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武汉的故事

长江武汉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横跨武昌佘山和汉阳龟山之间。它是中国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和公路两用桥。全桥全长1670米,其中主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从地下室到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以同时离开。上面一层是公路桥。它大约20米宽,有四条车道。该桥为三联连续桥,每联3孔,***8墩9孔。每孔跨度128米,船舶常年航行无阻。

主桥两端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每座高35米,从底楼大厅到亭子,共7层,有电动电梯供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协调得非常漂亮,整座桥极其宏伟。如果从底层坐电动电梯,可以直接参观桥面。放眼望去,武汉三镇连成一体,隔着长江的京汉、粤汉铁路也与京广线相连,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险成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汉阳龟山和武汉武昌佘山之间。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然护城河”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也是自古以来长江第一桥。它是中国第一座双线铁路和公路桥梁。建成后成为连接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发展。

展览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1955 9月1建成通车1957 6月5438+00 10月15。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帮助,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很多指导。但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政府撤走了所有专家,终于把桥建好了。大桥建成后,武汉三镇将融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从整个国家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建成的意义在于

连接京广铁路将使长江南北铁路运输畅通。毛泽东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用来形容武汉长江大桥的气势和重要作用。大桥自建成以来,一直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0.4米。主桥为铁路公路两用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是公路桥,下层是复线铁路桥。桥身八墩九孔,每孔跨度1.28米,万吨级船舶可从桥下通过。除了第七个桥墩外,八个桥墩都钻有大的管柱。这是

这座桥像一道飞舞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中铺就了一条坦途。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贯通(两线改称京广铁路),南北交通发生根本改变,极大地推动了武汉铁路枢纽的建设进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成为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大桥通车后,社会和经济效益巨大。前五年运量达8000多万吨,火车运输时间缩短约2400万车次,节省的货运费用超过整个工程成本。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桥梁的吞吐量也越来越大,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更是难以统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2年8月和9月,武汉长江大桥进行了第一次大修。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估计这座桥的使用寿命至少是100年。

如今,武汉的长江上有三座桥,分别是武汉长江大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第三大桥(白沙洲大桥)。

编辑本节武汉长江大桥建筑设计,非常富有中国民族建筑特色。桥面两侧是齐胸高的栏杆,铸有各种鸟兽;桥的两边是对称的花板,花板的内容多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骄傲如孔雀”、“鲤鱼打芙蓉”、“喜鹊打梅”、“玉兔金桂”等,很有民族特色。桥的两端是高约35米的桥头,从底层大厅到顶层亭子,共七层。桥头的堡亭呈方形八角形,重檐红珠穹顶。桥头有供行人上下的电梯和扶梯,厅内有修建大桥的英雄大型泥塑供游客观赏、欣赏、回忆逝去的岁月,感受英气。与武汉长江大桥一起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台。他们靠近武汉长江大桥。这座纪念碑高6米,重20多吨。南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护城河成通衢”。观光。

该平台是游客欣赏长江和看到大桥的最佳地点之一。武汉长江大桥凝聚了设计师的匠心和建设者的高超技艺。八个巨型桥墩矗立在河中央,人字形桁架和菱形带辅助竖杆使巨大的钢梁透出一股精致的气息;35米高的桥台矗立在两岸,给这座桥增添了雄伟的气势。大桥将晴川阁、龟山、莲花湖、龟山电视塔、古琴台连接到佘山、黄鹤楼、首义园、彭刘洋路,相得益彰,形成一个宏大、连续、优美的景区群。它不仅是长江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一座历史丰碑,给江城人民的生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武汉长江大桥

50年前,浪漫而热情的毛泽东只用了11个字就记住了这座桥的宏伟规模。时至今日,这座桥的优雅依旧精彩。没有一座桥像武汉长江大桥一样厚重,承载了那么多的荣耀和梦想。50年来,历经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屹立在江面上,肩负着每分钟60多辆汽车通过、每6分钟1辆火车通过的负荷。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和大风的洗礼,经受了70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它骄傲地屹立在陶涛河上。为了建设这座大桥,周恩来总理决定了大桥的建设蓝图,并指示八部委动员全国力量为长江大桥建设服务。

