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战略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城市人才战略是“十一五”期间推进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科教兴市战略的前提和关键,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实施城市人才战略,打造人才高地,是决定“十一五”期间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把人才作为推动城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大型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各类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切实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城市“十一五”相关课题研究要充分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首先在人才这一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技、文化、教育和城市对人才的需求。这是把握未来20年战略机遇期的关节点。
一、“十一五”时期,实施城市人才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战略的实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作为一项关系到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升的重大决策,在真正实施中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特别是城市建设急需的高素质、精、新、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人才不合理流动和流失较为严重,城市人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人才管理机制僵化,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工作投入低。总之,在日益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中,我市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开发
世界现代城市的成功经验表明,人力资源的快速增长是城市现代化最直接、最重要的驱动力。这一经验和我国城市人才队伍的现状要求,在实施城市人才战略中,必须实施人力资源开发试点模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城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不懈努力。要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切实提高教育经费和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要继续改革教育培训体系,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理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使教育培训体系真正做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高素质人才。
(二)“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管理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中国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一直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导致大量人才流失。从1978到2002年底,中国有58万出国留学人员。到目前为止,仅有654.38+05万学生回国,仅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25.86%。入世前后,中国出现了第三次人才流失高峰。作为一个国家,人才在流失;作为一个地区、城市、企业,人才流失现象同样触目惊心。治国之道,在于得人。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应尽快扭转被动不利的局面,尽力留住人才。“十一五”要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创业条件、薪酬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强大磁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城市人才战略高地。
(三)“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结构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为:①专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专业人才多,普遍缺乏信息、金融、会计、外贸、法律、高科技、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熟悉和善于运用WTO规则的人才;②能级结构不一致,初、中级人才多,高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3)产业分布不合理,如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第三产业人才结构明显失衡;(4)行业分布不合理,如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仅占35%,而美国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80.8%在企业,英国为61.4%;⑤区域分布合理。例如,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密度(每万人口人才数量)仅为225人,而东部地区为302人,85%的高级人才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⑥所有制划分不合理。例如,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4%集中在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之和只有26%。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大力调整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实施人才资源战略性重组,有效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改善人才资源增量结构,使人才资源宏观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发展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四)“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体系问题
人才问题,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管理制度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尽快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客观公正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和机制,为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准确依据。对人才的评价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一是评价业绩,二是评价能力。评价业绩是为了奖惩,评价能力是为了选人用人。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必然导致管理上的负面效应。
二是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管理体系和竞争机制,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搭建广阔的舞台。所谓能力管理体系,就是只有能人在其位。它由三个系统组成,即公平评价系统、公平待遇系统和能力发展系统。在基于能力的管理中,人才在公平评价的基础上得到公平对待。这里的待遇包括职位、工资、福利、荣誉。经过评估,如果一个人有弱点或不足,就会进入能力发展系统进行培养和提高。显然,基于能力的管理具有鲜明的优势:①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的能力,为“能者上,平者下,庸者下”提供科学依据;②能充分发挥人的才能,避免或减少人力资源的消耗;(3)把人才的使用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人才长期持续发挥作用。
第三,建立更加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到对内公平,对外竞争。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既能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又能激发人才奋发进取、积极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二,“十一五”时期实施城市人才战略的对策和思路
2003年6月5日至2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和全局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明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原则,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提出要牢牢把握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 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布局。 充分开发国内外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为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为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于各地的“十一五”规划来说,全面贯彻会议精神,就是要把人才战略规划放在“十一五”规划研究的重要位置,通过科学规划,有效把握城市人才战略。
