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冰棍吗?
坑冰
旧时代的传统习俗。又称“蓄冰”。中国北方夏天炎热,冬天结冰,所以冬天把冰块储存在冰库里以备第二年夏天使用是一种习俗。这种习俗的起源很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在宫廷和官府中也广泛使用。古代有官员主管此事,建“冰井”坑冰。宋高澄《物极原》说:“李周有一个冰人,他用手凿冰,制成冰。注:凌,冰室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邺城旧事》有个冰井台。魏徵云:建安十九年,王维曹操筑此台蓄冰,故名冰井。《宋会》说:剑龙建三年,设冰井务,也划归帝都司。“清代有三种冰库:官冰库、府冰库、商冰库。
每年11月39日和49日都有切冰和储冰,是相当盛大的活动。清代惠典《工商所明官员蓄冰》云:“谁凿冰,取御河...在至日的后半个冬天,一个部委的官员养着一个丈夫去切冰,把它当成一块五英寸见方的冰块。万拿冰,故宫五坑,两万五千块冰;景山西门外有六个坑,贮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存冰36700块,用于各坛各庙及皇宫祭祀。德胜门外有两个土坑,储存了4万块冰;正阳门外有两个土坑,存放6万块冰块供市民使用...要设夏汤。”这种习俗在民国时期依然存在。
冰鞋
冬季传统户外娱乐活动。流行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前的溜冰鞋一般都是鞋底绑上铁条,也有绑上铁条再绑在鞋上的木板。除了“速滑”,还有其他的滑冰方式,如“苏秦持剑”、“金鸡独立”、“凤凰单翼”。此外,也有不穿溜冰鞋而只穿自己的鞋或在老人的幸福发窝里溜冰的,也叫“滑”。《景帝岁时年谱》:“冰上滑者,皆有铁齿,冰上风行,如星之速,争冠第一,故谓之滑。大家都聚集在城外的护城河下。”还有《燕京年》说:“溜冰鞋以铁为主,其中一只绑在鞋上。当你起床的时候,你可以不停地做。有本事的人,比如蜻蜓、紫燕,印象很深刻。”
获奖ice
古代官员的夏季习俗。从上周开始,北方地区就开始在冬天储存冰块,第二年夏天的时候拿出来,由朝廷颁赐,百姓在市场上出售。这一习俗是古代法令的重要组成部分。《夏郑潇》《冰奖》《列传》说:“奖冰者,必分大夫。”当时有献冰祭(羔羊)的习俗。明清以来,都城一直是北京,这种习俗更加盛行。冰是明清时在长夏的夏天授予的。清代按官阶发放冰票,按票收取。《燕京岁录赠冰》:“自京师盛夏至立秋,各衙门皆赐冰。届时工部会发放冰票,自行领取。数额不同,各有等额差额。”
卖冰
传统商业习俗。在过去,没有制冰设备。夏天用来降温的冰,冬天大多藏在地窖里,三伏天热了就卖。在过去,北京通常在清明期间开始卖冰。朱彝尊《太阳旧闻·卷三十八》载:“清明日卖冰,合铜灯两盏击之。”《帝都风光略》也写到了卖冰的习俗:“设夏日,开冰,赐与文武大臣,编卖买之。两盏铜灯叠在手中,声如冰灯。如果冰是湿的,它就会消失。怕下雨天,就给它盖棉衣。”
给冰
旧政府的暑假习俗。明清时期,北京所有的衙门都发放皇帝赐的冰块,从伏兵一直持续到立秋。不同等级的冰不一样。《燕京岁次》“据《帝都风光略》载,前明夏开冰,赐于文武大臣”;记住这个朝代的习俗:“从首都的夏天到秋天的开始,每个衙门都给冰。届时工部会发冰票,自己收,金额不同,差异也大。”
水冰(压碎的或刨花状)
古老的民间夏季食物。当时用的冰块都是酒窖主人在第一个冬天囤积的。下雨天拿出来,用刨子刨出来,拌上糖和香料供人食用。如今,它已经被机器制作的冰块和机器刨冰片所取代。
滚动的冰
传统的元宵节习俗。在中国东北,孩子们和其他人会在元宵节时在冰上翻滚,吃一小块冰。据说这样可以保证新的一年腰不疼,腿不细,牙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