本节编辑的桥梁数据总长度为1670m,其中主桥长度为1156m。

跨度:每孔128米。

桥墩数量:8

桥宽:18+2× 2.5m

桥型:钢桁三孔连续梁

设计单位:铁道部勘测设计院

施工单位:武汉桥梁工程局

施工单位:铁道部桥梁工程局。

编辑这个50年前的幕后故事《一波满怀喜悦的浪潮欢快地跃上大江南北: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了!千百年来,长江护城河有船无桥的历史,以‘一桥飞架南北,护城河成通途’而告终。”

50年来,历经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屹立在大江之上,肩负着每分钟60多辆汽车和每6分钟一辆火车通过的负荷。

载重,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和大风的洗礼,也经受了70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

专家近日得出结论,大桥的桥墩、钢梁等主体结构可使用100年以上。

“汇聚全国优秀人才,建长江第一桥”

在武汉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几代人的梦想。清朝就有想法,孙中山先生的《治国方略》里就有计划,但因为当时国力弱,没有实施。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的重要性凸显,修建长江地堑大桥提上日程。在新中国,武汉长江大桥被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

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开始筹建武汉长江大桥,并成立“武汉大桥勘测钻探队”,开始大桥的筹建工作。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和建设的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勤汉回忆说,当时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召集了当时最优秀的专家,调动了全国最先进的设备。

在“汇聚全国优秀人才建长江第一桥”的动员令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桥梁专家和技术人员齐聚武汉。有的来自铁道部北京桥梁办,有的来自茅以升先生的中国桥梁公司;有的是南方广州铁路局的,有的是东北哈尔滨铁路局的...武汉长江大桥技术咨询委员会成立于1955年2月,主任为茅以升,委员为罗颖、陶树曾、李国豪、张伟、梁思成。

建造这座桥所需的钢材和其他材料及设备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

战斗人员忘记了他们的工作,不管报酬和条件如何。大家都把工地当家,吃在工地,住在工地。

为了修桥,铁道部还邀请了前苏联桥梁专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西林组成28人专家组,进行技术指导。

编辑这首赞美诗1

水调歌头游泳1956.06毛泽东

只喝长江水,吃武昌鱼。隔着长江,你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天空。不管风浪多大,不如悠哉游哉地四处走走,今天你要更放松。子在川说:逝者如斯夫!

风一吹,龟蛇静一静,宏图已定。一桥飞架南北,天险成通途。架起西江石墙,斩断巫山余云,让高峡出平湖。女神应该是安全的,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同了。

2

徒步武汉长江大桥

刘田凯左

融云天际线消失在万里长江第一桥的两岸。

乌龟和蛇对视。长虹是茫茫人海。

独行如仙梦,马奔腾如巢

长江滚滚东流,铁龙傲今朝。

巨轮不怕高浪。火车为什么怕压弯空气?

汉口江滩无限美,拍岸率高。

对秦汉商贾客摇一船的思考。

桥头横跨五常镇,桥头住汉阳滨。

人到桥头疑,人近桥头忧。

武昌汉口的夜也是满满的爱。

看长江汉江一波接一波,水兵。

黄鹤飞过长江之巅的桥,不是鹰

生于1957年没有一只雄鹰屹立在江上千年

中华儿女志存高远,热血沸腾。

为什么后期禁食时间过早回头看会很难过?

叹息呐喊尖叫流下了多少尘封的泪水?