(一)实施成都人才战略的基本原则和重点
“十一五”期间,实施城市人才战略的基本原则和重点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着力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机制,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在发现、培养、选拔、使用、考核、监督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努力形成广纳贤才、人尽其才、能上能下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在深化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的同时,着力完善公务员制度,推进政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创新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为重点,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改革,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培养、吸引、使用各类人才的科学机制和良好环境,确保全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1.“十一五”期间实施城市人才战略的四个重点
“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应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1)着眼于城市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大力加强城市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树立大教育、大培养的理念。在提高全体城市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城市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投入,优先发展城市科学教育,加大城市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与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 适应城市事业全面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适应城市和各类人才成长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城市人才工作的生命力取决于城市体制机制的创新程度。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远性的意义。作为城市综合改革的重要方面,深化城市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发展规律,坚持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政府调控,建立充满活力的城市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3)以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层次人才协调发展。要站在战略高度,制定符合国情和市场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城市“十一五”规划要特别重视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女性人才、少数民族人才的不可替代作用,并纳入总体规划。
(四)紧密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2.大力实施城市人才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在党。坚持党管人才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课题。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决策,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在管理人才方面,党主要管理宏观、政策、协调和服务,肯定不希望党委包揽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努力做到用事业培养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护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正确处理党管人才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防止和克服工作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正确处理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关系,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效率;正确处理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不断推进人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要牢牢抓住识人用人这个中心环节,落实好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和政策。
(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推进城市人才战略
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和配置效率,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增强了人们对自身尊严和价值的认识,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随着人力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人类的福利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经济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将成为“十一五”期间实施城市人才战略的主要方向。
1.从开发物质资源到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途径是逐步变物质资源优先发展为人力资源优先发展。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区别于以往科技革命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为改革开放付出相当代价的认识。虽然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了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现代科技革命在城市中的发展,人类的智慧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支撑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因此,十一五相关课题的研究必须引导部门和各级领导提高对人力资源开发比物质资源开发更重要的认识。有必要对该地区实施城市人才战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虽然目前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只要我们努力开发人力资源,完全可以把我们的城市从人力资源城市变成人才资源城市,把人口压力变成人才优势。让城市人才战略在城市现代化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深远的作用。
2.从人力资源优先投资到人力资本优先投资。
城市人才战略是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大型人才队伍,大幅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因此,在“十一五”规划研究中,要完善人才管理,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把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作为第一基本战略。城市人力资本是市民通过学习和培训形成的有用知识和技能的价值表现。实施城市人才战略,首先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实施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国外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对教育、知识和市民进行投资。中国国内投资率全球最高,投资率达到gdp的42%,但大部分属于物质资本(厂房和设备)投资,而人力资本(如R & amp;d、教育、公共卫生等。)投入明显偏低。在新形势下,城市要继续扩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研究开发、国民健康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形成遍布城乡的职业技能教育网络,逐步缩小与国外发达城市和国内城市的差距。
3.建立和完善城市人力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对国内外人力资源流动的统计监测、分析和研究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基础工作。我国城市应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统计、监测和研究,改变以往人才研究只注重定性分析,而缺乏定量和结构分析以及预测跟踪分析的局面,以加强对政府重大决策的支持。因此,在“十一五”规划的相关课题研究中,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支持,构建城市人力资源的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体系框架;要加大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投入,建立和完善城市人力资源统计基础数据库和政策分析数据库;要培养一支专职的研究分析队伍,监测城市人力资源的变化和国际国内的流动情况,为城市政府机构提供长期的决策咨询。
