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这几年的变化?

我不是南昌人。我毕业后就直接在这里工作了。四年多一点,南昌的变化尽收眼底。最大的变化就是楼盘越来越多。

南昌蔬菜供应基地变了。

上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

江西省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南昌市北郊新旗洲,辖区面积约44平方公里。开发区规划人口1.5万,城市建设用地1.5平方公里。以“三纵三横”为主城区骨干道路,建设以医药、化工、制造业为平台的经济开发区,成为南昌卫星城。

该区域应纳入长大新城总体规划,罗亭纳入开发区统一规划,并与周边地区规划相衔接。其功能定位是开发区,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形成以产业为基础、以开发区为平台的特色新型卫星城。按照远期规划、近期安排的原则,由易到难,依托现有高速公路出入口引导建设。

南昌市青山湖区东区规划方案

规划中,南昌市青山湖东片区位于东起青山湖大道,南至解放路,西至洪都大道,北至南京西路,总用地面积7.49平方公里。规划总体布局为“六片、两轴、两带、两中心、多层次”,将把青山湖东副区打造成以舒适人居环境为主导,商业、文化、教育、娱乐配套齐全,与上海徐汇区一样高档的东副中心,成为南昌最美的地区之一。

新昌南城规划方案

新场南规划用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位于青云谱区核心区,东临高辛大道,南临铁路,西临昌南工业园一期用地。该规划以推进南昌工业化、城市化为目标,将青云谱风景名胜区新昌程楠建设成为居住环境舒适、教育培训、商务办公、休闲娱乐、文化体育配套齐全的高品位副中心核心区,成为南昌最美丽的地区之一,极大提升我市城市建设品质。

该区将按照美国小城镇的风格,建设环境优美、人气旺、服务全、功能全、交通便利的副中心,优化交通规划,与城市整体交通网络和周边交通网络相衔接,加强公共交通的研究和规划,加以完善。

姜钟集团造纸厂用地项目概念规划方案

规划区(江西纸业有限公司旧址)位于南昌市北部赣江岸边,北临洪都大道,东至青山南路,西至姜妍北路,占地面积约38.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3.5平方米。其功能分为四个功能区:商业区、办公商务区、居住区、学校区。

该规划的实施将成为我市集居住、商业、休闲、亲水于一体的美丽区域。项目要以人为本,以赣江环境为主题,搭建亲水平台,塑造丰富的沿江城市轮廓,打造南昌滨江城市新生活形态。

南昌阳明东路(两侧)建筑景观城市设计方案

该方案通过修复、整合、改造、提升等手段,突出几个关键节点的改造,使阳明东路成为最现代化的城市主干道。该规划应与城北分区规划相衔接。道路沿线所有建筑应实施统一的“戴帽”工程并穿墙,建筑形式和风格要协调。相关部门将进一步深化论证阳明东路周边道路交通网络,妥善组织交通流线,有效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

南昌城市整体风貌规划设计方案

会议原则同意南昌市城市景观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南昌市总体规划设计用地面积约236平方公里。总体规划思路是建设生态廊道,整合现状水系,使绿地系统呈手指状楔入城市,水路系统呈网状渗入城市,将城市与河、湖、山有机融合。文/记者吴素芳

【编者按】十五计划即将带着荣耀离开,十一五计划带着希望向我们走来。五年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滴水。但这五年,是南昌最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五年也成为南昌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变化最大、百姓受益最多的五年。

回顾第十个五年计划,我们充满喜悦、自豪和信心!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系列大型专题报道——《精彩回顾辉煌的十五》,展示十五期间南昌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变化,与你一起回顾十五的伟大成就。

【核心提示】南昌变了。碧波荡漾的玉溪,美丽干净的青山湖;宽敞平坦的主干道,干净整洁的小街;拔地而起的商业建筑,绿树掩映的住宅区...南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建设的脉搏。城市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改善了市民的生活。让我们看看这个城市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寻找新南昌...

河水更清,“龙须沟”成“玉带”

每天晚上,李奶奶喜欢带着她的小孙子沿着戴宇河散步。潺潺的河水,随风轻轻摇曳的垂柳,新鲜的空气吹在她的脸上...让李奶奶因美丽的风景而心旷神怡!南昌自古因水而兴,水为南昌城增添了灵性。然而,见证南昌沧桑的“八湖两江”一度成为死水、臭水。

南昌城市面貌巨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水”的变化。2001年7月,南昌综合治理抚河;2001 11 10月份以来,青山湖清淤1.45万立方米,湖滨建设排污口4700余米,湖滨、相思林、雁鸣岛公园相继建成开放。2005年元旦,戴宇河正式对船只开放。曾经的“龙须沟”,经过截污、清淤、引水三大工程,成为南昌周边耀眼的“玉带”。2001南昌掀起“一江两河八湖”大整治。短短几年,这座城市又唤回了水的光环。

城市更绿,500米外有绿地。

站在南昌街头,无论你往哪个方向走,你都会发现方圆500米内都有花园或绿地。街道上出现一片片绿地,绿化带也越来越漂亮。这一切,都是南昌市委、南昌市政府拿着绿色的笔,泼洒绿色的结果。

南昌人渴望绿色。2001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南昌打造成现代化文明园林英雄城市,表达了全市人民的愿望。南昌提出,无论在新区建设还是旧城改造中,都要舍得拿出最好的地段来建绿地。

换来了大面积的绿化。2001至2003年,全市新增绿地492公顷,是2000年前公共绿地总量的63.7%。2004年,该市增加了284公顷的绿地。目前,南昌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1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36.88%,绿地率34.88%。

