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
/Article02/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7
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是中国茶叶原产地的中心。该省许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茶树。思茅地区镇远县有一棵3000年的“野生茶树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南诺山有一棵栽培800多年的“茶树王”。这些幸存的茶王是云南茶叶发展历史悠久的有力证据。
云南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茶树生长。茶谚云:“山云名茶”。云南省地处高原,但纬度较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晴天早晚多雾,雨天全天满山云雾”,土壤富含有机质,特别适合茶树生长, 其有利于茶树芽叶长时间保持鲜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营养物质的积累,提高茶叶中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咖啡因、多酚、芳香油等有效成分的含量。 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艰苦培育,云南大叶茶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优良茶树品种。以其鲜叶制成的各种茶,如滇红、滇绿、普洱茶、沱茶、杞子饼茶等,色泽艳丽,香气馥郁,醇美诱人,深受人们喜爱。
普洱茶和杞子饼茶都是绿茶。普洱茶是历代贡品,滋味醇厚爽口,香气浓郁。过去,人们习惯把普洱茶作为云南茶的总称,即云南产的茶叶称为“普洱茶”。我们这里说的普洱茶,是经过特殊制茶工艺制作的一种茶叶。
普洱茶产于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澜沧江沿岸的县。普洱茶有散茶和紧茶两种。散茶厚重,棕红色。紧压茶是由散茶制成,形状挺拔均匀,因其形状而得名。比如长方形的叫“砖茶”,正方形的叫“方茶”,圆形的叫“饼茶”。由于特殊的工艺,茶多酚、咖啡因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被充分氧化,因此普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汤色红黄,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甘甜,使人饮后清香回味,茶性温和,药理作用好。
普洱茶产销历史悠久。普洱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县,是重要的商业集镇和茶叶加工集散地。西双版纳和澜沧江沿岸出产的茶叶,多由普洱运销,故名普洱。到了明代,普洱茶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载入书籍。清初《云南于海·智恒》一书中记载:“俗茶之名,重于天下。云南想的是,进山制茶的有几十万人,茶客收购,到处运,每赚一分。”普洱茶在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有描述。由此,普洱茶闻名遐迩。
近年来,云南茶企虽然拥有普洱茶等中国名茶,但在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贸易竞争中正在失去市场。
“现在云南本地茶企效益不好,情况很堪忧。”2004年4月,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说,“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手里很普通的普洱茶,一旦被台湾省和香港的商人买走,价格和口碑很快就会翻倍。"
买茶就像买玉。
外界茶商大量进入思茅,以各种方式参与茶事活动,人们说法不一。思茅的一位茶商说:“他们太喜欢捞名捞利了。他们在外面卖的很多普洱茶,往往以次充好,更改生产日期,甚至利用茶书抬高价格,欺骗消费者。"
邹家驹说:“台湾省普洱茶书的功利意识太强了。出版商编造什么历史都有,往往打着介绍、照顾普洱茶的名义,目的却是为了卖个高价。
有人从2004年春的广交会上给邹家驹带了一本普洱茶图册。图中的凤凰沱茶表明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的。无独有偶,他最近看到台湾省2000年出版的《普洱茶谱》一书也注明早期的凤凰沱茶产于70年代,后期的凤凰沱茶产于80年代。
邹家驹说:“这些地图太离谱了。南涧凤凰沱茶的制作是在90年代。听说在上海,广州等很多地方,凤凰沱茶图案上的凤凰,单眼皮双眼皮都贵。有意思,有文章说印刷问题。”
“广州芳村卖的云南普洱茶图册,歪理邪说太多,会让浑水摸鱼的人更容易害死顾客。”邹家驹说,“现在市场上卖的所谓陈年普洱茶,大部分都不是真的。普洱茶消费者,尤其是普洱茶经营者,买茶不能只靠耳朵和眼睛里诱人的标签,还要充分利用嗅觉和味觉,用脑子和知识去评价岁月和历史。”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周说:“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普洱茶‘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的出现在短时间内推动了普洱茶的发展。但是,负面影响将是云南茶叶的巨大损失。最大的悲哀是云南茶人不了解云南茶,而是追随国外的‘名人’,盲目崇拜,互相利用过度炒作,以至于普洱茶失去了本来面目,进入了神秘的文化产业。"
周教授认为,以港台省为市场主流的普洱茶,已经成为看包装、看年代、看淘汰、比名气、找出处等形而上的体系。真正谈科学,谈客观,谈真实,需要很多时间。“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茶行业和云南省政府的重视。”他说,“我们这些从事茶叶教学的人,往往无法解释为什么很多人把学气功或者看门做小生意的外国人当成‘茶王’,而不是去学一点科学知识。”
邹家驹有一个爱喝普洱茶的朋友。前几天,他在昆明一家茶馆喝了一壶50年的普洱砖茶,花了2000多元。邹问他味道如何,他不知如何回答。邹告诉这个朋友,他一定是被骗了。一位云南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女导游兴奋地告诉他,不久前,她带着一个印度人去那家茶馆买茶叶,三管茶的价格是3000多元。印度人前脚走了,店主主动跟进,给了她1000多元的返利。
“现在对于很多不了解普洱茶的人来说,其价格的离奇变化可以和买卖玉石相提并论。"邹家驹感慨地说,"一切都可以造假,但岁月是造假不了的,沧桑中遗失在普洱茶里的清香和滋味是造假不了的。"
普洱茶谁来整合?