(三)优化创业环境是城市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本来意义上就是创业。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是实施城市人才战略的必然要求。同时,通过提供创业支持和优惠政策,形成良好的个人创业环境和氛围,这是一个城市持续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六大以后,“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被认为是在全社会推行。城市人才战略作为人才成长、人才创业和人才发展的城市环境,实施城市人才战略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人才相关政策体系,把优化人才成长的创业环境放在首位,努力形成符合《国务院中央关于“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要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路和创业机制。让人才在我们精心优化的城市环境中找到归属感,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生成,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城市和市民。
1.推动创业环境建设,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
人才价值是指人才提供服务、付出劳动、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应获得的认可和报酬,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人才价值的实现过程实际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过程,是人才发挥和使用的过程,是实施城市人才战略必须重视的关键环节。要充分实现人才的价值,就要建立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多做贡献。
(1)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基础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四个尊重”方针的指导下,“十一五”规划编制中的相关课题研究要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地位,还要鼓励大家建功立业,人人都能成才。要树立充分体现制度人才发展性、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的“大人才观”。
(2)建立完善、规范、科学的社会化激励机制。在“十一五”规划研究中,应引入人才资本的概念,探索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的改革思路。首先,应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期权和股权激励。期权和股权激励是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的形式之一,是企业所有者(出资人)在基本分配制度之外给予企业管理者和核心人员(包括有突出贡献或表现突出的科研、管理、生产、营销人员)的特殊激励;二是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和科研成果有偿转让制度。实现人才资本和科研成果的有偿转让是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的具体形式。其实质是将人才资本和科研成果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包括知识、管理、专利、商标、科技发明和原创性科研成果等转化为货币或股权,作为激励人才的基础,同时建立完善、规范、科学的激励制度。第三,探索建立产权激励机制需要立法保障。
(3)有效构建适合高层次人才队伍正道的相关机制。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十一五”规划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家成长和创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二是研究和遵循学术带头人的成长规律,建立跟踪管理制度,进一步杜绝科研中的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现象,进一步形成培养和选拔高级专家的制度体系;三是中央和省级要着眼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省部级和地厅级后备干部队伍。
2.改革人事制度,为创业型城市创造广阔平台。
人事制度改革是实施城市人才战略的一项重要而具体的工作。受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人事制度的影响,直到“十五”末,我国人事制度的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需要。特别是由于传统的身份制度、档案制度、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和保险福利制度的制约,我国人才流动的风险和成本都比较高。在人才配置上,还存在着“学而无用,用而不行”、“人不可为事,物不可为人”等现象。很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职位等因素无法充分发挥,也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消耗。“十一五”期间,必须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创业型城市,这是实施城市人才战略的重点。
创业型城市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下,实现了人才观念的最大更新。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形成了新的人才判断标准。过去以学历、职称为标志的人才标准已经被抛弃,以能力和业绩评价人才成为主流认识。这方面类似于上海新设立的人才认证价格标准和人才居住证政策;北京吸引国内外人才的“直通车”和“绿色通道”,迈出了建设创业型城市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各省区市围绕企业型城市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如全面推行产权代表委派制、公司经理委派制,通过公开招聘、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方式产生领导人员。同时,积极引导和热情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管理人才,全国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民营企业家。
3.改善人才结构,提升创业型城市功能水平。
经济结构决定人才结构。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人才结构调整是必然的。就我国专门人才资源的总体情况而言,主要问题是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调整人才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宏观调控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辅之以法律和行政手段。要强调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力机制,通过人才结构调整发挥人才队伍的创业功能,提升创业型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水平。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城市行业间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根据本地区“十一五”的现状、原因和需求预测,做好人才规划,把人才培养和项目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整个人才战略实现新的突破。
4.完善政策法规,构建创业型城市保障体系。
经济一体化冲击了中国城市传统的人才政策体系。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每个城市都应该时刻保持危机感。在人才培养和使用的理念和政策上要与时俱进,重视完善人才创业的政策和法制建设。“十一五”期间,城市人才政策的设计思路要从过去的“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思路,转变为依靠教育、制度、竞争产生人才。城市政府不仅要重视少数人才的使用,更要重视大多数潜在人才的培养。在人才使用上,要从直接干预人力资源配置转向通过市场力量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各类人力资源。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人才政策体系建设的基础。各地市要建立教育和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审查机制,根据入世后国际人才竞争的新形势,调整和修改现有不利于人才长远发展的规定,增加重视普及教育、终身教育、鼓励人才公平竞争、保护人才合法流动的法律条款, 并保障城市人才安全,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在城市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责任和行为准则,规范政府对人才市场的监管行为,从而形成一个有利的。
5.加强人才市场管理,完善创业型城市服务支撑体系。
有效的人才市场是人才利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十五”以来,我国人才市场保持了高速发展,但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形成了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个分离的市场。这种分割会影响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城市创业体系的形成。人才竞争,本质上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竞争。政府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保证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因此,十一五期间创业型城市建设必须加强人才市场的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城市人才服务网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形成高效快捷的人才服务支撑体系。
版权所有:1997-2007中国农娃信息网|营业执照号:辽B-2-4-2004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