进精密单轴纵切自动车床,增加了53台国产精密自动车床,形成了铜件的规模化生产。另外从日本引进了400吨EX-40卧式压力机,提高了产品精度。1974年,上海打火机厂李大泰、周惠等人自制专用设备,生产70g丁烷储气罐管流水线一条,形成年产1.8万丁烷储气罐管的生产能力。上世纪80年代,为了增加打火机品种,上海打火机厂从日本引进了一次性塑料气体打火机生产线,并自制了雕刻机、螺旋铣抛光机、自动抛车、钢轮铣床、丁烷储气管自动灌装机等专用设备。1990年,上海打火机厂有各种专用设备1338台。
第四,质量
1961年,上海打火机厂首次制定企业标准,要求钢轮与电石的摩擦达到20000次,着火率仍能保持在90%以上;钢轮端面洛氏硬度为60(2);电镀厚度大于9微米的锌和铜以及大于0.25微米的铬涂层的第二层;电化学色可耐摩擦2000次无明显泛白和打底。从1979开始,轻工业部发布打火机质量标准。为确保产品符合标准,企业先后添置了弹簧拉压试验机、精密检漏仪、光电分析天平、光学滴定测厚仪等。,实现了检测设备的科学化。1979年,上海打火机厂1105油棉打火机获国家质量鉴定二等奖,711气体打火机、461气体打火机分别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302台式打火机获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称号。
动词 (verb的缩写)原材料和销售
生产打火机的主要原料有冷轧钢板、镀锡钢板、带钢、铜棒、铜皮、铝片、铝皮、轴承钢、钢丝、焊料、电石、丁烷气、ABS塑料。其中电石由跃龙化工厂供应,丁烷气由上海炼油厂和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供应。
早期打火机的外壳材料多为黄铜皮和生铝。从50年代开始使用冷轧板、马口铁、铝皮,少数高档打火机也是铜制的。1956之前,原材料主要靠自己采购。公私合营后,主要由上级主管公司发放,不足部分自行购买。除了镀锡钢板和ABS塑料,基本都是国产化。
建国前,打火机都是工厂自己卖的。50年代初由上海百货采购供应站订购,1956后包销。1986后再次订购,工厂恢复自销。
20世纪40年代初,上海制造的打火机销往香港和南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口量在1958年为40万,逐年增加,在1968年达到654.38+0065万,在1980年达到654.38+05279万,在1985年达到654.38+05279万。出口渠道不仅由上海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销往东南亚、欧洲、中东,还通过边贸销往周边国家。80年代初,国际市场上一次性塑料气体打火机的兴起,对以出口油棉打火机为主的上海打火机厂的出口业务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进口中高档打火机和乡镇企业、家庭工业组装的打火机充斥国内市场,价格低廉,竞争激烈。1990年,上海打火机厂销售各类打火机3740万只,其中出口11412000只,占30.5%。
第六,重生
1999年,上海打火机厂破产后,厂内精英重组成立上海金燕打火机有限公司,以“白渡桥”为商标,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和打火机行业的兴衰。为适应形势,公司调整业务发展,将生产转移到江苏省南通市,在南通成立通州打火机制造分公司,并在嘉定区绥德路888号增设印刷车间,印刷酒店、广告行业定制打火机。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它建立了专业的打火机物流系统,安全地储存和配送打火机。金燕打火机公司还在普陀区桃浦路586号设立了上海首家专业打火机展厅。金燕打火机公司在上海还不多见。
2010,金燕公司与江苏省委扶贫工作队合作,在徐州市睢宁县邱集镇大社村成立睢宁金燕打火机有限公司。遂宁金燕占地20000平方米,拥有自己的注塑能力,是中国最专业的打火机制造商之一。
“百渡桥”打火机入选2010上海世博会,为上海打火机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