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火柴城的历史

1844年,约翰·伦德斯特伦和卡尔·伦德斯特伦(Johan och Carl Lundstr?m)两兄弟在火柴胡同27号(T?ndsticksgr?nd 27,J?nk?平),开始生产磷药火柴。两年后,他们在今天的博物馆所在地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起初,生产程序大多是手工操作的。比如工人们用手将火柴棍蘸到药槽里就能得到火药,而火柴盒都是手工制作的。如今家庭餐桌周围贴纸箱的场景,早已进入了有趣的风俗画。

1864年,28岁的机械师亚历山大·拉格曼(Alexander Laghman)发明了第一台自动火柴机,一次性完成火柴生产、投料、成品包装等多道工序。这个占据了半个大厅的庞然大物,在今天看来确实很蠢,但它一旦启动,几分钟内就做成了上万根火柴,从而结束了火柴生产一直是手工的时代。从此,以颜为中心,瑞典火柴行销欧洲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1903年,瑞典的六家火柴厂组成了一家联合公司。1913年,以ivar kreugev(1880-1932)为首的八家新兴火柴厂又成立了一家公司,意欲与颜火柴联合公司竞争。然而,过了不久,由于缺钱,他们最终还是1965438。于是,瑞典火柴公司成立,统一全国,称霸欧洲。在全盛时期,全世界点燃的65,438+00根火柴中有9根是由他们生产的。

博物馆的二楼是商标的世界。展柜里整齐地排列着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火柴商标,其中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三个印有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黄兴、李头像的商标。瑞典前国王法鲁克是世界著名的收藏家。有一次,他听说丹麦发现了一个燕雪平火柴厂生产的火柴商标,于是花了3000瑞典克朗乘专机飞到哥本哈根买了回来。那是颜最早生产的火柴商标之一,上面写着:无硫室内火柴。据统计,到目前为止,瑞典出口到海外的火柴商标有一万多种,如果在国内销售的话就更多了。