但也有人看好普洱茶价格的各种猜测。
“茶叶内外价格的差异往往在于营销方式,普洱茶本身品质并不差。现在最缺的就是营销。"思茅市茶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夏冰说,"如果市场能接受,说明普洱茶有这样的价值,只是以前人们没有重视;如果市场不接受,再努力,再吹牛也没用。”
夏冰认为:“现在思茅所有的茶企都不盈利,他们没有力量和别人竞争。本来上海、湖北等很多专家已经发现普洱茶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并从中提取了有效成分,但并没有获得国家权威部门的科学认可。”因此,他遗憾地说:“普洱茶的茶文化和茶味还没有市场化,要想争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大规模拓展高端市场,显然是不够的。”
目前,思茅当地的茶企基本还处于销售茶叶原料的地位,很多甚至连生存都有问题,更别说赚取高额利润了。思茅的茶效益已经是云南省最好的了,可想而知云南省茶产业的低迷。作为每年财政赤字近6543.8+0亿元的思茅地方政府,根本没有“建设自身,发展普洱茶”的能力。
“我觉得引进外资是最好的方式,包括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和营销方式,不仅仅是普洱茶,云南整个茶产业都需要这样的整合和改变。"夏冰说,"我不反对外面的茶商千里迢迢来思茅投资、领养或承包经营茶园,不管是名义上还是金钱上的,因为他们是为了在外面赚钱而极力宣传普洱茶和云南茶的好处。只要我们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跟上,就能给云南茶带来好的影响和效果,成为我们发展的契机。”
夏冰还说:“我一直告诉很多人,如果我们的茶产业要发展,我们必须做好让别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准备;如果一开始就过多考虑得失,提前讨价还价,以我们现在的茶况,很难吸引到最好的合作伙伴。"
“现在如果有人能把云南普洱茶从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也就是垄断云南普洱茶市场,就会形成巨大的利益空间。”思茅一位茶叶官员说。
2004年4月初,一家北京企业自行找到思茅市,说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思茅普洱茶很有开发价值,他们希望合作。具体做法是:政府做工作,让思茅的茶企全部通过合同卖给北京的公司,然后他们进行统一营销。该公司还表示:“如果一切顺利,下一步将在思茅大举投资,建立专门的生产基地。”
“我们应该欢迎更多这样的合作者,甚至竞争对手。”夏冰说。
中国拥有世界上23%的茶叶品种,但茶叶的世界产量份额仅为6%。以生产大叶茶为主的云南省,目前每年产茶约654.38+0.6万吨,是中国第三大产茶省。然而,云南的茶文化在中国处于较低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张教授说:“虽然云南是产茶大省,饮茶历史悠久,但全国知名的茶叶品牌很少,当然也没有全国知名的茶叶品牌。”
目前,我国包括云南省在内的茶叶生产加工地极为分散,制茶技术很少更新和提高。中国出口的大部分茶叶都是散装的,而不是国际公认的精心包装的容器。
谁更关注云南茶业?
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港九茶叶商会会长郭红莲在广交会上告诉邹家驹:香港人在长期饮用普洱茶的过程中发现,用越南、泰国甚至中国大陆两广原料制成的普洱茶,市场上可以生产,但不宜长期存放;而云南大叶种生产的普洱茶耐辐射,耐泡。如果加工得当,在长期自然陈酿过程中去掉苦味,就会成为普洱茶中的极品。
邹家驹说:“那些年,广东、四川、贵州的普洱茶摊那么多,我这边却总是挤满了港澳的茶商。云南普洱茶流传发展,在众多竞争者中独树一帜。与云南普洱茶产区丰富的古茶树和栽培茶树密切相关。"
相比之下,目前生产普洱茶的云南人似乎还没有外地人熟悉普洱茶。“这太可笑了,太气人了。”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周说:“历史上的普洱茶其实是各种云南茶的统称,是用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绿茶。现代普洱茶是将绿茶晒干后发酵精制而成。有人不懂茶的历史,把两者混为一谈,搞出普洱红茶,普洱绿茶,普洱...诸如此类,让人忍俊不禁。"
前几年,云南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片面强调高产,改造低产茶园,导致古茶园大面积消失。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主任罗说:“集中万亩精品茶园不是好事。生态环境没了,病虫害频发,不得不使用大量农药,使得茶叶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销售和出口。”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销往西藏的云南紧压茶出了问题。藏族人报告饮酒后出现头晕、腹痛和腹泻。国家民委专门派人下来调查,发现当时茶叶产量有限,云南茶业公司的文件规定可以收购一部分野茶(起初叫丛茶)放入边销茶。不知道是搭配比例有问题,还是销售区域不对,还是采摘不仔细,误采了其他类似野生茶的植物。总之,云南紧压茶从此大量退出西藏市场。
云南大学茶学系教授蔡新说:“我们的祖先在长期接触野生茶树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知道哪些树种可以食用,哪些不可以。盲目笼统地说吃野茶好是个问题。勐海八达茶树也是大理种,但是不能吃。在茶叶勾兑中使用过多的伊洛瓦底种(又称滇缅种)也是有害的。
目前,相对于外界对云南茶的积极关注,云南省的一些情况令人费解。自称“世界茶乡、普洱茶都”的思茅,直到2003年8月才成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5438年6月+10月才开始工作。在思茅市所有的领导中,对于茶叶工作从来都是只有“分管领导,没有分管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