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县的自然资源
2012年,柘荣县实现生产总值37.59亿元,同比增长14.72%,其中第一产业7.28亿元,第二产业20.24亿元,第三产业1007亿元。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705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1.67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97元。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亿元,同比增长8.6%。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2%、9.5%和8.3%。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65438±0.3和65438±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去年同期放缓7.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3%、67.5%和24.2%。第三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7.1:57.6:25.3调整为16.3:57.0:26.7。柘荣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适合发展山区农业生产。因为山多田少,农业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低,耕作方式落后,生产发展慢。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7500吨,亩产84公斤;农业总产值31.4万元(按不变价1.98万,下同),农民人均产值81元。大多数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建国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400吨,亩产119公斤;农业总产值6210000元,农民人均产值138元,生活得到了改善。
大跃进期间,农业生产遭受挫折。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全县粮食总产量下降到1961年的0.93万吨,农业总产值下降到311万元。1962年纠正了“左”倾错误,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实行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植、密、保、耕、管),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400吨,亩产138.4公斤,全县人均粮食274公斤。农业总产值725万元,农民人均产值147元。
“文革”期间,农业生产再次受到“左”的打击。过分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多种经营的发展,搞“政治打分”,“割资本主义尾巴”,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此期间,由于大多数农村干部和农民抵制“左”的做法,推广良种,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农业生产仍然发展。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上升到22300吨,亩产198公斤;农民人均产值184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科学种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开始走向小康。
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1700吨,亩产241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3.23倍和1.87倍。全年农业总产值301.9万元,比1.949增长8.61倍,年均增长5.68%。农业人均产值387元,是1949的3.78倍。
2009年,柘荣县农林牧渔总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5282元,增长7.4%。医药、茶叶、竹木、食用菌、反季节蔬菜、水产养殖等产业进一步扩大。全县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1520亩,其中太子参面积38050亩。茶园面积38770亩;食用菌(干鲜混)产量4369吨,造林面积654.38+0.2万亩,人工更新面积0.3万亩,森林抚育面积2.2万亩。培育形成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10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保持稳定,中药材、茶叶、油茶、食用菌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亿元,增长1%。农民人均纯收入5992元,增长13.4%,居全市首位。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在稳定太子参、白术、木瓜等大宗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引进建业农林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发展名贵中药材,建立了2000亩红豆杉种植基地。柘荣太子参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茶叶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新种植金观音、黄观音等优质茶叶2580亩,全县乌龙茶品种面积1.1.00万亩,占25%。柘荣在宋代有制陶业,明代有银矿业,清代有造纸业。民国时期柘荣有造纸、酿酒、熨烫、铸壶、榨油、研磨、染布、木竹等手工业。生产多以家庭和作坊的形式进行,规模小,工具简单,地点分散。直到民国35年(1946)才出现了机器动力的碾米机。1949年,全县有作坊26家,粮食加工厂1家,年工业产值21万元(按不变价格1980,下同),仅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27%。
建国后,国有和集体工业发展起来,先后建立了印刷、蜡纸、粮食加工、酿酒等工厂。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私营手工业已经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的工业企业。1956年,全县工业产值达到182万元。
“大跃进”时期,由于“左”的影响,工业企业“一哄而起”,用土办法上马了钢铁工业,年产铁1.20吨。由于技术水平低,产品价格高,1.960年被下马停产。1961年,全县工业产值只有40万元。1961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发展了一批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965年,全县工业产值增长到80万元。1966至1970,受“文革”影响,工业停滞,全县工业产值从1970为89.82万元。1971年后,县级电站建成投产,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到1978,全县工业企业36家,年产值697万元,比1970增长6.8倍,占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5.98%。
1979之后,浙融实业发展迅速。1984年,中* * *柘荣县委提出了“突破工业,搞好农业,发展副业,搞活商业”的经济发展措施,先后创办了一批工业企业,开发了一批“名、优、新、特”产品,走出了一条“以工促富,以工促农”的路子。从65438年到0985年,全县工业产值达到2804万元,开始超过农业产值。1986人均工业产值居宁德地区第一。此后,我们在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的同时,大力改造老企业,创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在企业管理中,要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民主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初步形成了以医药食品、纺织服装、陶瓷建材、造纸塑料、电子五金等五大支柱产业,拥有25大类工业企业。列为省优的工业产品有16种,如白霉素;有两种“蓝燕牌”春风茉莉花茶被列为优秀;有蘑菇、玩具、草席等11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299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9家,县乡集体企业41家,其他经济企业4家,村办集体企业68家,村级以下企业167家)。员工总数6116,固定资产原值4659万元,资本金7382.6万元。工业总产值9376万元。其中,全国工业385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2%;县乡集体工业337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97%;村办集体工业396543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7%;村以下工业139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4.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357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81%。在全县工业总产值中,乡镇工业产值达到462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9.35%。1990,全县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64%;与1978相比,全县工业企业数、从业人数和总产值分别增长了7.3倍、1.4倍和12.5倍。
2009年,柘荣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4.9亿元,增长27.3%。规模以上企业56家,产值30.5亿元,增长30.8%。其中年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5家,年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5家。省政府明确支持柘荣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关于支持柘荣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医药工业年产值8亿元,增长39.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1%,上缴税收14.67亿元,增长29.1%。新药阿甘定-阿德福韦酯获得省级优秀新产品一等奖,进入省级采购平台。家禽抗病毒新药太子参抗毒素成功投产。柘荣刀剪标准联盟正式签约,医用刀剪产品通过9大系列88个规格注册。广生堂被认定为省企业驰名商标,中天铜漆包扁铜线系列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丁琪媛商标被认定为省驰名商标,瑞祥任天、辽辰、李永德、威得利被认定为宁德市知名商标。
2010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值126亿元,增长47.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6%,上缴税金1822万元,增长24.2%。迅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和生物D-丙氨酸生产线建成投产,现古通生物已投入建设。
2010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46.7亿元,增长3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5亿元,增长35.3%。年产值亿元企业9家,年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12家,其中年纳税千万元企业5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家。
在建立“闽东医药城”的基础上,致力于建设“海西医药城”。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迅药业、广生堂药业等两个千亿元企业。医药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实现产值8亿元。广生堂研发的新药阿德福韦酯获得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成为福建省自2002年以来首个国家一类新药。柘荣县被全国日用五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授予“中国刀剪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