天更蓝了,空气质量华中第一。

“南昌见蓝天的日子越来越多了!”陈叔叔最喜欢在秋水广场放风筝。当风筝在天空的风中展开翅膀时,陈大爷发现南昌天空呈现蓝天白云的日子增多了。

曾几何时,南昌的天空变得暗淡无光,我们引以为豪的“夕阳与孤独的齐飞”的美景也难得一见。为了给市民一片更蓝的天,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环境,南昌启动蓝天、碧水、宁静等工程,以工业“三废”、餐饮业油烟、噪声污染为重点,建设了一批污染治理工程和环境综合监控系统。如今,南昌的空气和水质等环境指标均达到良好水平:200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5%,同比上升7.2%,居中部六省会城市之首。

夜色更美。65438+10万盏中国灯笼点亮“夜空”

南昌人有句口头禅:白天看水,晚上看灯。抚河两岸、青山湖、秋水广场异彩纷呈,夜色中的南昌向人们展示着“不夜城”的魅力。

几年前,南昌的路灯还不到1,000盏。有人戏称南昌是“白天的城市,晚上的乡村”。在建设花园城市的过程中,南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亮化工程。从2001到2004年,南昌实施了100多项亮化工程。

南昌人永远忘不了2006年8月1日看灯的壮观场面——中山路改造后灯火通明,数十万市民涌向这个耀眼的“银河”,一片欢腾,掌声雷动...南昌亮了!如今,南昌拥有各类公共照明灯具65438+万盏,总管道长度2051km,在华中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

路更宽了,公交车进了小街。

家里的路修好了,家住圆明北路的孙阿姨开心极了:路拓宽平整了,下水道修好了,公交车也进来了。感谢政府为我们做了一件大事!为方便居民生活和出行,南昌连续三年开展“百路大会战”,共改造小街小巷360多条。许多过去连“出租车”都难以进入的小街小巷,现在都能坐上公交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我市大部分道路已使用10至20年。道路狭窄,坑洼、裂缝较多,不同程度影响车辆和行人通行。为此,南昌对洪都大道、解放路、北京路等30多条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重新铺设了站前西路、象山北路、福州路等20条道路,克服了过去水泥路面尘土飞扬、噪音大的弊端,使城市道路更加平坦宽敞。

交通更加顺畅,水陆空四通八达。

南昌一直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2004年,南昌至安义、南昌至进贤等一级公路相继建成,南昌“半小时经济圈”形成。在出城通道建设上,推进了6条对外道路建设,完成国道、省道改造77公里,基本建成市县半小时经济圈公路网,实现了“10分钟到主干道,20分钟到外环线”的目标。与此同时,南昌也在全力建设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米生大桥、城市快速路外环、昌东大道、昌万大道等道路桥梁建设进展迅速。

2005年5月,中国内河最大的国际集装箱码头南昌港12建成,允许千吨级货船自由进出,年吞吐量65438+百万标准箱。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已开通至中国主要城市、香港和新加坡的40多条航线。

排水更顺畅:654.38+0.2亿改造五大排水系统。

洛阳路铁路八村的居民经常被洪水弄得筋疲力尽。南昌每年受涝的地方有十几个,像铁路八村。每到雨季,“南昌会飘”,全家泡在水里,居民生活苦不堪言。

戴宇河的改造“谈了39年,纸上谈兵5年”,但由于投资巨大,工程复杂,一直没有定论。2003年6月,一场百年一遇的暴雨暴露了南昌排水设施的弊端,也让省市领导充满了担忧。“一年基本解决积水,两年根除城区内涝”是南昌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2003年6月365438+10月31日,五大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涉及大工程12个,子工程30个,总投资12亿元。如今,这些工程已经陆续完工,经历了多次暴雨的考验。以往积水严重的地区,再也看不到“浮在水面上”的痕迹。

建筑更美,百年老街焕发青春。

无论是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胜利路,还是交通要道八一大道、北京西路,两侧建筑鳞次栉比,外墙主色调统一,店面、招牌统一。道路改坡、楼房粉刷等“穿衣戴帽”工程,让南昌的老街焕发了青春。

2001年,我市在市区部分主干道实施了楼房平改坡、外墙装饰的“穿衣戴帽”工程。从2002年开始,这个项目在全市推广,要求做到“一色一路一景”。5438年6月+2002年10月,江西第一条步行街胜利路开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这条百年老街胜利路已经成为南昌商业的一张“名片”。

水电是唯一不拉闸的省会。

去年夏天,“火炉”南昌创下10年连续高温新纪录。然而,经过电网改造、新建变电站、50多条配电线路,南昌保持了拉闸限电的“零记录”,成为全国唯一没有拉闸限电的省会城市。

为搞好水、电、气等设施建设,南昌对老城区供水管网进行了大规模改造,进行了青云水厂三期、牛行水厂一期工程,建设了青山湖、湘湖、红谷滩三座污水处理厂,对南昌城市电网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如今的南昌市水电无忧,让每个生活在南昌的人都赞不绝口。

南昌“浦东”崛起在新区更繁华的荒地上。

在秋水广场欣赏中国最高喷泉的市民,望着沙滩大陆上竖立的高楼大厦,由衷感叹:红谷滩的变化真快!

打造“一江两岸”的城市格局,是一代又一代南昌人的梦想。2001年,南昌制定了城市建设重点发展红谷滩的大战略,从而带动了昌北新城的发展。不久,红谷滩、红角洲、凤凰洲的路网、电网、水网建设全面启动,工人文化宫、江新国际花园、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相继落户。

被称为南昌“浦东”的红谷滩新区的开发建设,可谓是南昌城市建设的精彩一笔。目前新区规划的62条道路年底可基本贯通;世纪广场、秋水广场、临江80米绿化带、赣江公园等一大批重点景观工程竣工。全区落户的106个项目中,已开工76个。在短时间内,曾经的荒地变成了投资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