我很想在桥的电线杆边过夜,但我只是需要休息一会儿。

我这辈子一直是个快乐的孩子,没有野心就一去不复返了。

在飓风中填入过多的词语。

长江的景色一望无际,这座桥给人的印象相当深刻。

编辑这段关于武汉的桥。无论武汉人还是外地人,都会有很深的记忆和感受。很多人对武汉的了解其实是从第一座长江大桥开始的。生活在武汉,除了随处可见的小桥小桥,还有很多以桥命名的商标和商品。名字中的桥名,广告中的桥姿,已经成为武汉城市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也是武汉的魅力之一。

谁能想到,在江城武汉三镇的历史上,这座桥曾经承载了人们千百年的梦想。现在,成千上万的桥梁傲然挺立,大桥成了这座城市最耀眼的风景。

大桥,将武汉市区从内环推向中环和外环,不仅加快了市内交通,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也将武汉与周边省份联系起来。

城市,凸显武汉“九省通衢”的交通地理优势。

1957 5438+00年6月,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连接了和粤汉铁路,打通了京广铁路大动脉。从此“一桥飞南北,护城河成通途”。38年后,1995年,历时4年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举行了隆重的通车仪式,改变了武汉三镇的交通格局,使被长江和汉水隔开的汉口、武昌、汉阳首次形成28公里长的交通内环。

由白沙洲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和汉江长风大桥组成的中环路全长88公里。目前西环已经通车,南、北环也陆续开通。据说东环有望明年建成通车。

2000年9月8日通车的白沙洲长江大桥,北接黄武高速、胡蓉国道,南接107、316国道。正在紧张施工的天兴洲长江大桥将是武汉铁路第二条过江通道,也是即将建设的京广高速客运专线的重要通道。

2001,1 2月,作为京珠高速穿越长江天然地堑的“咽喉”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开通。至此,军山、阳逻长江大桥、蔡甸汉江大桥构成大外环,总长188公里,除阳逻长江大桥外,全部建成通车。正在紧张施工的阳逻长江公路大桥是武汉绕城公路东北段的控制性工程。它与军山大桥一起,是京珠、沪蓉国道主干线武汉绕城公路的过江通道,对提高京珠、沪蓉国道通行能力,强化武汉国家重要交通枢纽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大桥,从水面到道路,再到地下,实现了武汉交通从平面到立体的跨越。

汉口轻轨一期工程(永清至宗关)运营一年多后,总投资44亿元的武汉轻轨二期工程于2005年6月5438+2月65438+5月正式竣工。

开工建设,这一段从汉口宗关站开始,向西延伸至吴栋大道终点。该项目预计于2009年完成。届时,一座空中长桥将从汉口最西端的东西湖延伸至最东端的大堤。

另一座特殊的地下桥梁——越江隧道也在武汉开工,这无疑将是长江建设中的第一座。

此外,武汉广场、武汉剧院前的地下通道、香港路立交桥、岳家嘴立交桥等。,以每年数十座人行天桥、近十座高速公路天桥的速度,近年来江城架设了大量的人行天桥、地道、竖桥、高架桥,真正实现了平面交通向立体交通的跨越。

据说武汉有有1300多座桥梁,包括人行桥、立交桥、跨河公路桥、公铁两用桥、农业桥等。涵盖斜拉桥、系杆桥、双曲线桥、钢结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多种结构形式。

桥梁不仅是武汉市民不可或缺的交通大动脉,也是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

精致国画护栏的武汉长江大桥,菱形结构的白沙洲长江大桥,H型花瓶的君山长江大桥,巨型竖琴的阳逻长江大桥,一见彩虹的青川大桥,大雁展翅的江汉五桥,真是一桥一景。

不仅在大江大河上,在江城的公园、广场、居民区,都有大量纯粹为了景观美化而修建的景观桥。

东湖著名的23孔桥、新建的楚文化气息浓厚的清河桥、中山公园的龙桥、堤角公园的廊桥...在武汉这个百湖之城,没有桥梁装饰的公园是不可想象的。

有的长虹躺在波浪上,有的袖手旁观在河边,有的蜿蜒曲折,有的层层叠叠。江城的桥,或雄伟壮观,或大气古朴,或粗犷古朴,或精致典雅。它们遍布武汉市郊,成为城市景观中最动人的部分,展现了江城和谯城独特的桥梁景观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